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彬



【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表達水平與冠心病的關系。方法 回顧分析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臨床資料,記為觀察組,包括穩定性心絞痛(SAP)38例、不穩定性心絞痛(UAP)40例、心機梗死(AMI)42例;取120例接受體檢的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與觀察組不同類型、觀察組不同分支之間的sdLDL-C含量。結果 觀察組sdLDL-C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SAP組、UAP組、AMI組sdLDL-C含量呈逐漸增加趨勢,且兩兩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sdLDL-C含量呈逐漸增加趨勢,且兩兩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冠心病的sdLDL-C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且隨著病情加重sdLDL-C含量逐漸增加,因此可根據sdLDL-C含量判斷冠心病的嚴重程度。
【關鍵詞】冠心病;sdLDL-C;不同類型;不同分支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7..02
冠心病是一種心血管疾病,病情嚴重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從而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臨床上,常常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誘發冠心病的重要因素;而有報道指出,sdLDL-C更易于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誘發冠心病。基于此,我院對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此為觀察組;疾病類型:SAP38例、UAP40例、AMI42例;疾病分支:單支病變46例,雙支病變40例,多支病變34例;并抽取120例體檢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為40~72歲,平均(52.91±3.86)歲。觀察組中,男69例、女51例,年齡為41~73歲,平均(52.94±3.47)歲。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使所有參與研究人員均于清晨保持空腹狀態下,采取其5ml靜脈血,以3000r/min的轉速離心10min,然后取上層血清保持于-80℃冰箱中待檢;(2)以582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的sdLDL-C含量,依據試劑盒說明書嚴格執行相關操作。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組與對照組的sdLDL-C含量;②對照組與觀察組不同類型之間的sdLDL-C含量;③觀察組不同分支之間的sdLDL-C含量。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比較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若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sdLDL-C含量比較
觀察組sdLDL-C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 對照組與觀察組不同類型之間的sdLDL-C含量比較
對照組、SAP組、UAP組、AMI組sdLDL-C含量呈逐漸增加趨勢,且兩兩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如表2所示:
2.3 你觀察組不同分支之間的sdLDL-C含量比較
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sdLDL-C含量呈逐漸增加趨勢,且兩兩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如表3所示:
3 討 論
冠心病的致病機制極為復雜,在冠心病的發展過程中,心血管所出現的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形成等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其以脂質代謝異常為主要表現[1]。由于冠心病患者往往表現為病情嚴重、發展迅速且致死率較高,從而嚴重地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為冠心病患者進行及時診斷與治療能夠在最快時間內幫助患者控制病情發展,從而對維護患者的生命健康發揮著重要意義。因此,尋找冠心病的有效診斷因子在病情的控制與治療方面變得尤為重要。目前,眾多研究均已表明,LDL-C是一種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且隨著醫學界對冠心病研究的逐漸深入,有越來越多的報道指出,與其他類型的LDL-C相比,sdLDL-C更易于引發動脈粥樣硬化[2]。sdLDL-C屬于LDL-C的一種重要組成成分,對血管壁的侵入性較高,且其與LDL-C受體之間并無明顯的親和力,在血漿中具有較長的半衰期,且對氧化應激的耐受性較低,是誘發冠心病的一種獨立風險因子[3]。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sdLDL-C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當人體發生冠心病時sdLDL-C含量會明顯增加;對照組、SAP組、UAP組、AMI組sdLDL-C含量呈逐漸增加趨勢,且兩兩比較具有明顯差異,說明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逐漸加重,sdLDL-C含量也隨之增加;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sdLDL-C含量呈逐漸增加趨勢,且兩兩比較具有明顯差異,說明隨著病變支數的增加,sdLDL-C含量越來越多。因此,說明sdLDL-C含量變化與冠心病的形成密切相關,其具體原因如下:①LDL-C屬于醫學界公認的誘發冠心病或導致冠心病加重的危險因素,其重要組分sdLDL-C的顆粒較小,且所存在的數量眾多,其與血管的接觸范圍國家廣泛,使得其更易于穿過血管內皮細胞[4]。②sdLDL-C在經過機體的氧化作用后會轉變為經過氧化修飾的LDL-C,使得其難以被LDL-C受體所識別,且其在機體中可以存留較長的時間,使得其會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較大的損傷而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血管內的單核細胞逐漸形成為巨噬細胞,進而吞噬氧化修飾的LDL-C而形成泡沫細胞,最終參與到了冠狀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當中[5]。
綜上所述,與正常人相比,冠心病患者的sdLDL-C含量明顯較高;且隨之病情嚴重程度的加重以及病變支數的增加,sdLDL-C含量均表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上述結果說明sdLDL-C含量的變化與冠心病的形成關系密切。因此,可以將sdLDL-C含量作為冠心病的診斷標準。
參考文獻
[1] 陳 薇,馬 培,張真路,等.冠心病患者經調脂治療后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變化[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8,26(6):65-69.
[2] 張 嵐,邵文琦,張愛倫,等.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方法學性能驗證及與冠心病嚴重程度相關性分析[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7,40(06):425-430.
[3] 吳少南,張 霜,王光磊.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表達水平與冠心病的關系分析[J].中國病案,2019,20(02):105-108.
[4] 韓耀霞,張 強,邊云飛,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7,25(4):383-386.
[5] 施蓉蓉,汪占華.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聯合檢測在冠心病患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8,39(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