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物權法 擔保法 沖突 適用范圍
作者簡介:柴晶,浙江陽明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職稱初級(四級律師),研究方向:公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007
就社會發展的現階段來說,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得到了迅速地提升,而且人們的法律意識也得到更大程度的加強——表現在人們對于自身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等方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因此只有優化我國的法律制度、彌補現行法律規范所存在的漏洞,才能實現人們對于自我保護的期望并且也能大大降低社會問題的出現頻率。近年來,我國的不同法律法規之間的沖突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與強烈,尤其是在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和調整的方式等方面的沖突表現得比較突出。其中沖突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環境的復雜給不同的法律法規在調整時出現復雜的交織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自身就存在一直沒被彌補的漏洞所帶來的影響。就我國而言,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這三項原則共同構成我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因此根據其基本原則來處理確定物品的所有權問題。保證、抵押、質押等保證方式是我國擔保法所采取的保全物品的所有權以及當事人的債務債權的主要手段。但在實際中因無權交換而給當事人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時產生了糾結——是選擇從物權法的角度或是從擔保法的角度來保障?就此更明確和堅定了作出探究處理物權法和擔保法在適用時所產生沖突的辦法,以及和對于這兩者的適用范圍作出合理的劃分的決定,才能避免人們在處理相關糾紛時出現的糾結狀況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最大化。
由于立法目的與立法背景的差異,導致不同的法律規范的適用范圍也有所差異。首先通過對物權法和擔保法的適用范圍以及它們各自的調整對象進行透徹的了解,其次才能在此基礎上對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法理知識有更深的鞏固效果。
(一)我國物權法的適用范圍
在了解了我國《物權法》的相關法律規定后可以看出,物權法的突出特點可用一個字形容“廣”,體現在其適用范圍之廣、調整領域之廣和法律效力范圍之廣,具體來說體現在主體范圍、對象范圍以及時空領域等其他涉及生活的區域。以下將對這些方面進行分析:
1.主體范圍,主要是指在我國領土內所涉及到人與物之間的所有權關系的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組織。另外,與一般民事主體相對的特殊民事主體,即國家和集體,我國物權法也對特殊民事主體與物或自然人所涉及的所有物權關系進行調整。
2.對象范圍,主要是指我國物權法規范一切在我國領土范圍內的物和規范一切在我國領土范圍內的物所涉及的以物權關系為代表的法律關系,這里的物主要有兩類——動產以及不動產。
3. 時間范圍,主要是指我國現行的物權法的適用范圍以該法生效后作為起算范圍,也就是說一旦生效后一切所發生的物權關系一律在物權法的適用范圍內。因此對于現行的物權法在生效前一切所發生的物權關系都不在現行物權法的適用范圍內,應當該物權關系由在該關系發生時所實行的物權法進行調整。按照法理的角度,就是指法不溯及既往。
4. 空間范圍,主要是指我國現行的物權法所享有絕對的管轄權對一切在我國領土內的物權關系都適用,這里的物權關系既是指屬于我國的物品所產生的物權關系,也指不屬于我國物品當在我國領土內所產生的物權關系。因此對于在我國香港、澳門及臺灣地區內的物品所產生的物權關系,從我國內地同香港、澳門及臺灣地區的區際沖突規范的相關規定可知,我國現行的物權法對這一類物權關系也進行調整。
(二)我國擔保法的調整范圍
從為了合法地實現債權和保障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我國現行《擔保法》的立法目的這一角度,并以我國《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內容作為出發點,本文主張法定的保證方式是我國擔保法所采取的保全物品的所有權以及當事人的債務債權的主要手段,即我國擔保法的適用范圍,并且將該適用范圍分為三類進行分析,具體將在下文論述:
1.由于我國《擔保法》所規定的擔保方式只適用于保障因民商事行為所產生的債權,因其他行為所產生的債權不能通過法定的擔保方式進行保障,如因國家和行政機關實施的經濟管理行為。
2.由于我國《擔保法》所規定的擔保方式只適用于保障因民商事行為所產生的債權,因此與民商事相對的關系——人格、身份關系所發生的債權不能通過法定的擔保方式進行保障。
3.由于我國《擔保法》的調整范圍只限于可以事先設定擔保的債權債務,因此屬于民商事活動范疇的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行為所發生的債權不受我國《擔保法》的調整。
最初擔保法屬于物權法內容中的單獨一部分或者說是單獨的一個章節,最后對于與債權的擔保相關的法律規定可以更加具有規范性,而將擔保法從物權法中脫離出來,獨立成為一部專門的部門法。但是由于先前兩者所存在的包含關系,對于這兩部部門法之間在內容上有交織的部分是符合邏輯的。最后因交織的部分導致兩者之間矛盾的產生。以下將對這些矛盾作出歸納與論述:
(一)可擔保的財產部分有所不同
質押財產、抵押財產與留置財產這三類財產完全屬于我國擔保法中所規定的擔保財產類型。物權法相對于擔保法不同在于,物權法會更科學地在這三類財產的基礎上擴大它們所涵蓋的領域。以下就這三類擔保財產來分析擔保法與物權法的差異:
