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凱



摘要:《左傳》在兩漢時期發展和流傳,與漢代的學術整體相連,對《左傳》在兩漢時期的發展過程進行梳理,就相當于梳理了兩漢時期的今古文之爭,也對研究漢代的學術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通過對當前現有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與前人所列流傳關系對比,重新對《左傳》所在的授受關系進行整理,會發現西漢末年到東漢,尤其是在劉欣之后,傳習者很多,發展源流支線也縱橫交錯,很難理清,很多師承史書都沒有意義記載,由此可見《左傳》學說在東漢的興盛??梢哉f《左傳》在兩漢時期的發展非常曲折,在西漢初年的源遠流長,再到《公羊》學的崛起,《左傳》的逐漸沒落,又到劉欣開始為《左傳》爭立,導致今文經師的攻擊,在此之后的今古文學者之間的較大的四次論爭,《左傳》的學者汲取了今文經學的優勢,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擴大影響。《左傳》雖然沒有立學官,但是在官方以及民間,較比《公羊傳》來說,都大幅度超出了其影響力,這為《左傳》未來得到官方的認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左傳;兩漢;學術論爭
在研究漢代學術的過程中,必然無法避開對今古文問題的研究,同時根據《后漢書》以及《漢書》的記載,在兩漢時期,發生的幾次今古文的大型的爭論,在劉欣、太常博士為《毛詩》《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進行爭立,抑或是陳元、范升為《費氏易》和《左氏春秋》爭立,再或者是何休以及鄭玄為《左傳》《公羊傳》之間產生的爭論,可以說,任何一種爭論都是以《左傳》為中心進行展開。因此對《左傳》進行梳理,就是相當于梳理了在兩漢時期,學術界今古文爭論的過程,對于研究我國漢代學術的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幫助。《左傳》年代非常久遠,歷代研究者數不勝數,很多基本的問題如《左傳》的作者、性質等都在無休止的爭論,并且沒有可靠的新材料,同時因為不同學派所闡述問題的角度也就自然不同,從而可以說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產生定論。在兩漢時期諸位學者對《左傳》的研究其實就已經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并且在后世針對《左傳》的研究都是以兩漢時期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的。當代學者在研究《左傳》的過程中,尤其是針對如劉欣等大師的學說研究非常多。
一、今古文經學之爭的背景
古文經學主要是從西漢末年開始興起,而在東漢時期達到了盛行的狀態,與今文經學屬于最為明顯的兩個對峙的學派。古文經就是用秦之前的文字書寫,而在后來被發現的古書。分析古文經的來源,在漢代相關的文獻中,有著不同的記載,根據主要的文獻記載,古文經的出現為漢代今古文經學的斗爭提供了文獻的基礎,在西漢時期的時勢變遷,對不同的意識形態指導思想的需要,為今古文經學的斗爭發生,也為今古文經學之爭提供了客觀的可能性。
在西漢初期興起,社會凋敝,百廢待興,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發展社會經濟,從而風行黃老之學,從而當時所采取的統治政策為無為而治,這也是時勢發展使然。當到了漢武帝時期,社會經濟十分繁榮,并且社會穩定發展,當時的國力也十分強盛,漢武帝也就不滿足于自然無為的黃老之學,不想束縛自身的手腳。但是又急需新的學說、意識形態,來替代黃老之學在政治方面的指導思想,找到更適合新時期的學說,來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除諸侯割據的勢力,并且實現開拓疆土的目的,進而實現現實統治的需要,從客觀上分析,就必須要有新的學說來適應中央集權統治在當時的需要。于是,在漢武帝時期,政治上出現明顯的轉折,漢武帝拋棄了具有限制性特征的黃老之學,而毅然決然選擇了董仲舒的新儒學。
在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昭告天下,廣泛招聘賢良之士,在這次賢良的“對策”之中,主要是《公羊》學代表的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三策”最符合當時漢武帝的心意,在此“對策”之中,董仲舒所給出的建議是將諸子百家進行罷黜,唯儒術獨尊,“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通過借助統一的思想,從而達到鞏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制度。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張,將百家進行罷黜,從此之后表彰六經、獨尊儒術,在貴族子弟教育中,用儒家經典進行教育。在此之后,又將通經作為選取官員的重要標準。在此之后,又以陰陽五行的思想作為理論方面的框架,融合了黃老、墨家、法家等諸多不同學派思想的儒學,也就是當時的新儒學,也就是董仲舒的《公羊》學,同時成為當時官方的主要意識形態,在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有滲透。
