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溟笑笑生
最近,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讓廣大觀眾的關注點聚焦到宋仁宗這位“仁君”和他御極天下的42年“盛世”。這位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不僅擁有晏殊、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當朝名臣,還一手培養了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曾鞏等大批年輕官員,一生節儉,寬厚和善,在歷史上享有極高的評價。《宋史·仁宗紀》結尾處,在歷數他在位期間的眾多成就后,稱贊他的一生,著實無愧于一個“仁”字。
但在這極高評價的背后,也一直不乏質疑之聲。比如清初學者王夫之,便在他的《宋論》里,提出了一個驚人觀點:“宋之亂政啟于仁宗”,認為仁宗漫長的統治,埋下了日后北宋滅亡的禍根。號稱極盛的宋仁宗一朝,為什么會被認為是亂政起源之時呢?這一切爭論的起源,不過就一個字——錢。
極盛之世卻特別缺錢
北宋一朝,一直都很有錢,也一直都很缺錢。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甫一親政,便遭遇連年饑荒,涉及范圍廣大。此后,寶元元年(1038年),割據陜北的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王朝。次年,宋夏之間,開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
戰爭結束后,對夏開始連年歲幣,對遼歲幣又有增加,軍隊人數居高不下,財政情況并未好轉。嚴峻的形勢,迫使仁宗君臣開始尋找收不抵支的更深層原因。
這時,一些有識之士,逐漸將視角轉向一個“冗”字。
就在宋夏戰爭爆發的寶元二年,宋祁向仁宗呈遞一封《上三冗三費疏》,在前人思考的基礎上,認為當前存在冗官、冗兵、冗僧道“三冗”和道場齋醮、京師寺觀、使相節度“三費”,后世熟知的“三冗”一詞,開始出現。此后,經過含義修定,“三冗”作為“冗官”“冗兵”“冗費”的合稱,成為困擾北宋一朝的財政痼疾。為什么北宋會出現這種問題呢?就要從北宋的立國之本說起。
錢都用來買了“和氣”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趙匡胤實際是借厚養以收實權。北宋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諸多措施,都是在這個思路下,得以推行的。這可謂是北宋一朝的“祖宗之法”。
這個“祖宗之法”,可闡述為“立紀綱”和“召和氣”兩個方面。從制度設計的角度收兵權、財權等等,可以視為“立紀綱”;而通過一系列政策優惠來照顧統治主體,可以視為“召和氣”。
也就是說,北宋得以成功收權,背后的代價,就是一個字——“養”。宗室繁衍,養;官吏冗余,養;兵員臃腫,養……把他們全都養起來。
在這樣的思路下,北宋出臺了一系列制度,來保障這種“和氣”。比如大規模擴招的科舉制度,又比如官員提拔奉行的“磨勘法”,只要不犯錯,到點就提拔,且常常只升不降。而且,不僅本人能夠得到優寵,還可以通過恩蔭、任子等制度,將這種優寵,傳給后代。
號稱極盛的宋仁宗一朝,就是這樣供養起來的。困擾北宋的“三冗”問題,也是這樣產生的。
埋下禍根:有錢人的蛋糕動不得
在思考如何解決“三冗”問題的過程中,許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上述問題,但茲事體大,難以啟齒。
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親身經歷對夏戰爭的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當年九月,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為清理時弊,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條對策。 后世知名的“慶歷新政”,正式拉開帷幕。
范仲淹的各項對策,實質觸及了產生“三冗”的根本問題,但沒有反對“祖宗之法”,只說“庶幾法制有立,綱紀再振”,希望恢復祖宗時的綱紀,從具體制度層面進行修正,比如改革“磨勘法”,縮減恩蔭名額等等。
可惜,這些看似利國利民的措施,動了滿朝士大夫的蛋糕,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兩年后,范仲淹被免去參知政事之職,同期在朝的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也先后外放,新政至此失敗。
此后,寬厚和善的仁宗,終其一生,也沒能從根本上扭轉財政窘勢。改革的步伐,暫時停止了。
仁宗過世六年后,新政前一年考中進士的一位官員,擔任了參知政事。這一次,他膽子更大,走得更遠,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頹勢,實現富國強兵,公然打出了“祖宗不足法”的旗號,史稱 “王安石變法”。
這一次,從錢的問題出發,圍繞祖宗之法該不該變,士大夫公開分裂為兩派,都認為自己憂國憂民,抱著一心為國的拳拳赤誠,數十年爭斗不休。結果,朝臣傾軋,民力衰竭,恰逢外敵入侵,國事遂不可為。
(據“文化溯源”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