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慧 張思雨 王經緯
摘 要:為響應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號召,發展沿淮特色產業勢在必行。素有“淮河明珠”之稱蚌埠市懷遠縣,孕育著懷遠石榴這一譽滿全國的鄉村特色產業。懷遠石榴歷史悠久品質優良,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但由于市場及自身生產局限,石榴業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市場轉型升級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生態經濟帶建設浪潮之下,懷遠石榴產業著手發展“特色產業+旅游”模式來延伸懷遠石榴產業鏈,轉變生產銷售方式,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通過整合產業資源,培養相關技術人才,依托互聯網技術等手段為發展“特色產業+旅游”模式助力,加強產業融合,推進區域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特色產業;旅游;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懷遠石榴歷史悠久,享有盛譽,是全國四大石榴產區之一。近些年來,由于該地區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滯后,栽培管理粗放,傳統產品退化現象嚴重,市場認可度低等問題日益凸顯。
近些年來,“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成功案例為我國進行發展區域經濟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格局下,淮河地區的發展模式應該有新的發展與突破,懷遠石榴的發展也急需發生變革,將特色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與此同時,加大對當地石榴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村三產融合進入新階段,這樣在增強區域產業優勢、提高競爭力與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創造了更多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彌補傳統模式的不足。
現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的消費習慣不僅僅拘泥于傳統消費,以休閑旅游為核心的體驗消費正在逐漸滲透大眾的生活,更受大眾的青睞。因為傳統的購買消費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以旅游休閑為核心的體驗消費也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這極大地帶動了人文及旅游資源的開發。懷遠縣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年游客人數不計其數。懷遠石榴產業依托區域靈魂,挖掘潛在資源,開拓“特色產業+旅游”新模式,從而迎來產業發展新天地。
李紅珍(2015)在安徽懷遠石榴產業發展研究中指出,在經濟效益理論和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加強科技支撐、政府扶持、挖掘產業文化以及延伸產業鏈等方法促進產業升級;李文祥(2016)在“一帶一路”引領,突出區位優勢,加快石榴經濟創匯——紅河州石榴產業發展的啟示中提出了較為新穎的措施,在發展環境方面,著重改善外向型產業,并涉及了服務體系全面建設與完善;王振燦(2018)在蚌埠市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中強調了蚌埠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本文在以上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對懷遠石榴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了創新,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提出了一些發展建議。
在進行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后,運用相關數學分析的方法對調研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深入了解了當地石榴產業“特色產業+旅游”模式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最后結合互聯網上的信息深入探討“特色產業+旅游”模式如何在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發揮作用。
二、“特色產業+旅游”模式在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1.推進三產融合,助力生態經濟發展
2015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提出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這是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推動鄉村產業轉型與升級,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沿淮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氣息濃厚,但是開發力度較小。當地產業模式以傳統產業為主,缺乏創新性,產業結構較為落后,且大多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導,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發展“特色產業+旅游”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重要手段,于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而言是契機亦是挑戰。在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發展“特色產業+旅游”模式將推動傳統特色產業朝著更加綠色、生態、經濟的方向發展,增加產業新能動。
2.挖掘特色產業文化,深度融合提升知名度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經濟收入和生活壓力的增加使得釋放壓力需求的產生,旅游行業在這個背景之下迅速發展起來。旅游業是我國新興產業且發展迅猛,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也推動了旅游地打卡的熱潮,各地網紅旅游打卡地層出不窮。將特色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不僅創新了旅游打卡的形式,也充分挖掘產業文化,將其與旅游資源充分融合,能夠更大程度地利用市場的導向性以及人們對產業旅游的探索精神,吸引人們關注的同時迅速提升產品知名度,營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這樣無論是產品銷售還是旅游經濟都會有質的飛躍。
3.吸納先進人才,促進居民就業
