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摘?要:現代性道路的多線論,是我們從學理上談論中國道路的邏輯前提。西方現代化歷程在文化理念、生存方式、經濟邏輯和政治路徑等層面均溢出了其負效應。西方現代性實踐的負效應不是現代性本身必然帶來的。中國道路應自覺反思西方現代性實踐中可以避免的發展代價,走既充分借鑒現代性文明因素又最大限度地避免現代性負效應的道路。從理論上展望中國道路的前景,應自覺建構傳統與現代相綜合,物質與精神并重,黨的領導下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和優化機制相結合的新型文明形態。
關鍵詞:現代性;多元現代性;東亞現代性;多線論;中國道路;新型文明形態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0.03.03
在全球化時代追求實現現代化的相對落后國家,面臨追趕和反思的雙重任務。今天的中國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既享受著現代化的積極成果,也遭遇了現代化的負效應。作為現代化的本質根據和理論表達,現代性本身就帶有反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堅定走現代性的文明大道,既堅守本民族的主體性和獨特性,又不排斥世界主流文明,并在深入反思和批判現代性實踐中已然顯示出的負效應之基礎上,盡力規避可以避免的發展代價,既不以中西為溝壑,也不以古今為壁壘,是后發國家自覺建構新文明形態的應然之路。
一、現代性道路的一元化還是多線論
現代性道路的多樣性及其在理論上呈現出的多線論,是我們從學理上談論中國道路的邏輯前提。目前關于中國道路問題的有關研究,多集中在“從中國道路看世界”,缺少對于中國道路與世界現代化之關系的前提性反思。換一個維度,“從世界現代化歷程看中國”自然要涉及現代性道路是否具有多樣性的問題?,F代性的道路如果是“一”,那就無所謂“中國道路”。當然,無論基于經驗觀察還是理論分析,現代性道路都是“多”而不可能唯“一”。
在起源上,西歐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奠定的思想基礎與物質基石,使現代性從一起步就自然附上了西方屬性及其特色?;诖?,西方中心主義者形成一種意識形態霸權,宣稱西方現代化道路是人類現代性的最優選擇甚至是唯一可能,代表了值得所有國家模仿的發展模式,并且具備無條件對外擴散的道義優先性,而任何在西方現代性模式之外去探索新的發展道路的企圖,就是對啟蒙遺產的背離、對現代化道路的挑戰、對現代性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的離經叛道。照此邏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只能無條件、無差別地延續西方現代性的基本方案,甚至殖民主義的擴張也成為了歷史本身絕對的道德律令。
然而,基于歷史經驗和實踐觀察,世界現代化歷程在巨大的共性中也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有學者曾依據長期研究進行了這樣的概括:世界現代化首先表現出巨大的共性,即相似性,是共性使“世界現代化”得以成立。但現代化在世界各地又有不同——道路不同,經歷不同,模式不同,表現方式不同,成功與失敗不同,經驗與教訓不同——這些都是現代化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可能有所表現,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歷史傳統不同,置身于其中的當事人不同,時代與社會環境各不相同,主觀與客觀的因素相互交織,就演繹了世界現代化的多種途徑,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不同“模式”錢乘旦等:《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回顧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人類的現代化實踐豐富多彩,各國現代化也走過了形形色色的道路。有學者按經濟形態歸納了現代化的三大發展類型,即資本主義類型、社會主義類型、混合類型,并提出每一類型都有多種發展模式,沒有兩個國家的發展進程是完全相同的,而趨于成熟狀態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正日趨多樣化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163164頁。歷史傳統、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稟賦、民族基因、歷史境遇和現實條件的不同,自然會造成思想認識和制度道路設計上的差異。比如同樣堅持三權分立的原則和精神,但英法德美之間在具體制度設計、運行機制和實際程序上的差異就甚為明顯??梢哉f,表面似乎一致的西方現代性,內部充滿差異性和矛盾性??謨人箮煸谩皟煞N現代性”反對“鐵板一塊”的現代性:“有兩種彼此沖突卻又相互依存的現代性——一種從社會上講是進步的、理性的、競爭的、技術的;另一種從文化上講是批判與自我批判的,它致力于對前一種現代性的基本價值觀念進行非神秘化。”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顧愛彬、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284頁。西方學者從各種維度對現代性進行著不斷的反思,尤其是后現代主義者從諸多深層次問題上反思了所謂現代性的統一性和一元化。
