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為籌備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事宜,1971年夏,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秘密晤談。雙方在臺灣問題上的政策和談判策略是什么?其中,日本作為中國近鄰、美國盟友、東亞強國,在中美關于臺灣問題的談判上又被賦予了什么樣的角色?美國解密檔案資料中關于中美密談的詳細記錄,為今天追根溯源分析這些問題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基辛格此行的目的
首日會談于7月9日下午4點半在釣魚臺5號樓舉行。在會談中,基辛格表示此行的主要目的有兩個,首要的是議定尼克松訪華事宜,其次還將討論中美間共同關心的包括臺灣問題在內的亞洲和國際問題。
聽完基辛格的話,周恩來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于臺灣問題,我們不得不指責你們政府。”周恩來從1949年8月美國國務院在《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中承認臺灣為中國內部事務并無意干涉談起,指責美國政府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政策嬗變,提出“臺灣地位未定”,“即便到今天,你們的國務院發言人仍在說著這一立場。這是問題所在。如果這個關鍵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整個問題都很難解決。”
對于尼克松和基辛格而言,盡管早已料到,在同中國領導人的會談中,臺灣問題是一個不得不接過的燙手山芋。然而,讓他們始料不及的卻是,這個燙手山芋竟然被拋出得如此之早、如此之有力。
美方“掛鉤”策略的破產
在基辛格來華之前,尼克松向基辛格提出了“掛鉤”策略:“我們在臺灣駐扎的6000名士兵,直接與我們在南越的作戰行動相連。所以,如果越戰問題解決了,那些軍隊也就不再需要了。”言外之意,如果中國想要美國從臺灣撤軍,那么中國領導人則不得不做北越領導人的工作,協助美國盡快“體面地”結束越戰。
但聽聞周恩來屢次重申中國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立場和中美建交的問題,使得熟諳“掛鉤”策略的基辛格內心再次揣測,這是否是中國人在給尼克松的訪華設置前提條件。他于是問道:“總理是否將總統與毛澤東主席的會面,同實現建立外交關系相聯?或者,兩者是否可以分開?”周恩來回答說:“并不是絕對的……(建交)可以讓他們的會談更輕松。但是,如果你們需要一些時間,我們也能理解。”看到中國領導人并非咄咄逼人,基辛格也坦陳:“我把我個人的推測告訴總理。如果東南亞的戰爭結束,我們能夠在這一屆總統任期基本解決涉及臺灣的軍事問題。我們肯定能在總統第二任期的初期階段解決政治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基辛格向中方交出了美方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表。
“中方的要求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實現”
7月10日至11日,周恩來和基辛格在人民大會堂和釣魚臺國賓館又進行了三次會談。
針對之前的會談中美方提出要將從臺灣撤軍同越戰進展相“掛鉤”的策略,周恩來尖銳地指出:這是美國的“拖延”戰略,想“走一步看一步”。而這么做的結果,“就是在你解決問題之前,把它搞得如此復雜,以至于無力阻止事情的發生”。他更加具體地說:如果美國還沒有決定采取哪些政策,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計劃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系,而是走一步看一步,那么結果很可能使日本勢力插手臺灣。“一旦美國先從臺灣撤出部分軍隊,再觀望下一步將會發生什么,那么蔣介石就會明白你們在做什么,就要另尋他途了……他會找日本,而日本自己也想卷進臺灣。”
在周恩來的據理力爭下,基辛格不得不對中方在臺灣問題上所提五點要求表明態度。中方的五點要求是: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二、承認臺灣屬于中國;三、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政策;四、不支持所謂的“臺灣獨立運動”;五、不再提“臺灣地位未定”。基辛格表示:“其中四點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并且保證尼克松在訪華時會向毛澤東重申。“只有一點,我們要等到大選之后,這就是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摘自《文史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