1.質押財產, 針對關于確定這一類擔保財產的定義與范圍方面來看,物權法中的相關規定更為清晰與合理。具體體現在,物權法中列舉了可以作為出質財產權利的財產種類,而在擔保法中對此卻沒有相關規定。
2.抵押財產, 針對關于確定這一類擔保財產的范圍方面來看,物權法所設置的范圍比擔保法所設置的范圍更為寬泛。具體體現在,在擔保法設置的可作為擔保物品的范圍的基礎上,物權法增添了原材料、半成品、航空器等。
3.留置財產, 相比于前兩類擔保財產不同的是,這一類擔保財產來說,擔保法對于可作為留置財產所設置的范圍比物權法所設置的更全面。具體體現在,物權法僅以由留置而產生的債權視為一般債權從而將其歸為留置財產的范圍,而擔保法除了物權法這一范圍外,還將因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所涉及到的財產歸為留置財產的范疇。
(二)擔保人擔保與用物擔保同時存在時如何實現債權
引入相關的統計數據,可發現目前在我國債權人的債權通常因債務人的個人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而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越來越多的債權人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為了應對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我國物權法和擔保法所規定的擔保方式都是人保與物保。針對債務人都提供了人保與物保的情況,我國物權法所處理的方法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有約定的,當債務人不能如期履行到期的債務或者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所約定的可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出現時,債權人應當從其約定的方式來實現債權;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無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首先應當確定所提供的擔保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還是屬于第三人自身的,其次若所提供的擔保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那么應當以債務人所提供的擔保來實現債權,若所提供的擔保屬于第三人自身的,那么債權人可以通過物保或者通過人保的方式實現債權,其方式的使用無主次之分。若債權人通過人保的方式實現債權時,保證人可以在承擔責任后對債務人行使追償權。以上為物權法通過這樣規定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從這一方面的規定,可以看出兩部法律的重點有所不同:物權法更偏向于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擔保法更偏向于保障擔保人的合法權益。
因此針對于這一不同點,在實際中債權人與擔保人所選擇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的法律就不同,從而導致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出現的選擇糾結情況。
(三)對于擔保合同與主合同的效力問題規定有所不同
“主合同無效、從合同無效的立法原則”都是我國物權法和擔保法所認可的合同效力原則,但在關于這一原則的適用情形有明顯的差異——從法條的角度來看,我國《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的內容與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的內容不完全一致。具體體現為,我國《擔保法》第五條中所規定的特殊情形主要體現出了合同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精神——當事人之間有約定的特殊情形,則從其約定;無約定的,依照法律。而《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三條所規定的特殊情形主要體現出其具有強制性——擔保合同的特殊情形屬于法定情形,當事人之間不能約定。綜上所述可發現,在擔保合同的效力上,我國擔保法所給予當事人的權利范圍大于我國物權法所給予的。
即使我國的法律制度在不斷向完善的方向推進,但是其本身固有的滯后性以及在推進過程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完善的速度總是與經濟發展的速度不能完全相匹配。除此之外,經濟發展的迅速所造成的人們之間的交易頻繁也同樣會導致不同法律之間可能會存在的交織。《物權法》和《擔保法》之間的沖突就是典型的例子。
本文以在適用范圍和沖突兩大層面分析我國現行《物權法》和《擔保法》所得到的總結為基礎,對于與這兩部部門法之間的異同相關的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深。本文所論述這兩者之間的沖突表現,并不是在于評價哪一部法律的優劣,而是在于為以后有相類似的法律沖突提供了研究參考價值。由于立法目的的不完全相同以及立法背景的差異等因素上的區別,將來不同法律之間的沖突表現得越來越普遍與明顯。因此在發現有一定的沖突情況發生時,應當及時作出完善法律與化解沖突的相關措施。努力地提高立法水平與完善立法活動,使我國不同法律之間的沖突能夠得到有效解決以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的道路上更順利。
參考文獻:
[1]張成前.物權法與擔保法的沖突及適用范圍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7):253-254.
[2]金莎.物權法與擔保法的沖突及適用范圍分析[J].法制博覽,2019(4):240.
[3]馮靜.擔保物權的比較研究[J].法制博覽,201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