從理論探討來看,“多元現代性”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2000年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刊《代達羅斯》曾出版探討多元現代性問題的專集。諸多研究現代性問題的著名學者,如S·N·艾森斯塔特、威特洛克、杜維明等,針對普遍存在的尊崇西方式現代性的觀點深入探討了多元現代性的可能性。其中,艾森斯塔特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現代性的歷史應當看成是多種多樣的現代性文化方案和多種多樣具有獨特品質的制度模式不斷發展和形成、建構和重新建構的過程。”S·N·艾森斯塔特:《反思現代性》,曠新年、王愛松譯,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第91頁。杜維明主要依據“東亞現代性”的實踐而主張現代性的多元性,他提出:“儒家的東亞能在不徹底西化的情況下成功地實現現代化,清楚表明現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文化形式。因此可以設想,東南亞可以實現它自己的現代化,既不是西方化的也不是東亞化的……沒有理由懷疑拉丁美洲、中亞、非洲以及世界各地固有的傳統都有發展的潛力,從而形成自己的有別于西方的現代性?!鞭D引自林聚任:《論多元現代性及其社會文化意義》,《文史哲》2008年第6期。此外,香港《二十一世紀》雜志2001年8月號也曾辟專欄,集中討論多元現代性問題。在這些探討中,盡管對于何謂現代性以及現代性道路究竟是趨一還是多樣仍然存在諸多爭論,但大多數學者傾向于反思單一的西方式現代性,主張對現代性進行開放式的探索。值得深入思考的是,西方社會科學流行的單線的社會發展理論,即把現代化看成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演進過程,和從“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維度探索多樣性的現代性道路之間,實際上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
現代性的生成是歷史延續性和歷史開拓性的統一。在西方漫長的中世紀和中國同樣漫長的專制王朝循環時代,現代性因素在緩慢的積累和發酵。近代以來,那些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對累積的現代性因素進行整合并不斷附加新的因素。西方國家各自傳統的延續和現實的差異性環境,又使這些共性的現代性因素沾染上了特殊的色調。假如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進行結構性分析,英國=A+B+C+…,美國=A+D+E+…,德國=A+F+G+…,法國=A+H+I+…。那么,不能認為后先現代化國家就應該走“A+B+C+D+E+F+G+H+I+…”的道路,而應該進行深入的辨別和認真的剝離,找到共性因素A如研究現代化的學者大都認為英國現代化經驗所體現的社會再生產擴大的普遍規律,即屬于這里的“A”。,還要進一步判斷其他因素與A的關系究竟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A以及與之有必然聯系的因素,是后發現代化國家需要汲取和借鑒的。這里的剝離本身就是對于現代性的一種前提性反思。現代性必然有普遍性的因素,但是英法美德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追求現代化的中國道路理應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如果再考慮到,西方現代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乘風啟航并破浪前進,屬于典型的內生型現代化,而中國現代化是在率先走上現代化的西方國家的干預和影響下,在刺激應變中艱難起步,屬于典型的后發外生型,那么中國道路的特殊性無疑會更加明顯。
二、西方現代性實踐溢出的負效應
審視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并能持續穩住位置的西方發達國家,往往也都存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從實踐效應來看,現代性是把雙刃劍。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類歷史走出了落后封閉的農業生產狀態,擺脫了封建專制統治和神學思想束縛,現代政治理念及其民主化、法治化運行機制蕩滌了人身依附和地緣依賴關系,尤其是物質文明建設成就斐然。與此同時,一系列現代性問題也不斷涌現。有學者曾這樣反思現代性實踐的辯證性和自反性:“現代性不是拿一種目標或價值和另一種目標或價值做交易;它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那個要達到的目標或要獲得的價值,在眼看著唾手可得之際,被暗中破壞了,轉變成了對它自身的空洞的模仿?!眲趥愃埂·卡洪:《現代性的困境》,王志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294頁。直面西方現代性實踐中的負效應,反思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繞開可以避免的發展代價,對于中國道路的發展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系統反思西方現代性實踐歷程,在文化理念、生存方式、經濟邏輯和政治體制等層面均溢出了明顯的負效應:
