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瑞雄

[摘 要] 大同市煤炭資源豐富,多年來依托地方煤炭企業形成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發展特征。同煤集團作為地方大型國有能源企業,對大同市經濟增長貢獻巨大,伴隨著煤炭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煤炭市場價格下跌、經濟效益持續走低,企業面臨去產能、調結構、促轉型的嚴峻形勢。本文對同煤集團在經濟轉型背景下的戰略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全面分析,針對目前產能過剩、資本運行效率低下、產業結構單一和人才結構等問題提出戰略選擇路徑,以期從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模式、縱向一體化、橫向多元化的戰略視角為企業解決轉型發展難題。
[關鍵詞] 資源型經濟;轉型;戰略路徑;同煤集團
[中圖分類號] F47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4-0028-02
一、引言
大同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稟賦,在國內享有“煤都”的盛譽,依托地方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同煤集團形成典型的資源主導型經濟發展特征。多年來由于國家能源開發需要和本省、市產業結構戰略布局的實施,形成煤炭開采與出口單一產業結構,伴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傳統要素的市場競爭力逐漸下降,煤炭市場價格和經濟效益持續走低,陷入資源型經濟困境,同煤集團因此面臨“因煤而興,因煤而困”的發展局面。
2016年以來,大同市著力推進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加快解決長期制約地方發展的素質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與問題,貫徹全新發展理念。實施煤炭基地提質工程作為首要重大事項,為同煤集團戰略轉型帶來新的機遇,在提升礦井現代化水平建設中,進一步優化產能結構,推進非煤產業接替發展,落實“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政策,由粗放型資源經濟模式向產業化、集約化、多元化發展轉變尤為緊迫。
二、文獻回顧
近年來,為探索打破“資源詛咒”的經濟發展轉型路徑,國內學者對于資源型經濟轉型這一重大課題進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呂陽、徐林(2017)認為我國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亟需破解資源型經濟轉型與創新這一世界性難題,以山西省為研究對象分析創新發展戰略的四個要素:資本、勞動力、制度環境和技術,指出資源型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具體戰略。王大業(2019)針對黑龍江省四大煤炭城市的區域經濟活力減弱、煤炭資源枯竭、人口外流等經濟社會問題進行研究,認為引進并培養人才,實施“收縮型城市”、“煤頭電尾”(優化現代化綠色煤電基地,新增電源布局)和“煤頭化尾”(即煤炭化工企業向下游延伸產業鏈)戰略,由資源型向創新型城市轉變。豐小瑋(2019)認為煤炭行業去庫存壓力巨大,產能過剩以及煤炭質量問題依然突出,建議發揮政府職能調節煤炭生產能力、構建煤炭產業互助發展模式、促進煤炭產業管理革新和體系創新。趙鵬祥(2018)指出資源型城市都面臨“興起—繁榮—衰退”危機,需要在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特色農業、現代物流業和區域核心城市方面進行戰略轉型。李剛、楊萌(2017)運用SWOT-QSPM模型對同煤集團的內部優勢、劣勢及外部機會、威脅綜合分析并定量測評得出:淘汰或重組虧損部門與“僵尸”企業、以煤炭為基礎的多元化發展、繼續推進經濟園區建設、優化資金和人員安置的建議。
學者多以宏觀視角分析,以經濟地理學、能源行業發展的角度提供資源型城市或行業的轉型發展。本文與現有學者研究視角不同的是,從微觀層面分析資源型城市轉型背景中的煤炭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過程與地方發展戰略一脈相承,力求從橫向與縱向多維度分析企業轉型發展路徑,為同煤集團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
三、同煤集團轉型現狀分析
(一)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
1.資本運營效率不高
