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英國早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對差異化教育的研究和探討,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差異化教學策略。與此同時,國內學者在數學、語文、英語、音樂、體育等學科中的差異化教學理論與實踐進行了豐富的探索,但對美術學科相關研究比較缺乏。然而,美術學科本身就具有培養個性、激發創造力的屬性,又與差異化教學所倡導的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標十分切合。《探索藝術》設置了專門的差異化教學板塊,本文以教材為例,探究在美術學科的課堂中差異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關鍵詞:藝術 差異化 教學
一.《探索藝術》差異化教學的內容與特征
(一)什么是差異化教學
“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一詞最初是由美國教育家卡羅爾·安·湯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提出的,指能夠提供多種途徑幫助教師找到滿足同一課堂中所有學生需求的方法。[1]美國教育專家黛安·荷克絲(Diane·Heacox)將差異化教學定義為教師改變教學的進度、水平或類型,以適應學習者的需要、學習風格或興趣。”[2]同時,差異化教學也是基于列夫·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使各個層次的學習者都能在適當的水平上學習。
當課堂中有來自不同生長環境和心智年齡的學生時,老師用同樣的方法教學生同樣的東西時,通常的結果是一些學生“懂了”,而另一些學生卻不懂。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差異化教學,對傳統課堂和差異化課堂進行了比較。
差異化教學在目標、內容、過程、任務和評價上都截然不同。總的來說,差異化教學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為學生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促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探索藝術》的差異化教學
《藝術探索》為單元中的每個課程都設置了差異化教學板塊,并根據不同的主題和內容提供了相應的指導,針對不同的教學情景和對象安排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為進度快的、使用西班牙語、英語和患有身體缺陷的學生準備的差異化教學。
*進度快的學生
具體而言,老師可以將繪畫進度快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互相展示交流,當有同學展示作品時,小組的其他成員需要觀察這幅作品然后識別出各種線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3]
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保證高水平學生的學習質量,防止他們因重復學習已掌握的知識而對學習感到厭倦,同時,也能幫助進度緩慢的學生建立藝術學習的信心。[4]
*使用西班牙語和英語的學生
學生之間語言的差異也是關注的重點,《探索藝術》在詞匯表中分別列舉了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單詞,每一個英語詞匯都有對應西班牙語的釋義。除詞匯表外,差異化板塊也為西班牙語的使用者提供了指導。
*有身體障礙或缺陷的學生
《探索藝術》將學生的障礙分成了6種類型,包括:患有視覺、聽覺、智力、肢體、觸覺神經敏感注意力缺失等障礙,以及自閉癥和多動癥的學生。這類學生由于先天或者客觀的原因,在身體或者心理上和一般學生有些差別。由于條件的限制,他們難以像普通學生一樣完成學習內容,會因為某些障礙無法順利的達到目標。但是,對于這類學生而言,只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難題,他們是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完成藝術的創作和學習的。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障礙,然后幫助他們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
當教室里有聽覺障礙或是智力障礙的學生時,他們所面對的最大難題是無法清晰的獲取或理解老師講課的信息。其實,聽覺障礙的學生在理解力上和一般學生是相同的,他們能通過讀取口型和唇語來理解意思,這就意味著只要老師緊緊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就能讓他們持續的關注老師的唇語和手勢,再使用一些文字工具輔助教學,他們就能以眼代耳的理解創作了。
而對智力方面不足的學生,老師可以通過協助他們的創作活動或是降低目標要求,使他們在現有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分組學習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通過小組的形式讓他們參與到活動中來,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幫助他們完成一些較難的任務。對于存在肢體障礙和觸覺敏感的學生,應該在材料和工具的選擇上考慮他們的感受。
*額外指導
教材也提供了對所有學生都有效的額外指導,在工作室探索的環節學生會面對不同的學習挑戰,需要教師提煉出知識難念并分析、講解,幫助所有的學生都能克服困難。
2.了解和尊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
《探索藝術》將學習者分為6類,并闡述了其相應的特征。
*動覺學習者。
一些學生在積極參與實踐方法、身體運動活動和其他觸覺體驗時學習效果最好。
*語言學習者。
語言或聽覺學習者似乎最容易通過聽說活動來學習。這些學生經常通過與自己或他人交談來思考問題。
*邏輯的學習者。
有些學生似乎在解決問題或逐步探索時學得最好。邏輯學習者傾向于看到量化的結果。
*空間學習者。
空間學習者傾向于探索周圍的世界。他們以視覺為導向,學習效果最好的是圖片、三維道具,以及需要他們將口頭或書面語轉換成可視化的關系。
*音樂學習者。
有些學生在有機會聆聽或創造節奏時學得最好。這樣的學生往往擁有良好的音樂天賦。
*有天賦的學習者。
學習進度快的學生需要挑戰他們現有能力的作業。
在小學期間,教師應當旨在提升學生藝術修養和理解,而不僅僅是具象繪畫的技巧。沒有必要將少數學生定義為班級的藝術家,或者比較學生之間的作品,這會阻礙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永遠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努力和見解。