其一,“理性+主體性”的文化理念及其單向度膨脹。理性與主體性構筑了現代化的理論基石,從深層理念上推動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整體轉型。令人遺憾的是,過于強調手段和實證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工具與價值、手段與目的、實證與批判的辯證平衡。在“重估一切價值”和“一切都可以成為工具”的理性獨斷面前,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遭遇了技術的制約與科層制的束縛。對科技的過分依賴,導致在有了思想言論自由和法治保障的條件下,人們依然沒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意愿和勇氣。韋伯在20世紀初就依據對工具理性膨脹的反思而對現代性的前景作出悲觀性預測:“專家沒有靈魂,縱欲者沒有心肝;這個廢物幻想著它自己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綱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第142143頁。伽達默爾也深刻地指出了科技對人的發展的制約:“我們的時代受日益增長著的社會合理化以及主宰這一合理化的科學技術的制約?!辟み_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第5頁。雅思貝爾斯則從個性喪失的維度揭示了技術統治的后果:“作為技術統治的犧牲品,它黯然無光或雜色紛呈,人在其中已不再能辨認出自己,他被剝奪了他的做人的個性。”雅思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第37頁。后現代主義者基本上承繼了這一對理性的批判思路,揭示了從理性向工具理性的演化過程直至工具理性走向極端化的現象,尤其是深入批判了當知識與權力結盟時,工具理性與意識形態合謀取得“話語霸權”,使思想和行為再次受到控制的啟蒙悖論。與工具理性膨脹相伴隨的,是主體性的凸顯、個人至上原則和個人自由主義的盛行。黑格爾曾這樣指認現代性的這一特征,即“主體的特殊性求獲得自我滿足的這種法,或者這樣說也一樣,主觀自由的法,是劃分古代和近代的轉折點和中心點”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145頁。對主觀自由的過度追求,在實踐中容易導致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理性與現實的對立,其產生的具體問題受到了保守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后現代主義者的系統批判。
其二,物化生存與精神困境。較之傳統社會,現代文明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物質生活的豐裕。然而,當人對物的依賴深化為膜拜,進而把人自身、他者、社會及其關系降低為物,甚至人的意識也為物化結構所鉗制,最終就會導致以物為中心的生存方式,即物化生存。物化生存與欲望膨脹、感性至上原則攜手并進,不可避免地陷入現代性的精神困境。如果把占有“物”作為人的生存的唯一目的,以物化生存為人的唯一生存方式,勢必喪失人的地位與尊嚴,甚至降為物的奴隸。弗洛姆曾深刻地揭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重占有、輕生存的物化生存方式,他指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潤為宗旨的社會?!^大多數人都把以占有為目標的生存看做是一種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弗洛姆:《占有還是生存——一個新社會的精神基礎》,關山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第33頁。物化生存的逐利性,一方面有利于加速累積物質財富,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精神的貶值”,形成了與物質豐富相對立的精神貧困,與資本力量相對立的精神懈怠。按照盧卡奇的判斷:“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浸入人的意識里?!北R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56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種物化結構一旦滲入人的精神世界,勢必滋生欲求的過度膨脹,進而導致精神性因素的萎縮。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欲求膨脹、精神萎縮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精神懈怠現象的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物欲橫流”,人們除了物質利益需求的滿足之外,再無其他追求,這必然導致意義失落與價值坍塌等諸多現代性、精神性問題。回首世界現代化歷程,西方現代性實踐主要是在物質文明層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原本設計能夠與物質文明協調共進的精神文明卻萎靡不振。沉迷于對物的占有和消費的人們往往無暇顧及自己內心的真正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其三,“資本主導+市場至上”的經濟邏輯。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內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主導邏輯:“如果說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一方面創造出普遍的產業勞動,即剩余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那么,另一方面也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創造出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甚至科學也同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屬性一樣,表現為這個普遍有用性體系的體現者?!