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師陀的《說書人》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淡化情節(jié),定點白描”的散文化筆法,所以文本的解讀多是聚焦于人物描寫、敘述人稱、環(huán)境變化或文化隱喻等方面,但在語文教學中無法尋找一個核心主線將教學重點串聯(lián)。因此,筆者意圖從“聲響”描寫出發(fā),一斑窺豹,對構成“‘說書人與‘小城的一曲挽歌”的三重聲響進行細讀研究,探尋文字深處的“生命密碼”,為《說書人》的閱讀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說書人》 聲音描寫 細讀
《說書人》是著名小說家?guī)熗佑?942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收錄在其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里。由于這篇小說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淡化情節(jié),定點白描”的散文化筆法,所以文本的解讀多是聚焦于人物描寫、敘述人稱、環(huán)境變化或文化隱喻等方面,但在語文教學中無法尋找一個核心主線將教學重點串聯(lián)。因此,筆者意圖從“聲響”描寫出發(fā),一斑窺豹,對構成“‘說書人與‘小城的一曲挽歌”[1]的三重聲響進行細讀研究,探尋文字深處的“生命密碼”,為《說書人》的閱讀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一.說書之聲:技藝絕妙,生存掙扎
《說書人》中的說書描寫總共有兩處,剛開始說書人“聲音不高,并且時??人?,但是很清楚”,手握折扇,打、刺、砍、劈,說到關節(jié)處把驚堂木一拍,讓在場的聽眾自發(fā)地“給他一個或兩個制錢”。文中的“我”深深地被高超的說書技術給迷住了,驚嘆于說書人無窮無盡的文學想象,盛贊他是“一個世人特準的撒謊家”!到后來第二次見到說書人,“他咳嗽,并且吐血。間或他仍舊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隨著時代的變遷,聽書的人越來越少,他賴以生存的說書藝術已無法養(yǎng)活他,導致身體每況愈下??墒?,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敬業(yè)投入的說書人,他對歷史典故依舊熟悉和熱愛,穿越時空的長廊,還原歷史上一個個精彩的瞬間,這就是“精神支柱”的力量。對于說書藝術,當今社會的學生可能較為陌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拉近學生與說書藝術的距離,可以選擇播放單田芳、袁闊成等人的說書視頻,再請學生嘗試模仿用說書人的語調朗讀一下這段描寫說書人的話,讓他們在不同情境的設置下進行語言表達,更深入地體會說書人的魅力,再現(xiàn)文字場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只出現(xiàn)了唯一一處關于說書人的語言描寫:“再請八個,一個饅頭的錢。還有六個;還剩四個;只剩三個了,哪位一動手就夠了?!边@句話如果讓學生去朗讀的話,一定要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這里的“六個”和“四個”后面,使用的是“分號”,而非“句號”或“逗號”,因為“分號”的停頓時間比“逗號”長,比“句號”短,最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說書人在討要賞錢時的心理期待。一方面,說書人藝術在他心中是無比崇高的職業(yè),理應得到賞錢,倘若低三下四、放下尊嚴,他“不愿”;另一方面,在艱難困頓的現(xiàn)實面前,極少的賞錢已不能滿足最低層次的生存,不放下尊嚴又不能活下去,所以他又“不得已”。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能夠看出作者師陀的獨具匠心,讓我們窺探到了說書人極其復雜的矛盾心理。因此,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語氣的停頓,這樣才能更貼近書中的人物和作者的心靈。
二.環(huán)境之聲
1.自然環(huán)境:鐘聲悠悠,說書不止
《說書人》中的自然環(huán)境之聲通常在教學中會被教師們忽略,可是這樣的描寫對氣氛渲染和人物形象烘托有著重要作用。小說中對于鐘聲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從傍晚直說到天黑,一會兒定更炮響過,接著是寺院里的大鐘。再接著,鼓樓上的云牌。當這些聲音一個跟著一個以它們宏大的為人熟悉的聲調響過之后,攤肆全被收去,廟里安靜下來,在黑暗中只有說書人和他的聽客。這時候,還有什么是比這更令人感動的?
