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鑫 何倩 蔡天亮 周婷 張泉
【摘要】應激性心肌病的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心肌病,臨床表現通常以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大汗淋漓等為首發癥狀,其心電圖表現與急性心肌梗死常難以區分,本文與大家分享一個特別的應激性心肌病病例。
【關鍵詞】應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左心室造影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7..02
1 病 例
患者男,52歲,因“突發肢體抽搐12+小時”入院,入院前12+小時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抽搐,伴口吐白沫、全身強直、大汗淋漓、意識不清、呼之不應,10分鐘后患者癥狀緩解,意識恢復,呼之可應,無胸痛、心悸等不適,患者及家屬未予以重視,將患者送回居住處為就醫。約2小時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再次出現肢體抽搐、強直,呼之可應,由120送入我院急診科救治,癥見:反復肢體抽搐,逐漸出現意識不清,呼之不應,體格檢查:T:38.7℃ P:114次/分 BP:141/87 mmhg左側瞳孔直徑2.5 mm,對光反射遲鈍,右眼義眼,雙下肺可聞及濕啰音,雙肺呼吸音粗,四肢肌張力減退,肌力查體不配合。立即行氣管插管、靜推丙泊酚、地西泮等藥物鎮靜止痙,靜滴甘露醇降低顱內壓,急診行頭胸部CT示:腦萎縮;慢支炎征象;心影增大,主動脈迂曲;雙側胸膜局限性增厚。急查心電圖提示:V1-V6、II、III、AVF導聯廣泛ST段抬高、T波倒置,提示心肌梗死可能。急查血示:cTnI:3.94 ng/mL,CK:3123 U/L,CK-MB:74 U/L,BNP:3596 pg/mL,經與家屬多次溝通后,急診行冠脈造影術:選擇性冠脈造影未見明顯異常。左心室造影:室壁運動減弱 心尖部氣球樣改變 左室射血分數約40%。主動脈造影未見明顯異常。肺動脈造影未見明顯異常。由于患者長期獨自居住,追問家屬患者病情,訴發病前曾與親人吵架,結合左心室造影結果考慮應激性心肌病。患者繼續住院對癥治療,后逐漸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患者家屬拒絕轉入ICU治療并放棄一切搶救措施后,患者死亡。
2 討 論
應激性心肌病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病、心尖氣球樣變綜合征以及Tako-Tsubo心肌病等[1]。迄今為止,應激性心肌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存在兒茶酚胺學說、微血管病變學說、冠狀動脈痙攣學說和心肌炎癥學說等。大部分學者認為,突發的情緒應激導致高水平的兒茶酚胺可能是極為重要的機制。應激性心肌病臨床常表現為突發胸悶、胸痛和呼吸困難、新發的心電圖異常以及心臟生物標志物的突然升高,因此初診與急性心肌梗死常無法區分[2]。固首次醫療接觸后應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處理,行心臟彩超檢查排除主動脈夾層等,再行冠脈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可考慮確診。典型的超聲心動圖表現為左室氣球樣變,包括左室心尖段和或中段運動功能減退或運動障礙,基底段運動正常或運動亢進[3]。選擇性冠脈造影狹窄程度常小于70%或無明顯狹窄,左心室造影常可見室壁運動減弱、心尖部氣球樣改變、射血分數降低等。明確診斷后,常對癥治療即可,大部分患者預后良好。
該患者以反復肢體抽搐為首發癥狀,入院后逐漸昏迷,首先考慮腦血管意外或癲癇可能,行急診CT排除腦出血可能,但由于患者昏迷且長期獨處,無法知曉是否有癲癇病史。而患者心電圖廣泛ST段抬高、T波倒置,立即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處理,行心臟彩超、冠脈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后確診為應激性心肌病。思考患者發病誘因,一是發病前曾與家屬吵架,情緒波動較大引起應激,二是癲癇誘發可能(神經性疾病可觸發應激性心肌病[4])。可惜經過對癥治療后,該患者還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近年來,隨著關于應激性心肌病的報道增多,該病比以前認知的要更加復雜,最初認為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有研究表明其死亡率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相當[5]。應激性心肌病并非只是心臟疾病,需要通過更多的跨學科領域的合作,來進一步建立有效的治療循證策略。目前我們所能做的是更早的明確診斷,盡快的對癥治療,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Sharkey SW,Lesser JR,Maron MS,et al.Why not call it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a discussion of nomenclature[J].J Am Coll cardiol,2011,57(13):1496-1497.
[2] Dawson DK.Acute stress-induced(Tako-tsubo)cardiomyopathy[J].Heart,2018,104(2):96-102.
[3] 丁曉彤,張 欣,左海奇,等.應激性心肌病診治進展[J].心血管學進展,2019,40(5):778-781.
[4] Stollberger C,Wegner C,Finsterer J.Seizure-associated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J].Epilepsia,2011,52(11):el60-el67.
[5] 王振偉,王 漣,徐 標.應激性心肌病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心血管學進展,2019,40(05):83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