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金融體系對世界經濟的穩定有重要意義,金融危機能夠暴露既有體系的缺陷和弊端。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金融體系由東西方共同主導,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中突出的一員近年來實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策略,如“一帶一路”、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簡稱:金磚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等,這些戰略的實施對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有重要作用。同時中國也在改革中面臨極大挑戰,如何處理與西方大國關系,謀求共同利益成為后續策略實施必須考慮的因素。本文以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為主線,梳理了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實施的策略及作用,同時分析中國在現有國際格局中面臨的挑戰,進一步探討我國參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時應該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金融危機;金磚國家;中國
一、引言
國際金融體系是指規范各國貨幣金融關系的一系列規則和政策,是世界各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保障。建立公平公正、穩定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目標。金融危機的產生意味著現有金融體系存在著極大的不足和弊端,國際經濟發展出現下滑趨勢,說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刻不容緩,所以每次發生金融危機就會引起學術界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討論。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出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風險性極高,許多學者認為這一事件是世界經濟的分水嶺,各國開始相繼改革。
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要矛盾點在于不同經濟體在國際中的地位不同。1991年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經濟局面有明顯的劃分,“一超多強”的態勢得以顯示,美國占據超級大國的位置,同時俄國、中國、法國、英國和德國各有優勢,成為世界上的重要力量。金磚國家的崛起使得國際經濟體系從以往的西方為中心轉換為東西方共同主導,各經濟體在國際中的地位發生變化,這為金磚國家的后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二、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及現狀
國際金融體系由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協定發展而來,直至今天,當時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在規范各國金融秩序,負責全球金融治理,代表著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主流領導力。金融危機引發了各國對國際金融體系的重新思考,重建國際金融秩序的呼聲越來越高,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正在重新形成。
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經濟體有:美國、歐洲各國和金磚國家。各國對于改革有著不同立場,對利益的要求也存在明顯偏差。美國是既有體系中的最大獲益者,所以該國關于國際金融改革的很多建議都是基于穩固自身地位的目的,比如始終堅持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歐洲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一直堅持多元化的監管體系,要求不斷加大監管力度,以防危機產生。金磚國家代表著新興經濟體,2010年“金磚五國”正式合作后得以快速崛起,逐步成為世界經濟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一部分,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這些國家認為儲備貨幣應該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同時希望國際金融機構能夠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扶持。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有以下不足:(1)無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穩定的外匯資金支持,如此便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程,同時也拖后了國際經濟的穩定增長。(2)國際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金融危機過后全球經濟進入低迷狀態,各國應對危機采取的手段以及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的方式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3)沒有穩定的最終貸款人。之前發展中國家資金流動性枯竭時發達國家會充當貸款人,但發生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自身的流動性也出現問題,整個經濟體系中缺少了最終貸款人,經濟問題不能及時解決。(4)監管力度不足。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監管不當,既有國際金融體系對國與國的宏觀調控不強,對跨國流動資金也并未做統一監管,這使得金融危機爆發后形成連環反應,造成經濟重創。
三、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的策略
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進展到現在,新興經濟體不斷要求提高自身的話語權和執行力度。中國是新興經濟體的“領頭羊”,近年來人民幣成功“入籃”,“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規劃穩步實施,亞投行和金磚銀行運作穩定。金融危機后,中國在全球經濟大環境中主動作為,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高話語權,如要求增加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決策權、主動參與G20、積極推動巴塞爾協議的出臺,為國際社會提出了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
亞投行于2013年開始籌建,是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會議上提出的,其設立初衷并非要取代現有的國際金融機構,而是為了促進亞洲各國共同發展,向東盟成員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與現有金融機構進行相互補充,一起促進亞洲地區經濟長期穩步增長。
2015年成立的金磚銀行旨在建立金磚國家的經濟安全網,避免金磚國家在金融危機時出現貨幣不穩定的情況,一旦發生危機各國可以將金磚銀行的資金池兌換成外幣。金磚銀行的核心為“平等”,即不論各國經濟或政治實力采取平等的多邊機制,這是國際金融組織歷史上的首例。中國在金磚銀行的設立決策和實際執行中都嚴守銀行的核心精神,是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極大促進。
