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李天璐
內(nèi)容摘要: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新女性涌現(xiàn)的時代。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通過對黛西、喬丹等女性直接或間接的描寫,反映了當時“新女性”在教育就業(yè)、娛樂運動、婚姻關系等方面的變化,又將自己對待“新女性”的感情和態(tài)度隱含在故事情節(jié)中,值得細品和深思。
關鍵詞:20世紀20年代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 新女性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菲茨杰拉德以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和細微剖析的方法,真切地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的真實面貌,被譽為是“反映美國20世紀的風情畫卷”。本文通過文本細讀,將菲茨杰拉德筆下的“新女性描寫”與當時的新女性進行了比照和分析,以期引發(fā)更多思考。
一.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新女性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新女性被稱為“Flapper”。“Flapper”一詞最早由H.L.門肯在1915年提出,指一戰(zhàn)前那些出身于中上層階層、不受傳統(tǒng)約束的年輕女性。專欄作家多蘿茜·狄克斯進一步加以闡述,把那些生氣勃勃、富有挑戰(zhàn)精神、出身良好的女性稱為“Flapper”。[1]到了20年代,“Flapper”成為“新女性”的代名詞,她們既是充滿性誘惑力、要求與男性同等權(quán)利的年輕中產(chǎn)階級女性群體,又是一個經(jīng)濟獨立、有購買力的群體。
在那個甚囂塵上的20世紀20年代,美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使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面貌,也為婦女創(chuàng)造了參與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大環(huán)境,使她們逐漸走出狹小的家庭小天地,促進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群體力量的發(fā)展,世界觀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2]
二.《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新女性”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在黛西、喬丹、威爾遜夫人等女性人物的描寫中,都多多少少帶有這個時代新女性的烙印。
首先,“新女性”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尼克的紐約生活破碎后,他回憶起大學時從學校回到西部時,他腦海里最生動的情景:“我記得從各所女校回來的女學生穿著裘皮大衣,呼吸著寒冷的空氣,嘰嘰喳喳地聊天。”美國第一所女校建立于1742年,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墨瑞維恩學院是美國第六古老的學院,最初為女子神學院,直到1863年賓夕法尼亞州議會才確立為女子大學。[3]此后各個州的女校相繼成立,同時,一些男性大學如西北大學、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大學開始接納招收女學生。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生的比例逐漸提高,到了20世紀20年代,大學里女生比例達到了47.3%[4]。此時中小學教育基本普及,教育水平提高,課程豐富,尤其是中學教育的民主化發(fā)展,為大批女性接受中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5]
再從就業(yè)來看。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jīng)濟異常繁榮,來自美國中西部地區(qū)的尼克也決定去東部做債券生意。值得注意的是,尼克的“誠信信托公司”有女員工。在當時,“新女性”主要集中在辦公室工作、教師、銷售工作及專業(yè)工作等領域內(nèi)就業(yè),大眾媒體、不動產(chǎn)及金融行業(yè)也為“新女性”提供了就業(yè)機會。就業(yè)在“新女性”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她們在20年代的就業(yè)形勢前所未有的令人樂觀。一戰(zhàn)期間由于勞動力短缺,婦女進入一些傳統(tǒng)的男性就業(yè)領域,打破了婦女就業(yè)禁區(qū),并以出色的表現(xiàn)使公眾對女性就業(yè)的看法有所改變。[6]
在娛樂運動方面,1926年格特魯?shù)隆ぐ5吕粘晒M渡英吉利海峽,被當成女英雄。今天我們把婦女在運動上的突出成就視為正常,但在20世紀20年代可不是這樣。19世紀末,一些當局者還認為女性太過脆弱而不適于艱苦的鍛煉。[7]20世紀20年代,女性開始在高爾夫、網(wǎng)球和游泳上獲得榮譽,甚至在某些時候會打敗男性。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喬丹就是一個時下小有名氣、頗受追捧的高爾夫運動員,早在1918年她就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不僅如此,新女性們還用隨意輕便的衣著解放了自己的身體,無拘無束地參加各種活動。在尼克初次見到喬丹的時候,覺得她像是在做著某種平衡運動。眾所周知,19世紀的婦女在行為舉止上有著必須要嚴格遵行的繁文縟節(jié),尤其是會見客人的時候。而這時候的“新女性”一反女性端莊、順從、謙卑的傳統(tǒng),追求時髦,講求享樂。
同時,菲茨杰拉德花了大量筆墨描寫了尼克眼中蓋茨比聚會上的女客:“女客們的發(fā)型新奇各異,披的紗巾也是卡斯蒂利亞人做夢都想不到顏色。”“自信的女孩在相對固定的人群中穿梭自由,成為受人矚目的焦點,激起一陣歡樂而熱烈的高潮,然后便帶著勝利般的興奮揚長而去。在不斷變幻的燈光下,在如海水般此此起彼落的面孔、聲音和色彩中,處處是她們?nèi)缪嗟纳碛啊!薄按蟛糠值呐硕荚诟苑Q是她們丈夫的人吵鬧”。那個年代的新女性們,在充分吸取時代特性的前提下,將天性中最肆意妄為、最無拘無束的一面發(fā)揮了出來,每個人執(zhí)著于表達自我的風情萬種。菲茨杰拉德借用蓋茨比的聚會恰當?shù)貙⑦@種女性風貌表達出來,這是他筆下最為典型的20世紀20年代新女性,也是他最鐘愛塑造的女性形象。
