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翔
[摘 要] 目前我國的綠色稅收制度主要以2018年實施的環境保護稅為主體,配合消費稅、資源稅、車輛購置稅、增值稅等稅種,但是還未形成統一的綠色稅制體系,其改革也迫在眉睫。環境保護稅存在征稅范圍偏窄、稅收優惠政策不科學、稅收收入去向不明確等問題,而消費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車輛購置稅等其他綠色稅收法律制度也存在各種問題,提出環境保護稅應擴大征稅范圍、科學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明確稅收收入去向,改革消費稅、資源稅、增值稅等綠色稅收法律制度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環境保護稅;綠色稅收;稅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 F812.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4-0148-02
一、引言
雖然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獲得騰飛,但也帶來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等一系列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綠色”也成為“十三五”時期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目前我國正在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稅收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加快綠色稅收制度改革。例如,2018年正式實施《環境保護稅法》,在綠色稅收制度建設上跨出重要一步,但要建立完善的綠色稅收制度體系需要很長一段路程。因此,基于我國環境保護稅的開征,研究綠色稅收制度的改革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綠色稅收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1.征稅范圍偏窄。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包括: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噪音污染和固體廢物。這些征稅范圍均是原排污費中規定的污染物,并沒有包括像非甲烷總烴、二氧化碳等具有揮發性的有機物污染物,以及鉛蓄電池、煙火、鞭炮等高污染環境物,后者僅僅以征收消費稅的形式來加以控制,效果并不明顯,或不足以控制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另外,對機動車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也并沒有劃入環境保護稅的征稅范圍。
2.稅收優惠政策不科學。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稅中規定的優惠政策缺乏激勵性,對納稅人按照行業劃分的豁免條款雖然規定了永久性,但是缺乏適度的靈活性。缺乏對落后產能企業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落后產能企業在自身資金短缺難以升級改造的情況下,如不給予適當的優惠政策傾斜,不僅限制企業加大對新設備、新材料和新技術研發的投入,而且不利于向環保企業積極轉型。二是部分落后產能企業的達標生產率不斷降低,很可能導致產品供給不足。
3.稅收收入去向不明確。雖然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其收入全部歸為地方政府收入,但是其收入具體使用的方式和領域并沒有明確,將其全部納入地方政府總預算并不能保證其專款用于環境保護事業,這便還不如之前的排污費,因為至少排污費必須專款用于環境保護事業。另外,在細化其收入使用時,也缺乏對個人的關注,雖然環境保護稅的征稅對象不包括個人,但其最終環節卻通常由個人承受,也不利于我國環境保護稅的順利計征。
(二)其他綠色稅收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消費稅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僅對煙、酒、化妝品等特定產品征收,具有選擇性,表現為征稅范圍覆蓋面的狹窄性,沒有將一些高污染性產出的商品、高能耗產品納入其中,如高檔裝修材料、含氟利昂產品、不可降解包裝物等高污染物,導致消費稅很難發揮其綠色導向性功能。另外,高檔奢侈品、高耗能和高排放物品也沒有納入消費稅的征稅范圍,這些物品都具有消耗資源高、工序復雜等特點。
2.資源稅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一是征稅范圍偏窄。目前征稅范圍主要包括礦產和鹽,而沒有將灘涂、草場、森林等寶貴資源納入其中;二是征稅標準不科學。僅以礦產量來衡量資源稅的征收多少顯然不科學,這樣致使企業選擇開采難度低、質量好的礦產,而放棄難度大、質量低的礦產,造成資料浪費;三是從量計征不合理。導致企業負擔能力與實際稅負不相協調,稅負在不同礦產資源間也顯示不公平;四是稅收優惠不完善。目前稅收優惠僅側重于企業資源開采利用率的提高,而忽視對企業生態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利用等的正面引導。
3.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城市維護建設稅至少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設計面較窄,僅僅涉及建設城鎮上的公共事業,而忽視廣大農村地區的公共事業。但是,從現實來看,我國農村地區更需要加快公共事業、環保設施等建設;二是城市維護建設稅沒有自身獨立的計稅依據和穩定的征稅對象,僅僅是增值稅和消費稅的附加稅種,因此對我國綠色稅收制度體系的建設作用較小。
4.其它綠色稅種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其它與綠色稅收相關的稅種還有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車船稅、車輛購置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這些稅種目前的法律制度均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城鎮土地使用稅征稅范圍偏窄、適用稅率偏低;耕地占用稅的設計偏離了初衷,遠遠沒有達到對耕地的保護作用,私自占用耕地的現象屢見不鮮;車船稅設計粗化,只是按輛征收顯然不合理,車輛油耗、尾氣排放量等重要指標并沒有納入計稅依據當中,根本解決不了大氣污染問題;車輛購置稅的設計加大了小排量汽車的銷量,違背了節能減排的初衷,加劇了大氣污染。