“一帶一路”的核心目標是保證貿易暢通,也就是利用現有的多邊機制和合作平臺實現國與國或國家與地區之間互惠共利的貿易往來。積極發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能夠使得各國資源進行充分的優勢互補,發現各國自身潛力,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2015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儲備貨幣只有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人民幣“入籃”后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權重貨幣,“入籃”之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貨幣,加入人民幣后的世界儲備貨幣體系更為穩定完善。這次“入籃”向全世界證明中國經濟發展具備了大國實力,人民幣國際化勢不可擋。
四、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在國際化進程中按照自身目的和已有優勢不斷提出發展經濟的相關策略,使得中國在國際上話語權有所提高,國際形象得以優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兩次改革使中國的份額和投票權迅速上升,目前僅次于美日,這也側面證明了中國推行的策略取得較大進展,不管是對于國內還是對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可以體現為以下幾點:
1.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
既有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美元霸權的問題,美國利用浮動匯率和自由兌換制度為自身謀求更高利益,這會導致始發于美國的經濟危機能夠迅速蔓延至全球,讓世界經濟都受到嚴重打擊。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立足于構建多元貨幣體系,這一體系應以多個主權國家貨幣為核心,中國在現有國際形勢中發展迅速,綜合國力位于發展中國家首位,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的重要一環。
2016年人民幣“入籃”得到世界各國廣泛認同,金磚國家的合作也有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的債券可以通過金磚銀行流通到其他國家,為人民幣成為全球官方儲備做出鋪墊。另一方面,中國有著強大的外匯儲備,同時有豐富的基建經驗。現在廣泛推行的“金磚+”理念可以讓金磚銀行有更多面向外界的基礎建設資本傳遞,在投資金磚國家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過程中可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2.國際經濟地位均衡化
歷史上,由于資本主義制度興起于西方,同時伴隨著殖民掠奪實現資本積累,西方國家經濟、軍事、科技實力領先,幾乎所有國際體系的主導國都是西方國家,在經濟領域尤為如此。
美俄冷戰結束后西方發達國家壟斷了最新技術,控制著全球資本市場和經濟系統,但金融危機后這一格局有所變化,伴隨著明顯的“東升西降”,金磚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綜合實力差距在逐步縮小,甚至金磚五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七國集團中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六國總和,其中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速度極快。金磚銀行“平等”的核心有助于國際經濟地位均衡化,這里首次提出并得到運用的平等多邊機制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實現自己的國際地位訴求,體現了一種全新的精神,是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巨大推動。
3.國際經濟制度健全化
既有的國際經濟制度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主導下設立的,因此主要代表西方國家的利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制度中受到諸多限制。2008年金融危機后各國經濟停滯,國際經濟制度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開始主動推動國際經濟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包括支持G20的主導地位、推動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制等。
金磚國家是G20的重要成員,因為G20代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是大國間經濟協調的重要平臺,金磚國家往往督促其他各國實施G20達成的各項協定。同時金磚國家還積極推進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認為新興經濟體應該有更大的發言權。貿易體制方面發達經濟體貿易保護盛行,出現各種反傾銷、反補貼政策,而金磚國家是全球自由貿易體制的守護者,認為世界各國應當維持開放包容的多邊貿易形式,對維護世界自由貿易有重要作用。
五、結語
后金融危機時代眾多國家都要求進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實行了諸多策略并對國際經濟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同時面臨極大的挑戰,由于中國的行為撼動了美國的國際地位,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使得貿易額大幅度減少,在這種形勢下中國需要開拓新的貿易市場,提升國際經貿談判中的話語權,以便未來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占據主動地位。
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已經箭在弦上,無論是怎樣的變革都會影響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一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決策地位是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中國無法在改革中置身事外,便應當韜光養晦、冷靜觀察,抓住機遇完善自身同時帶動其他國家實現多邊發展,穩步實施現有的策略,妥善處理與西方大國的關系,擴大共同利益。
參考文獻:
[1]陳繼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競爭與互補性研究的新進展——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分析[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9(06).
[2]關雪凌,于鵬,趙尹銘.金磚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基礎與戰略[J].亞太經濟,2017(03).
[3]高海紅.布雷頓森林遺產與國際金融體系重建[J].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5(03).
[4]臧秀玲,王躍.金磚國家崛起與合作對國際體系轉型的影響[J].理論學刊,2018(05).
作者簡介:趙薈林(1996.11- ),女,山西忻州人,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基金市場、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