田曉青
關鍵詞:熱點事件;大學生;分析能力
大學生是社會熱點的探測者,是最具潛力的社會主體。步入新時代,熱點事件逐漸作為反映時代的現象在不斷發生,它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充當著大學生分析能力的案例材料。然而,大學生對熱點事件的分析中存在諸多問題,分析能力存在短板,所以大學生熱點事件分析能力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熱點事件是通過特定載體傳播從而引起人們關注的動態現象。每一個熱點事件從內部分析來看,包含著各種具有不同規定性要素,而從外部來分析,每一個熱點事件的發生都具有階段廣延性。理解分析能力,我們可以將其拆分解釋,“分析”即拆分剖析,“能力”即一種穩定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分析能力有簡單分解、識別關系、多重分析、復雜分析四個等級以及各等級表現出特定的行為。
大學生熱點事件分析能力呈現多元等級,這一情況嚴重影響熱點事件教育價值的發揮。面對新時代對大學生分析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找到分析力問題癥結點。
(一)高校引導不力
首先,高校尚未采取正確態度利用熱點事件這一教學資源。面對具有負面性的熱點事件,高校常常采取規避風險的態度,單純利用說教形式避免讓大學生受其負面影響。由此觀之,高校沒有深入挖掘關乎學生利益的熱點事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意義和對學生分析能力培養的正面價值。其次,高校缺乏對大學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專項培養。大學思政理論課是熱點事件的主要引用處,但分析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熱點事件的分析,還需要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以及運用數據作為理論的支撐。高校只針對某些專業開設信息分析課程,信息分析課程內容陳舊。學校資源信息庫——圖書館這一公共途徑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熱點事件運用于教學活動的效度。
(二)多元媒體失范
多元媒體在輿論的產生演化中的不可控的影響日益突出。首先,大學生通常借助微博、微信訂閱號等小眾媒體來關注并參與熱點事件的討論,而各個媒體運營者的理念、觀點、立場差異化,想法變化莫測。加之熱點事件的發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信息傳播的持續性和熱點爆發的階段性擴大了熱點事件的外延,導致大學生難以把握事件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出現對同一熱點事件的態度與評價出現褒貶相異甚至褒貶相反的傾向,影響大學生對信息的代表性特征識別。其次,媒介運營方受到現實利益驅使,一味追求流量,忽視了質量的提升與信息真實性揭露,各種價值觀念、道德理念錯綜復雜。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嚴重干擾大學生信息分析行為,難以判斷熱點事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性特征,導致大學生面對信息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影響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學生知行偏差
熱點事件本身是一個多元矛盾體,夾雜著多角度時代信息,對教育者提出了時代性、多元性的要求,但教師受教育背景、傳統知識結構的影響往往達不到創新效果,難以達到學生對知識的時代要求。大學生知識學習效率低,唯上唯書現象普遍,沒有形成內化的知識體系,達不到知識與熱點事件的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知識雜亂堆積壓抑大學生問題意識的涌現,無法啟發大學生獨立思考,而分析能力恰恰是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生成的。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舊認知運用與新時代實踐結合錯位,知行矛盾難以調和,大學生分析熱點事件時產生無力感,導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成為物質力量”。 大學生在分析熱點事件時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首先,高校應開設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解讀課程,為學生實現獨立分析原著提供方法指導,為學生接觸最本質的馬克思主義提供平臺,為大學生認識世界、分析熱點事件提供哲學基礎和科學指導。大學生還要從馬克思主義對立面——非馬克思主義中升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高校開設非馬課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非馬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大學生在比較、分析、選擇確定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人民性和發展性集于一體的真理性認識。其次,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方向引導要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真信。閱讀馬克思主義者的傳記,了解信仰者的思想、行為選擇,判斷信仰者信奉理論的原因,為大學生找到信仰支撐。涉獵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紀錄片賞析,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力量。
(二)發揮思政理論課作用
首先,要利用思政理論課的學科體系,合力發揮學科優勢。“原理”課中要利用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看問題,鍛煉大學生的哲學思維;“概論”課主要講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時代特征,分析事件發生的時代特點,在時代大背景下解讀熱點事件;“綱要”培養學生注重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分析方法,從縱向視角審視熱點事件;“基礎”課要樹立道德法制觀念,培養學生底線思維;“形策”是時代熱點的模塊化學習課程。其次,從教學形式出發,思政理論課可以開展模塊主題教學,從熱點事件出發,提煉出時代主題、學生發展主題、教學內容主題,“三題合一”完成教學計劃,達到思想性、情感性向知識性的轉變,摒棄教學全程知識型說教,利用學生情感融入,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掛鉤,從而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和知識反饋,提高分析能力。
(三)搭建網絡專題學習平臺
高校網絡平臺應設立熱點事件版面,以時間為主線,全面整合持續性信息,使輿論反轉現象的積極效應有效發揮。設立專門的團隊定期更新熱點信息,審核熱點信息的真實度,大學生根據瀏覽、發表觀點、提出新穎見解的程度來獲取經驗值來贏得學分。教師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客觀分析熱點事件,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各專業教師的參與度和反饋情況,來形成對教師的評價機制,通過這一線下教育活動,調動了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實現互動式教育,做到對熱點事件信息和看法的及時反饋,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四)創新校園教學活動
首先,創新校園教學活動要充分利用圖書館這一資源信息庫。一方面,從課堂出發,要完善信息檢索課程教學,將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堂實踐、網絡教學相結合,更新信息檢索課程內容,在教授檢索課程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電子教學資源上機實操。另一方面,圖書館以具有時代特征的熱點事件為主題,充分利用圖書館中外文獻書籍、紙質和電子期刊、電子數據庫和圖書館硬件設備開展信息檢索技能大賽,針對普遍存在的技能問題開展培訓活動,推廣科學、高效的檢索方法,引導學生專業化、系統化的收集信息、識別信息。其次,創新校園教學活動要利用開展校園專題文化活動,要以熱點事件為載體,定期選取熱門的事件,以某一熱點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為主題,前期通過文化展板宣傳,開展知識競賽、辯論賽、文化沙龍等活動,邀請分析專家進行熱點事件分析講解,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此外,通過調查訪問、參觀考察,在實踐中了解熱點事件發生的特點、原因和意義,在時代背景提高對熱點事件的認知,真正接觸熱點事件源頭,以行見知,知行共促預測熱點事件。
總之,培養大學生對熱點事件分析能力,啟迪大學生抓住時代主流探求世界。隨著進入新時代與新熱點的不斷呈現,大學生對熱點事件的分析能力一定會引起更多關注,多途徑深入探索和研究,從理論跨到實踐,知行一致,為社會培養有能力的人。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