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


[摘 要] 在我國經濟總體呈現新常態的形勢下,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解決渠道。在分析供應鏈金融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提升綜合風控管理能力,加強金融科技對供應鏈金融賦能,促進產業生態和金融生態融合等對策建議,以提高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控制,拓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深度,使小微企業真正受惠于供應鏈金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
[關鍵詞] 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融資
[中圖分類號] F276.3;F83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4-0061-02
一、問題的提出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積極穩妥發展供應鏈金融”,商務部更是提出要“規范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并積極倡導服務于實體經濟。供應鏈金融能夠加快盤活企業資金,促進企業信用整合,大幅度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根據銀行業協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銀行業公司金融業務發展的重點之中,供應鏈金融占比達到了45.9%,供應鏈金融將作為銀行下一階段重點發展的業務方向。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提倡供應鏈金融服務,銀行可以通過在風控環節納入企業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供應鏈信息,以核心企業為主體,將不可控風險轉換為企業整體可控風險,力圖為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提供高效快捷、成本較低的融資。因此,研究如何充分發揮供應鏈金融的整體優勢,探索適合小微企業融資的可持續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二、供應鏈金融助力小微企業融資優勢
跟傳統的融資模式相比,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具有新的特點(如表1所示),因此擁有比較優勢。
(一)票據融資可以作為產業鏈金融服務的有效途徑
對于小微企業來說,由于其規模較小,在經營環節過程中,普遍使用賒銷的手段進行交易結算,因此積累了大量的應收賬款票據,而這些應收賬款融資需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融資缺口。對于銀行方面來說,以建立在雙方真實貿易基礎之上的票據進行票據融資,將款項貸給相關產業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不僅可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比直接以抵押貸款的方式向大企業貸款可能會面臨更低的風險。2019年1月份,人民幣貸款同比增加3.23萬億元,其中票據融資增加了將近16%,達到5160億元,票據融資以其流動性好、期限短的特點成為了小微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通過這一形式,可以更好地聯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加強融資聯系,有助于資金融通,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能力。
(二)供應鏈金融有助于降低信息搜尋成本,降低中小企業違約概率
可以通過銀企博弈進行分析。
1.假設條件
假設市場中只有需要融資的小微企業和銀行兩個行為主體,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小微企業出現違約行為,銀行會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追償。
2.構建模型
假設銀行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收益為R1,貸款資金為L,為了正常發放貸款而進行的貸前調查、信息收集成本為C1,若企業產生違約行為,則銀行通過訴訟等手段進行追償后,減去取證、訴訟等成本,銀行能夠最終獲得的追償收益為R3。銀行的貸款概率為a。
假設小微企業獲得一項業務訂單,如果順利完成則能夠獲得的收益為R2,如果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在取得貸款后違約將資金用于別的生產或投資領域獲得的收益為R4,R4同時也可以表示為企業履約償還貸款將損失的機會成本。企業由于貸款違約將會降低在銀行的信用等級,此外也會降低同處于供應鏈上下游的核心企業和其他相關公司的信用合作,這一部分成本表示為C2。小微企業的還款概率為b。
根據上述假設,構建收益矩陣模型如下:
3.分析
從模型中可以得出,信息收集成本C1與企業的違約率呈現正相關。信息收集成本的提高將有可能導致企業貸款違約率增高。相較于傳統的金融融資手段,供應鏈金融融資過程中銀行開展貸前調查的關注重點在于通過產業鏈供需經營情況,以及真實貿易背景下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供應鏈信息進行企業征信識別,降低了銀行直接從企業取得財務報表并加以甄別的成本,因此,小微企業的違約可能性也將會有所降低。
(三)區塊鏈技術將為供應鏈金融服務帶來新活力
金融科技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給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帶來新的解決途徑。供應鏈金融圍繞核心企業,以上下游資金鏈和物流信息為主要信息渠道,緩解了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的小微企業自身信用不足、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是供應鏈金融在業務深度和廣度上還存在拓展空間,“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開始逐漸被金融機構所青睞。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幾家金融科技公司編寫的《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白皮書》中提到,在供應鏈金融的基礎上加上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支持,能夠確保數據的可信度,在隱私保護和互認流轉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區塊鏈技術還加深了核心企業信用向整個產業鏈條輻射的深度,能全面提升整個供應鏈條各級企業的融資效率。例如,由騰訊和聯易融共同打造的“微企鏈”金融平臺和浙商銀行推出的“倉單通”就是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憑證上鏈便捷,數據真實不可篡改,可以追溯,體現了不同參與主體的價值。
三、供應鏈金融在融資中面臨的問題
(一)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有待加強