“特色產業+旅游”新模式給旅游群體帶來新的旅行體驗,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參觀,這將會增加當地游客數量,其必然會帶來相關產業的發展。游客量的增加,當地的休閑餐飲及民宿類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需求反作用于生產,這將帶動當地居民就業,提高該地區的就業率,人們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生活水平也會得提升。同時,產業融合將吸引更多當地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也會吸引一大批勞動力的到來。伴隨著人員的流動,人才的引進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從而創造出更大的規模效益與經濟效益,從而促進沿淮地區經濟發展,為淮河經濟帶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4.完善產業鏈,激發產業新能動
“特色產業+旅游”模式推動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直接發展,助力區域各縣區的經濟發展,提高整個區域的經濟收入,而經濟收入的增加將會促使第二產業價值鏈的延伸。產業產品消費者的擴大會促使產業規模更加現代化,淮河經濟帶區域內也會增加更多的產業區、產業園。產品也從單一的直接銷售,變為更多元化的產品制作深加工銷售,從第一產業的生產到第二產業的加工再到第三產業的銷售服務之間形成一個更加完整且多元的產業鏈,三產融合更加展現出了產業融合的優勢,這將會促使淮河經濟帶產業價值鏈條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5.借助互聯網平臺,整合產業優勢
在現代社會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平臺。“特色產業+旅游”是產業積極培育新業態的一種體現,它利用互聯網優勢,更快更精準地分析產業融合之后產生的效果,讓產業融合優勢更加明確,更快推動“特色產業+旅游”的實施,促使整個淮河生態經濟帶農業更加智慧一體化。同時,因為“特色旅游+旅游”更加依托互聯網優勢,它能夠使得該地區居民更直接接入到互聯網,感知當前產業發展現狀,改變傳統思想觀念,提高產業新模式的認同感,促進銷售觀念的轉變。
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離不開特色產業的升級與轉型,而特色產業與旅游的結合是生態經濟的體現。沿淮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氣息濃厚,但是開發力度較小,且主導工業大多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發展“特色產業+旅游”模式不僅促進了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帶動了周邊商業、餐飲業、旅游業的發展,更會因游客的往來大大促進當地交通運輸業及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同時,這將大大促進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帶動當地居民致富。建設“特色產業+旅游”模式,打造生態長廊,既響應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號召,又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從而助推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
三、蚌埠懷遠石榴產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發展現狀
懷遠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交界地區,四季分明,降水量充足,具有種植石榴得天獨厚的優勢。石榴品種以玉石籽、紅瑪瑙為主,憑借其極佳的口感,久負盛譽。2010年懷遠石榴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9年入選全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在全國石榴大賽中多次獲得大獎,懷遠石榴名氣經久不衰。
目前懷遠地區建有淮西高標準石榴示范基地、茨淮新河生態石榴園和荊山鎮白乳泉老石榴果園3處特色石榴生態園,為懷遠石榴實現有組織、有規模的種植打下了一定基礎。自2017年起,懷遠縣政府每年財政撥款1000萬元用于支持當地特色石榴產業的發展與研發,著重建設茨淮新河大堤、平阿山、荊山栽植基地,石榴種植面積與總產量逐年提升。懷遠縣率先發現活性酶提取榴葉中糖苷及榴葉茶炒技術,隨后制定出該項技術的企業標準,走在國內前列。
近年來懷遠縣在石榴制品的生產上也有所建樹,在當地建立起石榴產品加工廠,眾所周知的有安徽省懷遠縣亞太石榴酒有限公司、安徽成果石榴酒釀造有限公司等。產業鏈的延伸促進了當地石榴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經濟進步。產品的深加工,也為石榴產業融入互聯網時代提供了新的可能。懷遠石榴及石榴制品售賣方式已從傳統銷售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但仍是以線下銷售為主,目前與淘寶、京東均建立了合作關系,擴大了客戶群體。
但是,網絡營銷是一種新興的銷售模式,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平臺。在懷遠石榴進入互聯網平臺之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先進入這個平臺,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消費者群體,而懷遠石榴在網絡銷售中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也面臨著相應的挑戰。但是由于技術不成熟、市場飽和、銷售觀念等因素,線上銷售并未給懷遠石榴帶來質的飛躍,對于已經習慣了進行線下銷售的產業,懷遠石榴市場線下水果店、生鮮超市售賣量遠遠超過線上零售。石榴制品上有所建樹,在當地建立石榴產品加工廠,眾所周知的有安徽省懷遠縣亞太石榴酒有限公司、安徽成果石榴酒釀造有限公司。產業鏈的延伸促進了當地石榴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經濟進步。近年來懷遠縣石榴產業第三產業也在傳統營銷模式的基礎上,發展了網絡營銷,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建立了合作關系,擴大了懷遠石榴的銷售市場,以及懷遠石榴的客戶群體。但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外銷觀念的影響因素,懷遠石榴在網銷這一塊仍然有很大一塊空缺。數據顯示,目前網絡營銷規模較小,懷遠石榴仍以線下銷售為主。
