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旭



[摘 要] 當今世界,創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國家創新能力研究逐漸發展起來。俄羅斯是市場化轉型大國,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俄羅斯將創新問題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本文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方面分析俄羅斯國家創新能力,發現其創新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 俄羅斯;國家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產出能力
[中圖分類號] F6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4-0078-04
近代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以來,科技進步和創新逐漸改變了人類文明的基本構成和核心理念,成為社會文明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是世界上科技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世界技術市場中占比達到25%。然而歷史的輝煌隨著蘇聯的解體而逝去,全面轉軌時期的俄羅斯經濟全面下滑,科學撥款減少,人才流失嚴重,技術產品在世界科技成果中所占的份額大大降低,逐步喪失科技大國地位。2003年后,隨著世界石油價格升高。俄羅斯經濟出現復蘇態勢,但從經濟增長的源泉來看情況仍不樂觀。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14年的西方經濟制裁再一次暴露了俄羅斯經濟的脆弱性:過度依賴能源原材料出口。如今資源環境成本逐漸提高,俄羅斯依靠能源原材料出口換取外匯的方式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俄羅斯將創新問題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出臺了一系列創新政策和發展構想,幾度重構和完善其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經濟結構由資源依賴型向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方向轉變。
國家創新能力指一國通過技術創新途徑提高綜合國力的能力,主要可以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方面加以考量。俄羅斯國家創新能力狀況如何?創新發展還存在哪些桎梏?我們將通過分析俄羅斯國家創新投入能力與創新產出能力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解答。
一、國家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國家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選用必須能夠反映某一國家創新活動的能力水平。依據國家創新體系理論,國家創新能力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考量:1.創新投入能力:獲取創新資源和資源配置的能力。2.創新產出能力:生產、應用、傳播知識的能力。
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創新績效)有所區別。創新產出能力屬于創新能力的表現形式之一,主要以結果的形式解釋其效能。而對創新能力進行分析要考慮到影響其產出能力的各方因素,包含創新過程和結果兩方面內容。
綜合考量俄羅斯政治、經濟環境和資料可獲得性等因素,本文主要對其:1.包括物質資本、科技人力資源和政策環境在內的創新投入能力;2.包括知識產權(直接產出、過程產出)和應用績效(間接產出、最終產出)在內的創新產出能力進行分析。所選取指標如下:
二、俄羅斯國家創新投入能力
國家創新投入能力指國家投入創新的數量和質量,反映出一個國家為保持和提升創新能力而進行的直接投入,是國家創新能力的基礎。本文的研究俄羅斯國家為創新體系提供的物質資本、科技人力資源和政策支持。
(一)物質資本
物質資本指國家在研發和支出方面的投入。從俄羅斯國內研發投入力度來看,21世紀以來研發投入力度逐年上升。從2000年的767億盧布升至2017年的10191億盧布。研發強度(國內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但增幅不大。最高峰值出現在2002、2003和2009年,分別為1.25%、1.29%、1.25%。2017年為1.11%。[1]這一是因為2003年國際油價上漲,俄羅斯經濟逐漸走出危機,進入快速發展期,開始強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注重經濟發展質量。二是與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油價下跌,俄羅斯發布經濟現代化戰略與“再工業化”新經濟構想,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有關。俄羅斯的研發投入力度始終介于1%-2%之間,處在研發能力中級階段[2]。
從研發經費的來源來看,政府一直是俄羅斯國家進行科技創新的主要投資主體。2000年,俄羅斯研發經費的54.8%來源于政府,至2013年,這一數據上升到67.6%,企業投資由2000年的32.9下降至2013年的28.2%。發達創新型國家的政府投資一般低于30%。俄羅斯科技創新融資與研發存在反向關系,政府投資比例過重而企業投入不足。這一方面不利于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難以形成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另一方面不利于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科技創新能力難以轉變為社會財富。這一現象的根源,與俄羅斯作為轉型國家,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壟斷程度高,缺乏構建經營活動的競爭環境和激勵企業保持發展和研究的環境有關。
從研發活動的支出來看,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近年來,俄羅斯的基礎研究經費一直徘徊在15%-20%之間,支出結構較為理想。
(二)科技人力資源
科研人力資源作為知識的重要載體,隱形知識的駕馭者,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建設的核心力量,衡量創新投入重要指標。科技研發人員數量代表成熟科技人力資源,可以作為衡量現有研發人員存量的指標。科研人員年齡結構,可以作為衡量一國科技人員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展趨勢的指標。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持續流出。2017年俄羅斯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為70.8萬人,比2000年時的88.8萬人減少了20.3%,其中研發人員人數由50.5萬下降41.9萬,減少了17%。