供應鏈金融融資活動中常見的風險有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
1.操作風險
供應鏈金融主要特點就是高頻和小額,在融資企業和核心企業參與的過程中,真實有效的貿易行為是保障供應鏈金融融資正常化的基礎。在資金流閉環操作的過程中人員、流程以及可能出現的外部事件都將可能帶來操作風險。在進行交易階段,賣方或買方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故意制造虛假交易,進行欺詐操作將可能帶來人員操作風險;在業務簽訂訂單交易階段,相關企業、物流公司和銀行三方簽訂的合同是否權責明確合規有效,以及網上交易系統的缺陷都可能帶來流程操作風險;在貸款審核方面,在進行貸前盡職調查時,銀行將對應收賬款真實性、交易行為、履約行為、相關企業資產狀況進行嚴格佐證,如果審查不嚴格,將可能會產生銀行內生操作風險,形成人為主觀性的風險操作。
2.信用風險
由于供應鏈金融對小微企業運營狀況的評價是基于產業鏈中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的交易行為數據的,因此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相關數據信息的可靠性和合法性將有可能帶來信用風險。對于核心企業,由于其承擔了主要的融資信用評價評判,所以核心企業所處的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競爭情形將會對銀行征信產生重大影響;對于小微企業,貿易貨物來源如果涉及非法貿易或走私商品,則可能存在被罰沒的風險,造成資信問題,如果貿易客戶資產負債率不良,則可能面臨資金問題,甚至破產風險;對于物流企業,如果遇到貿易客戶信用不佳,在提取貨物時以次充好或者提好補壞,都將會遭遇商品質量問題,形成信用風險;對于銀行,企業的貿易背景如非真實可信,作為還款來源的應收賬款、票據質量不佳也將會直接影響貸款償還。
3.市場風險
在小微企業生產貿易活動中,因為金融市場利率和匯率的變動,造成商品價格波動則有可能會引發市場風險。供應鏈金融融資的主要模式為應收賬款票據融資、保兌倉融資、融通倉融資等,在需要倉單質押的模式里,市場價格的變動將會影響到作為質押物的倉儲商品的變現能力,導致質押物價值下跌,產生風險敞口,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第二還款源的穩定性。因此,在選定作為質押物的商品時,應當避免選擇價格隨市場波動較大,不宜長時間儲存的商品。同時,對于采取托收承付模式進行的貿易行為,價格波動將可能使得小微企業實際利潤下降,對企業資金鏈第一還款源產生影響。
(二)供應鏈金融業務深度有待拓展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截至2019年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達13.7萬億元,并一直呈現上升態勢,可見應收賬款規模的擴大為供應鏈業務的發展創造了利好條件。多數商業銀行都在向企業拓展供應鏈業務,但是業務覆蓋面往往比較集中在核心企業或大型企業之上,業務深度不夠。由于我國金融市場規模相較于發達國家還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存在著商業匯票和銀行匯票市場轉讓不暢,核心企業自證信用成本過高等問題,供應鏈信用信息難以有效地穿透底層企業。銀行所獲得的數據信息主要來源于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正由于核心企業的信用向下傳遞受阻,當銀行對小微企業這些在供應鏈底層的資產真實性難以準確核實,商業銀行為了控制放貸成本,往往把融資目標停留在大中型企業上,最多觸及一級供應商,而真正實現的小微企業融資受到限制。
四、意見和建議
(一)提升綜合風控管理能力
加強對交易主體的相關資質判別,核實交易行為的主體要素,采取有效手段避免出現以虛構交易實施的套利、套匯和套稅行為,確保貿易活動的真實和有效性。同時實行合理的流程管理,保證整體交易流程的完備性,包括對歷史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利息保障倍數等財務數據的審查以及銀行對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和小微企業運營信息的的準確搜集、傳遞和分析評價。只有在全面把握了供應鏈資金流、信息流的相關要素后,才能盡可能地避免經營違規行為,降低供應鏈金融風險產生的概率。
(二)應用金融科技支持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態勢迅猛,金融科技的加入將極大程度地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撐。對于上下游鏈較長的經銷商和分銷商,通過區塊鏈、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手段,能有效拓展供應鏈的寬度,并提供融資業務增信,有效緩解企業融資困難。從整體發展來看,加強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發展,能提升供應鏈金融定量化的模型評估能力,為集中零散的數據信息,保障數據的安全、可追溯能力提供新的解決方式。
(三)推動產融協同發展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是以供應鏈為基礎帶動金融業務開展,也就要求在供應鏈中優化資金流,維持產業的持續發展。供應鏈金融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僅與產業鏈中特定的層級進行合作,而是利用健全的網絡信息服務為小微企業提供全局的資金支持,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大型國有控股銀行、地方城商行等各類銀行的特點,與電商平臺、互聯網金融平臺等機構協同合作,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從不同的方向幫助企業鏈完成全局滲透的資金優化。同時,開展多種類的金融服務,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將不同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協同組合,在確定信息真實可信的基礎上,真正滿足供應鏈差別化的企業融資需求。
[參考文獻]
[1]范詩洋,鐘培武.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路徑分析[J].征信2019(6):83-86.
[2]姚良.供應鏈金融主要模式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銀行家,2015(11):64-66.
[3]宋華.中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9(3):3-9.
[4]程靜,胡金林.互聯網金融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1):172-175.
[5]洪韻華.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浙江電商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2019(12):68-72.
[6]楊斌,趙海英.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7(10):46-53.
[7]韓民,高戌煦.產融結合型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6(3):87-93.
[8]范方志,蘇國強,王曉彥.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7(12):34-43.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