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自貿區的建立助推了閩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福建自貿區實施了“單一窗口”、試行臺商協會總擔保制度、加快農產品通關速度、試點采信臺灣認證制度等貿易便利化措施,有效地擴大了閩臺農產品貿易規模,提高了農產品貿易在閩臺貿易中的比重、降低了農產品貿易成本、擴大了引進臺資規模等,今后應在完善物流配套設施、實現政府職能轉型、探索閩臺農業產業合作新模式、注重跨境電商平臺的建設等方面進一步促進閩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自貿區;貿易便利化;農產品貿易
對臺貿易尤其是農產品貿易,一直都是閩臺經貿往來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兩岸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擴大,但由于兩岸存在的政策差異等因素,使得閩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受到諸多阻礙。2015年福建自貿區的成立,為兩岸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
一、福建自貿區成立來閩臺農產品貿易現狀
1.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福建自貿區的建立對兩岸農產品貿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體現在貿易規模的擴大。自貿區建立以來,閩臺農產品貿易進出口總額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自2015年福建自貿區建立以來,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行使得兩岸貿易成本大大降低,極大鼓勵了兩岸貿易往來的發展,根據有關數據,2015年-2017年,福建與臺灣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從16.20億美元上升至18.80億美元,年增長率由8%上升至8.80%。
2.農產品貿易比重提高
福建自貿區的建立使得農產品貿易在閩臺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根據有關數據,在2010年-2014年,福建自貿區尚未建立,閩臺農產品貿易總額占閩臺貿易總額的比例由5.74%上升至12.06%,五年內僅增加6個百分點左右,上升趨勢不明顯。而在2015年自貿區正式成立以后,至2016年兩年內農產品貿易總額明顯上升,增加了5個百分點左右,這是由于自貿區提出的優惠政策以及通關效率的提升,促使閩臺農產品貿易進一步發展,成本降低,其增長率超過了閩臺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率。
3.農產品貿易方式呈現電子商務化趨勢
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是福建自貿區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盡管目前,閩臺農產品貿易仍然以傳統貿易方式為主,但電子商務模式將會在閩臺貿易方式的轉變中發揮重要作用。福建自貿區將跨境電子商務作為自貿區重點建設的一部分,提出了一系列促進電子商務交易的舉措。隨著未來跨境電子支付方式的完善,電子商務的發展優勢將會在農產品貿易中得以體現,閩臺兩岸農產品貿易的電商化趨勢將會逐漸顯現,通過電子商務模式進行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將會進一步增加。
4.農產品貿易成本降低
福建自貿區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兩岸貿易往來的優惠政策,提高貨物通關和物流效率,使得閩臺農產品貿易的成本大大降低。對于由福建省內出口到臺灣地區的農產品,自貿區實行了快速檢驗放行的政策,有利于簡化行政手續,降低企業的成本,提高產品流通效率。另一方面,對于由臺灣出口至福建省的農產品,實施快速檢驗檢疫模式,并試行采信臺灣認證和檢驗檢疫結果的措施,避免了繁復的手續,減少時間成本,促使閩臺間貨物的快速流通,也使得企業在農產品保鮮等方面的成本降低。而對于臺灣地區出口的農產品和食品出臺了各項稅收等優惠政策,并在自貿區中設立了商品直銷點,降低了產品在流通中的各項成本,這些措施都使得閩臺農產品貿易的成本降低,加快了產品流通速度,促進了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
5.引進臺資規模擴大
福建自貿區的成立,為臺灣企業到自貿區內進行投資經營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自貿區內批辦臺資農業項目呈現出逐步增長趨勢。根據有關數據顯示,自2011年-2014年,福建省新批辦臺資農業項目的數量由85個減少為35個,但在自貿區建立后,福建省批辦的臺資農業項目至2017年增長至42個。從利用臺資的數額上來看,2011年-2015年,農業利用臺資總額由1.40億美元減少至0.63億美元,而自貿區成立后,農業利用外資總額至2017年增加至1.20億美元。這體現了福建自貿區成立以來的政策紅利,目前,福建省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在全國各省中持續排在最高位。