2017年俄羅斯就業人口總數為7214萬,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占就業人口比例僅為0.98%。每千位人口中研發人員數量為5.8人/千人,而OECD成員國這一指標的均值大于10人/千人,俄羅斯在該指標上數據落差較大。由此可見,俄羅斯現有科技人力資源存量相對不足。
近年來,俄羅斯研究人員整體呈現年輕化趨勢。39歲以下研究人員由2010年的35.54%增長至2015年的42.91%,40-59歲研究人員由2010年的38.6%下降至31.55%。可見俄羅斯年輕科研人員儲備數量相對充足。
俄羅斯科研人員的持續減少一是與科研人員工資福利待遇水平低有關;二是由于公共教育支出和大學生人均教育支出水平較低。近年來俄羅斯為穩定科技人才隊伍,提高科技人才質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實施“2009-2013年俄羅斯科學及科學—教育創新人才聯邦專項計劃”,提高科研人員工資待遇、改善住房條件等,這有利于緩解科技人員數量的下降趨勢。
(三)政策環境
政策環境指和創新相關的政府政策,國家政策對國家創新行為起導向作用,協調著整個創新系統的運行,直接影響創新投入向知識產權和應用績效的轉化效率。我們將創新政策作為一種軟性投入納入對俄羅斯國家創新投入能力的分析,主要對俄羅斯研發的稅收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和反壟斷程度進行研究。
財政稅收政策是政府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最主要手段。稅收補貼方面,2008-2017年俄羅斯的公司研發稅收補貼率均為0.11(同時應用于大中小企業),略低于OECD國家研發稅收補貼的平均數0.1。直接財政性補貼方面,2010年,俄羅斯直接財政補貼數額為407.8億盧布,2017年增長至943.6億盧布,雖然直接性財政補貼數額不多,但是增速較快。俄羅斯的財政鼓勵性措施的補貼程度較低,但可以看出俄羅斯政府在不斷努力改善,總體發展勢頭是良好的。
就俄羅斯的國情而言,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尚不足,積極的稅收補貼政策有利于企業將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對刺激企業積極性有著正面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小企業的研發能力極差,截至2017年,全俄只有5.8%的小企業有技術創新意愿,在技術創新上的支出為192.2億盧布,創新成果僅為1.59%。[3]俄羅斯在大中小企業上采取完全一致的補貼稅率,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資金仍然匱乏,激勵作用有限,應考慮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小企業更多的傾斜。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8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俄羅斯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為3.9分,排在第85位[4],在參與比較的140個國際中排名位于中后。這說明俄羅斯的知識產權保護還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這是因為俄羅斯法律體系不完善, 立法司法步調不一致。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不利于完善市場競爭機制,阻礙了企業進行研發創新。
在“反壟斷程度”這一指標上,俄羅斯得分僅為3.7分[5],低于世界平均值4.1分。俄羅斯在反壟斷指標中位居后列,說明當今俄羅斯的壟斷現象仍然較為突出和復雜,這是由于俄羅斯的市場經濟體制尚待完善,行政性壟斷以及由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相互交織的問題亟待解決。俄羅斯需要完善和貫徹好《反壟斷法》,完善社會市場經濟的制度及國家競爭政策,保護自由競爭。
三、俄羅斯國家創新產出能力
創新產出(創新績效)主要包括過程產出和最終產出,過程產出指的是通過研發行為產生的各種知識成果,直接體現為論文和專利。而最終產出指的就是論文和專利等在市場中商業化的表現,考慮到俄羅斯國家在ISI的論文發表上可能受到英語語言的限制,名次上易受較大影響,本文我們僅用專利作為參考指標。在衡量最終產出時,本文參考俄羅斯先進技術開發數量,先進技術應用數量,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占全部制造業出口比例進行分析。
(一)知識產權
在俄羅斯申請專利方面,縱向來看,2000年至2017年間,俄羅斯的申請專利數量由35609件增至2017年的52584件,增長了48%。其中本國居民申請專利的增長數量,由29844增長至36192,增長了21%。在許可專利方面,2000年至2017年,俄羅斯許可專利數量從23316件增至48367件,增長107%。其中本國居民許可專利數量從19716增至34752,增長76%。同期的有效專利數量從164009增至326624,增長99%。[6]俄羅斯申請專利數量呈整體遞增趨勢,形勢向好。
橫向來看,2017年俄羅斯每百萬人口專利申請量為246.5件,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低于韓國(2962.46件)、日本(2250件)、美國(856.34件)和德國(579.66件)等典型創新型國家,也低于同為轉軌國家的中國(369.32件)[7]。申請專利總數仍然有提升。
從申請專利結構來看。專利包含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所代表的創新質量水平最高。2017年,申請專利中,俄羅斯的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的總數的比重為69.3%。許可專利中,發明專利占許可專利總數的比重為70.8%。有效專利中,俄羅斯發明專利占有效專利總數的比重為74.8%。[8]申請發明專利占申請專利比例最高的國家為美國和日本,一般占據專利總數的80%以上。其他東北亞國家中,韓國占據60%左右,中國僅為30%。[9]俄羅斯的申請發明專利占比遠遠高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說明其自主創新的能力相對較高。
俄羅斯三方專利數中的應用專利發明由2005年的44720增長至2012年的76486,增長了71%,然而2012年起,應用專利數量開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7年已經下降至69495,減少了9.1%。2017年三方專利總數中,應用專利所占比例最低,為17.5%,說明俄羅斯技術成果轉化效率相對低下。
(二)應用績效
從先進技術開發來看,2000年俄羅斯先進生產技術開發數量為688件,2017年俄羅斯生產高新技術產品1402件,增長了103%,增速較快,但是開發總量還有待提升。對比來看,中國2016年先進生產技術開發數量為93141件,2017年為113889件。
隨著先進技術開發數量的不斷增多,俄羅斯使用先進生產技術生產的產品數量也隨之遞增,由2000年的70069增長至240054,增加了243%。然2010年以來企業先進生產技術應用增長效率放緩,說明近年來企業引先進技術的積極性不高。
高科技產品出口不僅體現一國的國際競爭力水平,而且能夠反映出該國的創新成果在國際市場上的轉化能力。2013—2017年,俄羅斯高科技產品出口在制造業出口總額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0%左右,僅2016年達到最高峰為14.5%。俄羅斯高科技產品出口比例相對較低,相比來看,美、英、日、韓等包括中國都能達到20%以上。這說明了在國際科技創新產品市場上,俄羅斯產品的吸引力仍然有限,創新產出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四、結論與思考