這里提到了“定更炮”、“大鐘”和“云牌”,分別是八點、九點以及九點之后會敲響的聲音,與說書人的聲音相伴,具有一定的深意。《晚唐鐘聲》中,傅道彬先生認為鐘聲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形式,演變成藝術象征符號”[2]。師陀運用“鐘聲”這一藝術象征符號傳達給了我們三層寓意:
首先,鐘聲的變化表現(xiàn)了說書時間之久。鐘聲把抽象的時間付諸感官的聽覺形式,使時間成為具體的、可聽的,每一次鐘鳴也都是時間的警告。隨著時間的推移,聽眾久久不肯離去,間接寫出說書人說書之精彩絕妙,引人入勝,這應當是全文最令人為之動容的一幅畫面。其次,時間意義的“傍晚”使鐘聲加入了悲涼的意味,這些“宏大而為人熟悉”的聲音,這些小城人精神家園的強音,到最后其實全都消失了,增添了蒼茫的歷史意味。最后,鐘聲具有“警世”的作用。正如《后漢書·禮儀志》中所說:“鼓以動眾,鐘以止眾。”[3]鐘聲有警醒世人的寓意,與說書的社會教育功用有著緊密聯(lián)系。說書人一共說了《水滸傳》《封神演義》《隋唐演義》《七俠五義》和《精忠傳》等六部書,而這些都是充滿俠義精神的作品,從道德上引導人們向真、向善、向美。在那個戰(zhàn)亂頻繁、災難深重的特定時代,說書人給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自救的勞動者們一種精神安慰,如鐘聲一般使得眾人獲得靈魂的醒清。因此另一方面,城隍廟的鐘聲消解了人生的種種不幸,而走向了彼岸世界神圣永恒的生命體驗。說書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區(qū)別于現(xiàn)實的“書中世界”,實現(xiàn)了對苦難的超越,走入了精神富足、寧靜和諧的世界。
2.社會環(huán)境:冷語薄言,同等悲哀
《說書人》兩處提到說書人身邊那些人的聲音。第一次出現(xiàn)是一個“賣湯的”的聲音,這是“我”最后一次到小城來,“城隍廟早已改成了俱樂部,在月臺下面,原來說書人放桌子的地方停著一個賣湯的?!蔽以儐栙u湯的關于說書人的去處,賣湯的說“他正害病,好幾天沒有來了”。很多老師會解讀這是一個冷漠的看客,可是我們不妨關注一下賣湯的現(xiàn)狀,他的生意也并樂觀,因為整個小城都是如此“荒涼”,這是整個社會的集體蕭條。
另外一處聲音描寫是杠夫,從杠夫口中,“我”知曉了說書人是吐血而死的,沒有家,死時依舊穿著那件“長衫”,獨守著說書人的精神信仰。師陀的筆法是冷峻的,內中一位杠夫帶著“嘲弄”的語氣對死去的說書人說:“現(xiàn)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帶著你的書?!边@個“嘲弄”一詞讓人感受到了小城人民的集體無意識。但是,看似冷漠的小城人并不是對說書人毫無感情和關照,我們不能忽略他們另一處的聲音描寫:“他壓根兒沒有家。大家集了一點銅元,好歹聽了他這么多年書?!痹谡f書人死后,大家還是集了一點銅元安葬他,因為他也曾給這如此沉悶的小城吹進了一股生氣,讓平凡的小城人體驗到了永不可企及的,一個俠義勇敢的天地,足見悲涼中仍有一絲溫暖。因此,我們可以把說書人和身邊的人看成是一種“鏡像關系”,即身邊人的生存掙扎與說書人的落魄是同步的。倘若杠夫們面臨同樣的狀況,他們的死也并不會風光,可能是一樣的卑賤。所以說書人的今天,也許是杠夫們的明天,他們是同等的悲哀!
三.心靈之聲:散文筆法,極致抒情
第三重聲響的揭示,正是到達了教學的高潮階段,需要揭示這篇小說的最大特色——散文筆法的運用。之前的兩重聲音聚焦于人物和環(huán)境,那么小說的另一個要素“情節(jié)”似乎并未提及,這也可以作為學生存疑的一個切入點。隨即教師可以引入:情節(jié)散化,少沖突,無懸念,代之以大量的抒情和議論,這個就是散文化小說的特征。
文章中有很多抒情議論的地方,其中以最后一段最為突出?!拔摇睂φf書人的人稱有了變化,由之前的“他”變成了“你”,而人稱的變化、句式、語氣的特殊恰恰體現(xiàn)了小說散文化的筆法,運用第二人稱“你”更能體現(xiàn)“我”極致情感的抒發(fā),增添了文章強烈的感性成分,增強了真實性和感染力。正是這樣的心靈之聲,才讓我們深刻理解了李健吾先生對師陀的評價:“詩是他的衣飾,諷刺是他的皮肉,而人類的同情者,這基本的基本,才是他的心”[4]。師陀是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喊出了對說書人的同情,實乃一曲挽歌。
這段抒情和議論可以說是對說書人一生的總結,教師可以設計教學任務:結合這段文字為說書人寫一段“祭文”。祭文應當包含“標題、開頭、死者逝世的情況、姓名、家庭情況、生平事跡、哀痛之情以及結語”,在書寫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整篇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深刻體會“我”對說書人以及小城的情感。范例如下:
祭說書人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于亂葬崗郊野上哀曰:說書人,未知姓名,舉目無親。折扇拍案,俠義世界,此生全部;鐘聲相伴,無人離去,甚是動人。戰(zhàn)亂動蕩,食不果腹,日漸衰微;逝前吐血,長衫加身,死守尊嚴;廢冢長眠,書籍相伴,滿目荒涼。便奏一曲挽歌,嗚呼哀哉!
伏維尚饗!
通過對三重聲響的解讀,說書人的絕妙之聲仿佛仍在耳畔,伴著悠悠的鐘聲和小城人的冷語薄言,吟唱出了一曲深沉的挽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不可見但值得傾聽的“聲音”,用心解讀文本細節(jié),與學生共同體驗人生的卑賤與杰出,短暫與永恒,隕落與升華。
參考文獻
[1]張立兵,徐林祥.“說書人”與“小城”的一曲挽歌[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4(10).
[2]傅道彬.晚唐鐘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范曄撰.后漢書集解[M].上海:中華書局.1984.
[4]李健吾.讀《里門拾記》[J].文學,1937(2).
(作者介紹:蔣婷婷,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