二、福建自貿區貿易便利化措施對閩臺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推進貿易便利化是我國建立自貿區的一個重要目的。貿易便利化,實質上就是通過簡化有關貿易的手續和程序,實行優惠的政策并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以促進國際貿易往來向著更加簡便、公平、透明的方向發展。福建自貿區共占地120平方公里,由福州、廈門、平潭三個片區組成,三個片區分別承擔不同的定位和功能。三個片區依托各自發展優勢,形成了各自的對臺定位,創造性地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措施,對兩岸農產品貿易合作發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1.實施“單一窗口”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福建自貿區充分利用其發展兩岸貿易的區位優勢,順應兩岸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的趨勢,出臺了諸多對臺優惠政策,為閩臺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國際化的交易市場。自貿區實施“單一窗口”的創新舉措,內容包含“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貨物進出口申報系統以及船舶出入境的聯檢系統,將無紙化操作運用到裝箱單、提運單等多項報關單證的處理及船舶檢驗檢疫的全過程中,并且對數據錄入進行精簡,減少重復錄入,使得各項申報表格得以簡化,極大方便了企業操作,避免了繁瑣的數據錄入和表格填報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對企業報關報檢過程中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進行減免,使得企業在通關過程中得以節約成本,為企業實現更高的收益提供支持。出臺“一站式”查驗模式,實行人貨分離、分類管理、快速檢驗、快審快核的檢驗模式。這一系列改革措施都使得福建自貿區貿易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為閩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試行臺商協會總擔保制度簡化行政手續
福建自貿區創新性地提出了臺商協會總擔保制度,在這一制度下,由臺商協會作為擔保主體,為其協會會員的貨物進出口提供擔保,無需再由企業單獨向海關提供擔保,而是由臺商協會向海關提供總擔保。這一制度有利于簡化農產品貿易的行政手續,為企業通關提供便利,企業只需向臺商協會繳納必要的保證金,便能在一定期間內多次由協會為其提供擔保,轉變了以往每次辦理海關事務時都需提供一次擔保的情況,使得企業無需占用過多資金,提高效率,鼓勵企業參與兩岸貿易往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監督企業依法履行義務,由臺商協會對其成員進行管理,同時承擔督促其會員履行法定義務的責任。這一制度的試行極大提升了企業擔保的有效性和貨物安全性。
3.加快農產品通關速度,提高海關通關便利化水平
在產品通關方面,福建省自貿區積極加強兩岸通關合作,增進兩岸通關互信,以推動貨物貿易發展,在貨物原產地證書核查、貨物通關等工作中加強對接與合作,對臺灣入境的藥品、保健品和護膚品實行特殊管理,將管理權限下放至省食藥監局。對臺灣入境的水產品、農產品及電商快件進行檢疫檢驗工作的創新,實行“統一申報、集中查驗、分批核放”的監管模式,極大便利了企業通關效率的提升,為企業參與閩臺貿易節約了大量成本。在平潭區,采取了多項特有的政策進一步鼓勵閩臺農產品貿易發展,對臺灣進口的水果實施“邊抽樣檢驗,邊上架銷售”的檢疫檢驗模式,對臺灣進口的食品、農產品等食品創新地實施快速檢疫檢驗模式,對于原產地為臺灣的預包裝食品和化妝品實行快審快核的標簽審核方式等,這些舉措都是福建自貿區成立后專門針對閩臺貿易設置的,對于加快農產品通關速度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大促進了兩岸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4.采信臺灣地區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結果提升貿易便利化
為加強兩岸農產品貿易往來,福建自貿區在檢疫檢驗等方面加強兩岸合作互信,試點采信臺灣地區認證認可結果和檢驗檢測結果,由財團法人臺灣認證基金會或省檢驗檢疫局認可的商品驗證及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認可及檢驗檢測,出具的結果可以直接給予采信,并且試行了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疫審批負面清單制度。自貿區對臺灣地區進口產品采用的單方面采信制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兩岸對產品檢驗檢測標準不同給兩岸貿易帶來的障礙,有利于兩岸檢驗檢測標準的統一,進而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標準,以福建自貿區為平臺,促進我國檢驗檢測標準發展和農產品競爭力的提升,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對于臺灣地區而言,減少農產品在出口過程中的多次檢驗檢測過程,幫助臺灣地區農產品更好地對接福建市場,鼓勵臺灣地區企業借助優惠的政策積極參與兩岸農產品貿易活動。福建自貿區一系列優惠政策為臺灣地區企業投身入閩貿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減少了貨物通關成本,增強了擔保安全性及有效性,采信臺灣地區認證認可結果和檢驗結果,大大提升了貿易便利化的水平,促進了兩岸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合作與互信。
三、進一步促進閩臺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1.完善配套物流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能夠改善自貿區投資創業的環境,充分發揮自貿區的平臺效應,福建自貿區應當根據閩臺農產品貿易的需要,搭建完善的物流體系,這對于加強閩臺貨物貿易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在福建自貿區的建設過程中,應當在充分利用其政策優勢和平臺作用的基礎上,整合物流信息,完善物流體系及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兩地農產品企業獲取物流資源和信息以更好地開展貿易往來提供支持。物流體系的搭建應當以自貿區良好的交通網絡為基礎,福建自貿區應當進一步利用其區位優勢,建立更為完善的內外交通網絡,以更為便捷的交通支持兩岸進出口貿易和人才交流,并根據自貿區內外的土地規劃情況和產業功能分布做好統籌規劃,完善自貿區內基礎設施與物流園區的建設,為閩臺農產品企業開展農產品貨物貿易營造便利的條件。