3.理解孩子們的藝術發展階段
藝術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創造具有原創性和表現力的藝術的能力。學生創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們在智力、情感、社交、身體等方面的整體發展水平。為了設定適當的期望目標和指導學生藝術的成長,教師應該熟悉學生的藝術典型發展階段。
例如,在描繪空間、比例和運動或動作的技巧上,又或是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思考能力上,每個階段都反應了一個特定年級的典型階段;然而,一個班級或一個學生作品中,也會發現一系列水平,這都是很正常的。
二.差異化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一)以學生為中心
首先,差異化教學的課堂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學習的動向不再是以“單項”輸出為主,課堂的中心由老師轉為了學生。在差異化教學的課堂,“多向”互動成為了主要的教學形態,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親密且平等的,老師需要關注班級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狀態,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老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幫助者,通過學習活動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研究發現,不同的學習者在學習方式與處理信息時,具有不同策略和選擇。
最后,差異化教學的課堂環境是輕松、活躍、允許學生犯錯的,學生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錯誤,教師應該鼓勵他們正視并改正錯誤,通過不斷的糾錯而獲得進步。
(二)多種策略的靈活運用
差異化教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整合了多種教學理念和策略,包括了分層教學、分組教學、腳手架等多種模式策略,教師通過設計、組織、調整不同的策略進行教學活動,引導他們個性化的發展,達到促進所有學生發展的目的。
(三)生成性的課程觀
差異化教學需要教師將藝術與學生的個人性格、興趣、背景和經驗聯系起來,從生活中審視藝術,而不是期望學生改變自己,以適應單一的模式或靜態的課程。差異化教學從形成性過程而非發現存在的角度看待課程。課程不再是封閉、機械系式的,而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在每個學生所在的地方與他們見面,并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幫助,使每個學生的成長和個人成功最大化。課程變為對每個學生經驗的一種再構和轉化,課程是生長和不確定的,“正如如杜威所言,即教育是經驗的不斷再構,是一種不具有外在于自身的目的的過程”[5]。
(四)促進公平的教學模式
教育的基本前提是面向全體生,而傳統的應試教育只注重對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的培養,這就使得在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上有天賦的孩子會表現的更為出色,而對其他六種智能的孩子來說并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同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下,對于能力欠缺、知識薄弱的學生來說并不公平。所以,當教師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時,只有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發掘每個學生的長處,鼓勵他們研究學習,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
三.結語
今天的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多元化,學習內容與路徑也更加多樣化,差異化教學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國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多次提到美術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學生在不同的潛質上獲取不同程度的發展。[6]在教學活動中注重以啟發、引導的方式教育學生,這既有助于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縮減教師在上課時“講課”的時間,把思考研究的任務交還到學生的手上,這對于師生而言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藝術》為如何在藝術學科上使用差異化教學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導,為我國我國多民族、城鄉差異明顯的教育環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Heather L﹒R﹒Fountain,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Art [M]Davis Publications,Inc,2014:9
[2][美]Diane Heacox,楊希潔譯.差異化教學——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3
[3]Marilyn G.Stewart,Explorations in Art,Grade1:Teachers Edition,Davis Publications,2018:5
[4][美]Heather L﹒R﹒Fountain,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Art[M] Davis Publications,Inc,2014:123
[5][美]小威廉·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王紅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8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
(作者介紹:周楊,西南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