除了通過產業鏈的延伸、銷售方式的轉變,懷遠還依托石榴產業發展當地旅游業。近年來,一年一度的懷遠石榴文化旅游節在社會上反響熱烈,憑借政企聯合的方式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目的在于弘揚懷遠石榴文化,推動懷遠石榴旅游業的發展。懷遠石榴文化旅游節也帶動了懷遠電商平臺的發展。但是,由于石榴產業市場飽和,2017年石榴價格驟跌,相關產業發展受到滯怠。2017年成立的安徽天榴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業者本著發展家鄉特色產業的初心回到家鄉,著力于天榴坊石榴生態園與石榴電商平臺的建設,但是收效甚微。天榴坊石榴生態園就是當地石榴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先例,但是由于市場結構以及產業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目前已經停止建設。懷遠其他石榴觀光園大都處于建設的初始階段,產業旅游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且在此過程中暴露了一系列問題,懷遠在石榴“特色產業+旅游”模式建設中收獲著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這也就對石榴產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懷遠石榴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政府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扶持政策,也在大力發展石榴產業與旅游業,這使懷遠石榴產業的發展有所改善,但通過實地考察發現,扶持成效并不明顯,懷遠縣石榴產業仍存在諸多問題。
(1)懷遠石榴基地的石榴栽培管理上比較粗放,遠遠看去略顯凌亂,石榴觀光園尚在緩慢建設中,且由于當地石榴種植產業勞動者多為當地五六十歲留守老人,他們對于石榴產業發展的新模式觀念意識相對薄弱且保守,這阻礙了當地石榴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建設進程以及新思想的碰撞,導致懷遠石榴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難以前進。
(2)懷遠石榴相對于市場上其他石榴產品,品種比較單一,雖有從外地引進少數奇異花色具有觀賞價值的石榴品種,但是數目極少,且當地還不具備培育這些石榴品種的技術。本土石榴品種的單一無疑降低導致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觀賞價值大大減少。
(3)當地宣傳力度較小,市場口碑影響力度小。除懷遠石榴文化旅游節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其他宣傳力度微乎其微。未積極利用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懷遠石榴旅游游客甚少,以致于懷遠石榴旅游業發展趨向停滯。
(4)未將石榴產業與當地文化密切融合。文化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靈魂與不竭動力,但是懷遠石榴觀光園建設中忽略了懷遠當地濃厚的歷史文化,失去了文化傳播的獨有魅力。只有深深根植于骨髓的文化與當地產業完美融合,石榴旅游業的發展才會充滿活力與生機。
四、特色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策略
1.建立統一品牌生產模式、提高質量保障
懷遠石榴雖然聲名遠揚,但是并未建立統一的品牌銷售。由于私人承包,市面上的懷遠石榴品質也沒有實現統一的標準,更有甚者打著懷遠石榴的旗號銷售其他地區石榴,導致懷遠石榴聲譽受損。因此,實現懷遠石榴的組織化生產,建立嚴格的產品質量銷售等級和統一的對外品牌,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懷遠石榴品牌形象。
2.融入互聯網發展,提高技術保障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已經滲透大眾生活的點點滴滴。互聯網的普及發展讓懷遠石榴線下銷售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不僅僅是渠道結構的建設,更涉及渠道成員的選擇。石榴貯存條件比較嚴苛,線上銷售產品質量保證的前提是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打造石榴貯存條件,選擇有相關知識的人員對突發事件做出及時的處理,有利于維護懷遠石榴的聲譽。同時,打造石榴到石榴制品等系列品牌產品,實現產品多樣化,擴大顧客群體,提升消費體驗。
3.加大特色旅游宣傳,塑造美好形象
將懷遠石榴產業與旅游相結合,走產業旅游之路。隨著近些年日漸興起的“旅游熱”,懷遠舉辦了與石榴相關的石榴文化節,激發了眾多人對參觀懷遠石榴基地的濃厚興趣,并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借此時機,政府應加大幫扶力度,促進產業改革與升級,著力打造“春天賞花,秋天采摘”懷遠石榴觀光區、石榴文化園,集休閑娛樂于一體,傳遞不一樣的用戶體驗。打造沿淮石榴生態長廊,圍繞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為中心,開辦石榴產品農家樂,塑造石榴人家美好鄉村的積極形象。
4.聯動旅游相關產業,建立旅游一體化
懷遠縣歷史悠久,風光旖旎,從禹王宮、啟母石、白乳泉等歷史古跡到懷遠縣革命烈士陵園、雙烈祠等戰爭遺跡抑或是涂山風景區、懷遠禾泉農莊等現代風景應有盡有。通過聯動旅游相關行業,共同開發懷遠石榴產業旅游與當地景點旅游融合發展的項目,開發新的旅游路線,讓游客在了解懷遠歷史文化與美景的同時,增加對當地特色產業的了解與關注,借山水之景,文化之魂,旅游之缽,助推懷遠石榴發展。
5.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培養相關專業從業者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政府應更加重視特色產業的發展,加大對懷遠特色石榴產業的幫扶力度,加強交通運輸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鼓勵當地青年人就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以及大力吸納外來人才,加大新品種的科研力度,與高校研究所積極合作,力圖培育出高質新品種,發揚懷遠石榴產業。
參考文獻:
[1]顧為東,張萍.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研究.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8(001).
[2]姚登波,章青山.懷遠石榴特色經濟發展前景展望——以石榴休閑觀光旅游為視角.第二屆中國石榴博覽會暨第七屆全國石榴生產與科研研討會論文集,2017.
[3]金伊寧,葉立潤.國內農村三產融合研究綜述[J].中國集體經濟,2020(07):3-5.
[4]李昌碧.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經濟學闡釋與實現形式探討[J].時代農機,2019,46(02):3-5.
[5]李作美,吳珊珊,桂永林.懷遠石榴資源的開發利用[J].蚌埠學院學報,2017,6(04):181-186.
[6]張云,夏辰.南通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水資源研究,2019,8(04):382-388.
[7]龔春明,劉永春,劉姝慧.集美新城建設生態城市的實踐與思考[J].可持續發展,2018,8(03):224-230.
[8]孫雯芊.蚌埠提升淮河生態經濟帶安徽中心城市路徑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21(4):39-46.
[9]馬同金.推進蚌埠市“淮河生態經濟帶中心城市”建設之思考[J].交通企業管理,2018,33(3):14-15.
[10]劉經緯,陳蕾.“天人合一”生態觀對低碳城市建設的啟示[J].現代管理,2011,1(03):116-119.
作者簡介:吳文慧(1999- ),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7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