虼?,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薄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9頁。在資本邏輯主導下,經濟生產不是以人而是以利潤為根本目的,市場成了最重要的舞臺。資本和市場在有效配置資源、激活效率和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負效應:首先,是對人的抽象統治。馬克思曾指出:“在商品中,特別是在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中,已經包含著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的生產的社會規定的物化和生產的物質基礎的主體化?!瘪R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96997頁。這里的“物化”和“主體化”,深刻揭示了資本、商品及市場對人和社會關系的主宰與控制。資本與勞動的二元對立也是資本主義社會難以化解的深層次矛盾;其次,是市場失靈的問題。比如分配不公、貧富不均、生產過剩和資源浪費等從現象上可以觀察到的市場運行結果與一般倫理判斷之間的沖突問題,作為市場運行結果的壟斷問題,在于市場之外的、市場運行規則無法發生作用的某些社會經濟關系問題,以及市場有政治上、分配上、社會化上、倫理上和生態環境上的局限等問題;最后,是消費邏輯和文化工業誤導需求和生活品味的問題。在資本和市場面前,人們的需求和心理成了可以改變與操控的對象。一些企業不再局限于僅僅通過普遍的市場調查掌握大眾的消費心理,而是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等媒介手段膨脹人們的消費欲求,甚至通過制造虛假需求誤導人們的消費傾向。消費者往往不是“為了使用的需要而消費”,而是“為了消費的需要而消費”。處于商業化本質與工業化生產的現代文化中的大眾文化本身,也演變成了由資本邏輯與市場邏輯所決定的文化工業。代替意義、規范等符號的,是愈來愈多、各式各樣無意義的文化符號垃圾被制造出來并充斥于文化市場,嚴重沖擊著精英文化提升品位、引領時代精神的地位與功能。
其四,政治路徑依賴及其他社會問題。依據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和民生需求的滿足等標準衡量,率先走上現代化征程的西方大國,其政治制度曾經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然而,一些最初的制度設計,逐漸暴露出適應性不足的問題,沉陷入深層歷史阻滯力的體制性困境。西方現代性政治實踐背負著現代化進程中累積的經濟政治機制及其文化意識形態上的負擔,進而持續受到不敢觸碰既有體制、難以推進深層次改革和不能擺脫路徑依賴的消極影響。比如間接民主方式的局限、民主化所導致的“治理不善”、民粹主義的綁架、政黨政治運行缺乏效率和活力等。在公民、社會、政黨和國家的框架中,國家治理無效、政黨疲軟無力和公民的個人自由主義膨脹,導致整個社會在越來越多元化和多層次性的同時,也使社會整合變得日益困難,進而增大了社會走向分裂和對抗甚至動蕩的可能性?,F代社會問題太多,以至于貝克和吉登斯將現代社會稱之為“風險社會”。一些依附于發達國家或嘗試照搬西方政治道路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受到了西方制度負效應及其自身轉型問題的雙重束縛。
三、中國道路的思想自覺及其理論前景
中國道路是延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品格,由近代以來中國向何處去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逐步演進,匯流于追求以中國方式實現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果的實踐表達。通過前提性反思,現代性道路是多而不是一,因此需要我們更加自覺地在中華文明、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中探索中國道路及其前景。中國一定要走向現代化,離開現代性大談中國道路必然要偏離人類文明大道和悖逆時代潮流。與此同時,西方現代性實踐中的單向度局限,并非現代性理念本身所必然帶來。中國道路應自覺反思西方現代性實踐中可以避免的負效應,走既充分借鑒現代性文明因素又最大限度避免現代性代價的道路。審視世界歷史進程,從工業時代向后工業時代的轉型初露端倪。清理以思想形態呈現的學術資源,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局限和弊端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反思與批判。基于此,我們從理論上展望中國道路的前景,在反思與批判傳統的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天下主義和近代以來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論之后,走向一種傳統與現代相綜合,物質與精神并重,黨的領導下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優化機制相結合的新型文明形態,或許可以成為中華民族對人類未來文明的新貢獻。