近年來,通過對不良資產重新安排,相繼將煤峪口礦、燕子山礦予以置出,減輕連年虧損問題,然而資產規模的縮減使得資本運行難度增強,企業亟需優質資產注入以發揮規模經濟效應。煤炭行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處于高位,2016-2018年同煤集團資產負債率達到84.93%、79.46%和78.67%,雖然通過債轉股的形式有效實現去杠桿保障財務穩健,但是煤炭市場行情走低、有效需求減弱使得商業銀行及其他融資機構收緊信貸規模,企業面臨融資難等資金鏈問題。
2.產能過剩依然明顯
產能過剩是供給能力大于實際產出或者相較有效需求而言實際產出超過有效需求形成的不均衡。考察產能過剩一般使用存貨水平和產能利用率兩項指標。2016年以來,同煤集團直屬子公司大同煤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原煤產量分別為2451.93萬噸、2417.89萬噸和3105.48萬噸,而原煤銷量分別為:1911.11萬噸、2056.68萬噸和2638.65萬噸,形成較高存貨水平,多余產能缺乏有效安排。同時,按照峰值法(即實際產出與峰值時點產能的對比)計算產能利用率,比較期峰值時點為2012年原煤產量3819萬噸,則2016-2018年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4.2%、63.31%和81.32%,過剩產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但未來空間仍然很大。本文認為煤炭企業產能效率主要表現為煤炭資源以及大規模資產的投入-產出能力,因此選用原煤產量增長率、總資產周轉率兩項指標更具有客觀性,通過2004-2018年數據分析,如圖1,可以得到:煤炭行業的十年黃金發展期,即2012年以前產能利用率較高,達到了80%的經驗水平,之后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2016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政策實施使產能利用率開始回升,過剩產能得以優化,但原煤產量依然不穩定,呈周期性變化。
3.產業結構單一
同煤集團多年來以煤炭產品的開采、加工、洗選和銷售為主要利潤來源,煤炭銷售收入對公司營業收入的貢獻達50%以上,煤炭產業仍然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關鍵,其他煤炭相關產業帶來明顯的負增長,一煤獨大的畸形發展模式不利于風險轉移,煤炭市場和行情的波動及震蕩會迅速帶來企業利潤的下跌,單一的傳統煤炭產業鏈對初級資源消耗巨大、產品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弱,難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穩定煤炭價格。
4.人才結構不合理
公司現有在職員工,從專業構成比例來看:生產人員、銷售人員、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和行政人員占比分別為:77.16%、7.96%、5.07%、0.89%和8.92%,生產人員占比過高,而技術人員比例過低,反映出勞動力要素主要集中在生產一線,從事簡單重復性的操作業務,對于戰略轉型發展急需的技術人才和關鍵管理人員嚴重不足,新技術的研發、引進、運用,新型生產設備的推廣,銷售市場及產業鏈的拓展,關聯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從學歷結構看:本科及以上、大學專科、中專與高中、初中及以下分別為13.96%、25.45%、45.10%和15.49%,勞動力要素初級化明顯制約著企業的持續發展,對于企業未來的技術創新、科技進步、新產品的開發、新產業的拓展而言,優化人才隊伍十分迫切。
(二)轉型發展的機遇
當前,國家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保證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提質、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宏觀發展趨勢。同時,大同市深化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著力煤炭管理體制、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煤炭基地提質工程,繼續在供給側化解過剩產能,實施非煤接替產業發展,擴大減稅降費覆蓋面等政策,逐步減輕企業困難。預計未來煤炭價格保持合理區間,煤炭市場供需逐步均衡,煤炭鐵路運輸通道拓展,產能有望進一步釋放。隨著電力、鋼鐵行業的回溫,可觀的煤炭儲量和穩定的能源需求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里使煤炭發展空間巨大,主體地位不會轉變。
四、同煤集團轉型發展戰略路徑
(一)縱向一體化戰略
1.合理優化過剩產能
利用產能置換政策建設先進產能礦井和智慧礦山,對陳舊礦井全面“體檢”,必要時關閉、收縮和回撤,對于采煤工藝升級可以采用智能化設備提高煤炭生產效率和資源回采率。響應大同市政府能源革命號召,在能源供給端提升質量,實施淘汰落后產能戰略,關閉低效礦井、核減過剩產能、退出長期虧損項目。
2.加快企業兼并重組