2.實現政府職能轉型,創新管理模式
在自貿區的建設中,政府應當積極探索職能轉型,使行政管理更好地服務于自貿區建設。在行政管理方面,政府應當簡政放權,優化行政管理模式,增強區內管理靈活性,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在政策支持中,應當完善與閩臺農產品貿易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做好區內各項政策的頂層設計,為自貿區發展營造公平合理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活力,并在有關農產品的質量認證標準、檢驗檢疫模式等方面做好與臺灣政策的對接,在農產品監管上形成統一標準。在政策執行的監管上,進一步完善農產品進出口的監管工作,提升農產品通關效率,為深化兩岸農產品貿易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3.積極探索閩臺農業產業合作新模式
福建自貿區在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農業產業結構上的較大差距。臺灣在水產品和生產技術上存在較大優勢,而福建在勞動力成本上存在比較優勢,但生產和管理技術較為落后。因此,應當加快自貿區內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積極探索閩臺農業產業合作新模式,促進產業內的創新合作。自貿區應利用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臺資高新先導企業在自貿區內實現集聚,發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自貿區應當在承接臺灣產業轉移的同時,積極培育自貿區內的優秀企業走向臺灣投資設廠,提升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能力。促進兩地農業產業鏈深度合作,促進兩岸產業標準的統一,為深化閩臺農業產業合作尋找新動能。
4.深化兩岸溝通與交流
自貿區應當積極促進兩岸的溝通交流與政策對接,完善閩臺貿易合作,促進兩岸的共同發展。盡管福建自貿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為閩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閩臺貿易的進一步深化仍需要兩岸共同的政策支持。臺灣地區在對閩開放的態度上仍然較為保守,在對閩合作政策上回應不足,這就要求福建自貿區應當以更為積極的態度探索兩岸的政策對接,例如主動對接臺灣自經區,積極與臺灣方進行溝通與交流,推動形成有利于雙方農產品貿易共同發展的貿易規則。同時,要加快福建省農產品質量與世界標準的接軌,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內地農產品對臺灣市場的吸引力,進一步打開臺灣市場。
5.注重跨境電商平臺的建設
電子商務的發展是福建自貿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農產品貿易方面,自貿區也應當加強對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利用,創新交易方式,發揮電商模式在進出口貿易中的獨特優勢。福建自貿區應當建立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完善電子支付方式和物流配送體系,并制定跨境電商企業專門的出口退稅辦法。建立閩臺信息互通互認機制,提高智能化通關水平,實現兩岸海關監管的制度化協調,提升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通關效率。此外,還應培養電子商務領域的人才隊伍,加強對電子商務方面人才的引進,并與臺灣地區企業加強電子商務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發揮人才主體作用,促進福建自貿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化的發展。
兩岸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存在著廣闊的空間和潛力,根據以往閩臺農業合作實踐的經驗,閩臺農業發展之間能夠在合作互補中實現共同發展。福建自貿區的設立把握了發展對臺經貿合作的機遇,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借助臺灣農業的資金及技術優勢,促進兩岸農業發展的合作與共贏。目前,福建自貿區的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但仍然需要進一步優化自貿區市場環境和管理措施,利用自貿區發展的良好機遇加強與臺灣合作交流,實現兩岸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茹燕,李志波,莊佩芬.福建自貿區建立對閩臺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探析[J].臺灣農業探索,2018(04):6-10.
[2]陳致微.福建自貿區設立對閩臺農產品貿易的影響[J].海峽科學,2015(07):42-44.
[3]鄭曉玲,吳佩顏.福建自貿區閩臺跨境電商的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9):226-227.
作者簡介:鄭會青(1981- ),女,山東濱州人,福建警察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產品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