其一,傳統與現代的綜合。中國的現代化是基于中國歷史尋求新的文明秩序的歷史過程,是建構“歷史的”“現代的”和“中國的”新型文明形態的過程。反思現代性實踐的負效應,有些導因于對傳統批判過多,偏離了深層的歷史延續性。西方現代性理論是針對西方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實踐而言,因此,簡單借用西方的箭來尋找中國的靶子,必然會遮蔽歷史延續性視角下的中國問題。中國古代文明的巨大的連貫性和相對的自足性,使我們必然遭遇西方現代文明與本土文化土壤相關性的問題。依據現代化的轉型理論、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社會轉型與“時空壓縮”的緊張狀態。從歷史上看,我國近些年來發生的大規模社會變遷是從“四個現代化”口號的提出開始的,不久以后被“經濟體制改革”的話語體系所代替。爾后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單獨進行,于是就開始出現對整個社會轉型(即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全面過渡)的關注與研究。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明顯受到西方有關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爭論,以及由“后工業社會”引發的各種“后”理論的影響。因此,處于社會轉型中的當代中國,日益陷入一種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等因素共存的“時空壓縮”境域。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時性變成了共時性。具體來說,就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既出現了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的諸種現象及其問題并存的局面,又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因素共存的情況,還有“人的依賴”“物的依賴”和“自由個性”并存的情景。依據這種客觀的歷史邏輯,我們既不能離開傳統空談現代化建設,也不能離開現代化實踐評說文明傳承。反思我們的思想文化資源,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要求現代化運動不是與資本主義而是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在現代化進程中追求社會主義理想;傳統文化主張的道法自然、仁者愛人、以禮待人等理念,有助于平衡現代性的工具理性和利益沖突等問題;“西學東漸”以來傳入的西方文化,使我們在學習西方現代文明具體運行經驗的同時,保持對現代化進程之文化批判和理性監督。這三大文化資源的交流互鑒及其綜合創新,為我們推進傳統與現代的綜合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生態和獨特的文化優勢。歷史延續性下的中國道路,離不開現代性文明的哺育,更離不開積淀著本土化、煙火氣和生活底色的歷史傳統?;诖?,我們需要有思想自覺,建構中華民族之新時代的學術自我和思想自我,并積極探尋人類文明的新型歷史形態。
其二,物質與精神并重。馬克思提出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頁。,“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76頁。等論斷,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對精神進步的無能為力。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涌起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人的精神存在產生了嚴重的沖擊,一直游蕩于人類歷史中的虛無主義重新粉墨登場,并儼然成為高踞一切的凱旋者。與此相對,社會主義類型的現代化方式致力于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的整合、義利統一、享受和奉獻的結合、科技和道德的統一等,這無疑有利于物質和精神的平衡與良性互動。在資本主義現代化基本完成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經濟解放等成就的基礎之上,社會主義式的現代化文明新形態肩負起了精神解放和精神發展的歷史使命。
其三,黨的領導下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和優化機制相結合。從動力機制來看,黨政主導力量、市場配置資源力量和人民主體力量形成的合力,成為驅動中國道路前進的強大力量。從平衡機制來看,中國道路比較有效地平衡了效率與公平、利用資本和限制資本、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利潤追求和以人為本、市場經濟和道義力量、個人自由和公平正義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優化機制運行順暢,通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避免了體制機制的僵化和路徑依賴,保持了實踐及相應政策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集中統一領導的主導力量下,中國道路維持了動力、平衡和優化三大機制的高效綜合運轉,使經濟社會發展既擁有充沛的活力和動力,又能夠保持有效的穩定與平衡。展望未來,若能如曾經消化吸納佛教文化一樣持續地將他者優質的現代文明因素內化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并把中國式的現代性貢獻轉化為世所公認之“善”,新型文明形態的曙光必將在世界的東方綻放光彩。
[責任編輯?劉京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