解決同煤集團下屬部分子公司、煤礦和項目存在的“僵尸企業”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快兼并重組進程,化解不良資產帶來的能源、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社會資源占用,有效清理過剩產能帶來的資源浪費與運營效率低下。在并購中應積極創新并購方式,可以多考慮縱向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作為并購對象,有助于鞏固自身產業鏈,拓展產業規模。
3.延伸煤炭產業鏈
依托煤炭經營多年優勢,借助企業在資金實力、企業規模、行業領導力的有利地位,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實現機械制造、煤化工、文化旅游、建筑、建材、房地產、環保、金融、物流、新能源等多元化產業格局,有效做強、拓展、優化產業空間分布和產業鏈集約化及綠色水平,充分發揮集聚優勢提升產業績效。
(二)橫向多元化戰略
1.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經濟
企業應積極發展非煤產業,順應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經濟升級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改革開放深化和全球市場融入的宏觀經濟背景及變革帶來的機遇。全面開展電力升級工程,逐步關停煤炭驅動型電力生產,深入推進陽高地熱能電力,懷仁、平魯、河曲光伏電力和聞喜風力電能等新能源項目,借助電力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實現清潔能源及綠色低碳轉型。
2.開拓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對煤炭企業而言通過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將煤炭生產過程中的伴生資源、廢棄材料和工業氣體用于化工產品或電力生產,最大程度上有效利用污染物及廢棄物,變廢為寶與深度利用。同煤集團在發展煤炭主業的同時,可以帶動八大產業、六大資源循環區和五條產業鏈的聯動發展,系統布局產業鏈,實現多元化戰略目標,見圖2。
(三)基于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模式
1.強化人才建設
加強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對現有人才實施個性化培訓,以實現由生產等初級崗位向技術、銷售與管理崗位轉換,調劑人才余缺。執行嚴培訓、嚴準入、嚴管理和嚴考核的人才管理原則,加強執業準入及學歷準入制度,優化人才隊伍。積極引進創新型科技人才,利用校企合作契機建立實訓基地,產教研融合培育科研人員,以實現自主科技創新。完善并修訂干部管理方案,實行準確及全面的評價、考核、任用干部制度,推行“能上能下”的人才競爭激勵方式和“能進能出”淘汰機制,大膽培養年輕干部,使其成為轉型發展的中堅力量。
2.健全資金運行體系
以降低融資成本和防控融資風險為目標,積極優化現有融資結構。企業可繼續發行可續期、可轉換公司債券,通過協調權益性和債券性融資比例,合理測算資金成本,穩步達到最優融資結構。推進法人治理能力,通過規范化和完善化的企業規章制度高效運作企業。在資本運營方面,合理判斷、預測公司盈利波動和產業周期變化趨勢,進行市值管理以實現股價穩定在合理區間。為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應積極探索管理層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在投資管理方面,密切關注合伙企業、參股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發揮出資人權力與管理效能,保障企業的財務安全和投資收益。
3.引入煤炭+互聯網生態理念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在我國迅速興起,金融、旅游、教育等行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同煤集團可以借助“互聯網+”等新渠道,建立企業自己的煤炭生態圈,如發展礦井旅游線路、礦工生活體驗項目、礦區自然景觀休閑文化旅游、煤炭博物院產教融合基地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掘當地獨特的地理、人文、自然、經濟等資源塑造多元化的產業生態。此外,依托蒙晉冀長城金三角區位優勢,在傳統商貿往來的優勢下進一步發展和優化物流產業,建立商業貿易集散園區,積極引進投資,打造我國塞北大商埠。
[參考文獻]
[1]王大業.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2019(9):9-10.
[2]呂陽,徐林.資源型經濟創新發展的戰略研究——以山西省煤炭經濟轉型為例[J].中國能源,2017,39(12):19-22.
[3]李剛,楊萌.基于SWOT-QSPM模型的同煤集團轉型發展戰略研究[J].煤炭技術,2017,36(10):303-304.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