近年來,俄羅斯一直試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結構由資源依賴型向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方式轉變,以求改變其在世界創新發展中的邊緣性地位。為此,俄羅斯進行了種種努力,幾度重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盡管俄羅斯的創新活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從本文的分析來看,其實際情況依然不盡如人意,與轉軌之初相比,當前俄羅斯的經濟結構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荷蘭病”依舊是其難以擺脫的桎梏。在上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俄羅斯創新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俄羅斯國內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國家創新活動資金不足的問題有待逐步緩解。俄羅斯國內投資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均不盡如人意。盡管俄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創新,但是其用于科研的經費支出還是不足,無論是支出絕對值,還是占GDP比例,都與其他一些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除此之外,俄羅斯國家的風險投資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風投公司和天使基金的數量少,不利于中小企業進行創新融資。
第二、俄羅斯的創新融資和研發一直存在反向關系。政府部門是資金最主要來源,而作為研發活動主要執行者的企業卻投資不足,國家創新體系存在嚴重不均衡,商業部門的技術創新與研發部門脫軌。而且俄羅斯創新體系中政府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會壓制非政府機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第三、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未得以充分發揮出來。原因在于:一、企業固定資產更新緩慢,無暇考慮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1992年以來,俄羅斯的總投資率始終徘徊在25%左右,總計累率低于20%。生產性投資過低。二、俄羅斯的企業缺乏創新積極性,2010-2017年,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始終只占據俄羅斯企業的8%-10%左右,對創新項目投資積極性也不高。三、俄羅斯國內對創新產品需求不足,影響了企業的創新發展。
第四,俄羅斯市場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有效的競爭機制。科研成果保護機制需進一步完善。俄羅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低,會直接導致人們進行研發和創新的熱情降低。俄羅斯國內的高壟斷不利于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絕對壟斷地位導致對手缺乏,使企業逐漸失去研發和改進產品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企業競爭力會大大削弱,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也會隨之下降。這一問題需要引起俄羅斯國家的高度重視。
以上問題的出現俄羅斯特殊的國情相關。一、俄羅斯作為轉軌國家,市場機制建設不足,要素市場不健全。二、俄羅斯具有政治控制性和經濟政治性的慣性,政府在經濟運作和社會生活方面終占據主導作用。三、俄羅斯國家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資源豐富和市場經濟本身就具有天然矛盾,資本會自覺流向能源原料產業而導致新興高科技產業投資不足。考慮到俄羅斯國情,通過降低資源依賴以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并不現實,當前還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立足能源優勢,延長產業鏈,提高能源行業出口附加值,另一方面積極運用新技術,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俄羅斯經歷過69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一夕轉軌,其政府、企業、國民都需要一定適應、探索和轉變的時間。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俄羅斯這條創新之路將走向何處,還需要我們繼續關注。當今世界,創新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的共性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為轉軌國家,對俄羅斯創新發展的研究也可以為中國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注釋]
[1]Внутренние затраты на науч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разработки п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DB/OL]:http://www.gks.ru.
[2]通常認為,一國研發強度不足1%,說明該國缺乏創新能力,處于研發活動初級階段;1%-2%說明該國處于研發活動中級階段;大于2%,說明該國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3]Удельный вес инновационных товаров, работ, услуг в общем объеме отгруженных товаров, выполненных работ, услуг малых предприятий[DB/OL]:http://www.gks.ru.
[4]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8.intellectusl property protection [DB/OL]:http://www.shihang.org.
[5]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8 [DB/OL]:www.shihang.org.
[6]Поступление патентных заявок и выдача охранных документов в России[DB/OL]:http://www.gks.ru.
[7]2020年世界各國專利申請數量[DB/OL].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PatentsStatistics.
[8]同參考文獻6
[9]同參考文獻7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