在婚姻關系上,新一代的女性對婚姻和人生的要求更多,她們想成為自己丈夫的同伴,她們想要浪漫的愛情和美好的性生活體驗,她們更想要獨立,這些訴求導致了社會的某些革新。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也能看出在兩性關系中女性占主動地位的一些跡象。尼克批評喬丹開車不小心時,喬丹對尼克表達了心意。從喬丹自己的描述中,她周圍不乏追求者,她也樂意在這個追求者中周旋,當然這與喬丹本人的好勝心和擅長耍花招有關,但也不難看出“新女性”在婚姻中選擇愛情的自主權(quán)。而離婚對于女性不再人們是所有選擇中最差的那一個。“在我看來,黛西現(xiàn)在該做的就是抱著孩子趕緊離開這個家。”尼克不太認同黛西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丈夫湯姆有情人時還在原地無動于衷。從湯姆和威爾遜夫人不能結(jié)合的原因也以黛西是天主教徒不能離婚為借口,可以歸結(jié)出黛西和湯姆其實是可以離婚的,可見當時社會對于離婚的態(tài)度相比十九世紀要寬容得多。“新女性”重視婚姻質(zhì)量,要求感情的交流、平等與和諧的性愛,一旦婚姻出現(xiàn)危機,則主動尋求從失敗的婚姻中解脫。20年代不斷上揚的離婚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新女性”在婚姻和社會中地位的上升。
到20年代結(jié)束時,即便是普通的美國婦女,“在她所期望的社會行為方面,在對她所開放的經(jīng)濟機會方面,以及在她所享受的智力自由方面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更接近于男子。”[7]這些20世紀20年代新女性在教育就業(yè)、娛樂運動、婚姻關系上的種種變化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首先,美國1920年憲法第19條修正案正式獲得通過,這是大半個世紀以來女權(quán)運動的頂峰,美國婦女終于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參政權(quán)。再次,“消費社會”的出現(xiàn),對“新女性”的價值觀和消費觀有重要影響。電影、收音機、廣告等大眾媒體的興起,對“新女性”的出現(xiàn)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菲茨杰拉德在這部書中,借用女主人公黛西,以一種隱秘的方式表達出他對于“新女性”的態(tài)度。菲茨杰拉德賦予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外表新女性的特征,“她的臉龐憂傷又美麗,蘊含著生動的內(nèi)容……她的聲音里有另一種激動人心的美……”然而教育、就業(yè)和婚姻關系上的顯著變化,在黛西身上并沒有顯現(xiàn)出來。從書中的線索可以看出1917年黛西十八歲,她與年輕軍官交往認識了蓋茨比,次年進入社交界,1919年黛西二十歲的時候,嫁給了湯姆。在喬丹對尼克的講述中,沒提到她進大學受教育的問題,而她從路易斯維爾富有的娘家直接嫁到了更為富有的芝加哥湯姆家,一直過著富裕閑散的生活,沒有工作,經(jīng)濟完全依賴娘家和夫家,生活完全籠罩在丈夫和父母的權(quán)威下。所以黛西的經(jīng)濟地位在這部小說中很重要,她無法做到自食其力。蓋茨比雖是個有錢人,但是他的財富像是他整個人的未來,是危險的。這是黛西無法離開家庭和蓋茨比在一起的一方面原因,她知道蓋茨比過去是個窮小子,如今的財富都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她在蓋茨比身上看不到自己未來的保障。她就像菲茨杰拉德筆下其他不能嫁給窮小子的富家女一般,但這絲毫不會減少男人們對她們的著迷程度。
三.結(jié)語
有研究曾指出,對于菲茨杰拉德來說,F(xiàn)lapper意味著許多含義:她們富有魅力,是愛情的投射目標。她們也是壓力的投射目標,她們激勵男人去追求成功,但是她們提供的這種激勵本身常常是一種迷惑與欺騙。無論如何,這些Flapper自己沒有去追求經(jīng)濟上的成功;對于她們的新自由,只有男性親力親為地支持,她們才有可能得到。如同菲茨杰拉德能夠看出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繁榮背后的危機,他也看出了表面光鮮的“新女性”背后仍是美國社會頑固的傳統(tǒng)婦女觀:以婚姻和家庭作為她們生活的重心。婦女在1920年代沒有實質(zhì)性地提高她們在勞動力中的地位,而“新女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新自由和新態(tài)度是彌漫20年代的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一種反映。
即使作者隱含的情緒中透露出對“新女性”地位的一些懷疑,直到1970年之前,20世紀還沒有另外的十年使婦女這樣處于主要問題的中心。她們的生活受到外部世界的巨大影響,融進了以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為特征的時代潮流中,在服裝、教育、就業(yè)和兩性關系方面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這個十年的經(jīng)歷使婦女精神上的獨立意識隨著其經(jīng)濟地位的改善而不斷提高,邁出了走向平等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Nancy Woloch:Women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Alfred A.Knopf,Inc,1984,p.400-401.
[2]周莉萍.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新女性[J].歷史教學問題,2003,(2):37-41.
[3]樂活.美國女校發(fā)展簡史[J].留學生,2015,(2):15-16.
[4]王政.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quán)運動[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5]周莉萍.20世紀20年代美國“新女性”初探[J].中國女子學院學報,2003,(6):42-46.
[6](美)多爾頓·格羅斯、瑪麗瓊·格羅斯.《了不起的蓋茨比》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Barbara Welter.The Women Question in American History[M].The Dryden Press,1973.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委托項目《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媒介融合時代菁英女性培養(yǎng)與領導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5JZDW002)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徐娟,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語言學、文學、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李天璐,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2017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