三、加快我國綠色稅收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我國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
1.擴大征稅范圍。筆者認為二氧化碳應該被納入征收范圍,將那些污染大、危害大、排放量大的污染物全部都納入征收范圍,例如多氯聯苯、二惡英、二甲基酰胺、總氮、非甲烷總烴等污染物。國家應該盡快把這些污染物全部都納入征稅范圍,并制定計稅依據,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補充。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根據不同污染物的類型進行征稅,設立更為科學的綠色稅種,例如“二氧化碳稅”、“固體垃圾稅”,這樣有益于對環境保護稅種的開發和分類。
2.科學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我國應該根據不同污染物對環境污染的程度來進行差別征稅,對于那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大征收力度,對于那些主動注重環保、自覺淘汰排放不達標設備的企業給予表彰和減免稅費,鼓勵更多的企業注重環保工作,減少企業更換節能設備的壓力。這樣可以促使一大批企業主動關心排放和環保問題,提高企業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我國環保工作的開展,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我們的空氣質量,緩解霧霾天氣。
3.明確稅收收入去向。通過對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稅的研究和學習,發現絕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都把環境保護稅的稅款進行專款專用,用于改善環境使用,提高了這部分稅款的使用效率。所以,我國也應當在稅法中加入環境稅專款專用,還可以設立一個基金,把環境保護稅收來的稅款進行統一管理,專款專用,只能用于我國治理環境污染。只有立法才能保證稅收的用途和去向,有利于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
(二)推進其他綠色稅收法律制度改革
1.改革資源稅法律制度。我國還應該盡快加深消費稅改革,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把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消費品都納入到征稅范圍內,同時還要把那些不能降解的、含污染物的產品、高檔奢侈品、過度包裝產品、私人飛機等全部納入征稅范圍,體現出消費稅倡導綠色消費的理念。可以建立納稅范圍動態調節機制,根據實際情況來調節稅率和征收范圍,提高那些除醫療衛生用品外,對環境破壞較大的一次性用品的稅率,例如,一次性筷子、飯盒等。在制定新納入消費稅產品的稅率時應該盡可能按照“高污染高稅率”原則,從根源進行打擊,更好的發揮消費稅的綠色導向作用。
2.改革資源稅法律制度。國家應該繼續加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把其征稅范圍擴大到生物以及非生物范疇,加大對那些主要依靠非再生資源進行生產企業的稅率。我國是人口大國,雖然幅員遼闊,但人均土地面積有限,對于國土資源要十分重視,可以通過對各零散稅種的整合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除了土地資源外,淡水資源也是非常寶貴的,我國應該盡早實現水資源稅的改革,利用稅收的杠桿作用來實現對水資源的保護。
3.改革其他綠色稅種法律制度。車輛購置稅應該根據尾氣排放、能耗等條件來設置稅率,對于那些消耗高的車型應該加大稅率,對于那些消耗低的車型應該降低稅率,鼓勵人們盡量選擇環保的車型,同時還可以對電動車進行稅率優惠。車船稅可以采用國際先進理念征收碳稅,從而控制人們對豪車的追求,減少排放。我國所有稅種都應該對那些有利于環保的行業進行稅率優惠,對那些重污染的企業加大征收力度,提高稅率,從而引導這些企業重視環保工作,加大對節能減排工作的投入。要鼓勵那些主動淘汰舊設備的企業,舊設備往往排放量都較大,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也低,但很多企業往往不舍得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但如果國家支持他們,并給予一部分的稅收優惠,補貼更換設備的費用,那就能大大提高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較大程度上解決排放超標的問題,改善我國的環境水平。
[參考文獻]
[1]Amin Masoumzadeh,Tansu Alpcan,Ehsan Nekouei. Designing tax and subsidy incentives towards a green and reliable electricity market[J]. Energy,2020,195.
[2]Naiping Zhu,Yingying Bu,Menglu Jin,Nancy Mbroh. Green financial behavior and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power companies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tax[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45.
[3]呂敏,劉和祥,劉嘉瑩.我國綠色稅收政策對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稅務研究,2018(11):15-19.
[4]吳勛,王艷.環境稅收、企業環保投資與環境質量——基于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稅收經濟研究,2019,24(4):27-37.
[5]呂凌燕,曹勐菲.協作視角下稅收征管制度改革——以環境保護稅為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6):40-50.
[6]許軻名.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綠色稅收問題探究[J].財會通訊,2019(35):117-120.
[7]付莎,王軍.綠色稅收政策降低了中國的碳排放嗎?——基于擴展STIRPAT模型的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8(2):72-78.
[8]徐會超,張曉杰.完善我國綠色稅收制度的探討[J].稅務研究,2018(9):101-104.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