在漢武帝時期,雖然說將百家罷黜,唯儒術獨尊,但是事實上可以說是只有《公羊》學在當時屬于獨尊,成為可以對《春秋》解釋的權威所在,因此,今文經學家針對《春秋》的解釋中,也都基本集中體現在《公羊傳》之中。另外,隨著學術、政治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同為《春秋》之傳的《穀梁傳》《左傳》的陸續興起,并且如果要獲得當時統治者的認可,同時還要爭取得到學術界的正宗、政權的正統,就是要首先爭取到《春秋》的解釋權,因此,必須要達到這樣的目的的情況下,必然需要對《公羊傳》挑戰闡釋《春秋》的權威,威脅《公羊傳》以極高取得的利益。作為既得利益者,《公羊》學家自然不會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益,與此同時,今古文經學之間產生的爭斗也就必然發生?!豆颉穼W獨尊在一定程度來說,為之后的今古文學之爭埋下了預設性的條件。
總體來說,在西漢政治、經濟、社會等變遷的過程中,為漢代今古文學之爭奠定了時間、歷史的必然性。
二、今古文之爭始于漢哀帝時期
在今古文長時間的爭斗之中,可以說都是以《左傳》為核心而展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春秋》已經被統治者當作治國的法寶所在,無論是古文經、今文經想要爭立,得到正統的地位,都必須要以《春秋》作為基礎,從而構建完善的理論體系。以學術自身來分析,今古文之間的爭論具有較高的活力,而古文經學對不斷腐朽的今文經學的反動也正是這番爭論,也是儒家內部不同學派實現各自理論主張而必須要采取的論證。在這個時期,《公羊春秋》為代表的今文經學歷經一百余年的發展,不斷變得更加穩固,但是《公羊春秋》所呈現的弊端也不斷變得明顯。
首先,經學不斷變得繁瑣化。今文學的相關學者更側重于章句之學,并且非常遵守師法,所謂先師所傳正是如此,弟子只能進行解釋,但不能進行改動?;缸T在其《新論》中曾經說道“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余萬言。曰若稽古三萬言”,結果就是學者“罷老且不能通一經”,如此,對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明顯的阻礙。到了東漢末年,經過大幅度的刪經,也可以說是針對古文經學,今文經學方面所采取的有意識的一種自我調整方式的攻擊。
另外,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的災異思想在當時不斷開始泛濫,通過災異的討論對當時的政治進行影射,原本對于儒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不僅可以對君主進行勸解,而且還可以保全自身。但是,在當時發展到無所不包的情況下,甚至有以災異要求漢帝讓位的時候,這就讓統治者所不許,同時對學術界來說也是一種墮落。另外就是與讖緯之間的不斷結合,讖緯就是讖書與緯書的結合,從而不斷增加朝著宗教神學轉變的可能。單獨以孔子來說,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提升孔子的地位有利于增加儒家學子講話的分量,但是當把孔子當作“素王”,當作感黑帝應運而生的神,稱孔子在數百年前就為漢制法的時候,就已經不是經學,已經是一種神學的存在。由于今文經學變得不斷腐朽,必然會有一種全新的學說進行取代,而就是靠古文經學來取代。
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學術取向存在明顯差異
在古文經之中《左傳》可謂是其中的代表作,古文經更加注重事實和訓詁,從而就非常容易發現這對于今文經的浮泛學風是一種反撥,但是,古文學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將今文經中的弊端進行糾正,問鼎學官的寶座才是古文經最終的目標,但是與此同時,今文經學必然不會甘心也不會輕易的退出歷史的舞臺,基于此,雙方的論證必然也就在所難免。在今文經、古文經學者之間,在兩漢期間總共發生了四次規模較大的論證,通過查閱現存的史料發現,雙方爭論的重點并非是具體的觀點、分歧,而主要是在《左傳》是否傳《春秋》,是否為先帝所立等一些外部問題之中產生爭論。究其原因,在原來的學術發展過程中,自有一套連續性的特征,尤其是當舊的學術勢力強大的時候,新學術的力量就會自覺靠攏,在允許的條件下展開相應的爭斗,才有可能最終獲取勝利。《左傳》為代表的古文經學也正是如此。在當時的時期,統治者都將《春秋》作為治國的法典,從而諸如《公羊春秋》之類的今文經學就穩坐官方經學的寶座之上。基于此,如若古文經學想要得到官方認可,必須要以《春秋》作為依托,從而才可以適應統治者的需要。因此,《左傳》學在西漢末年,一直到東漢時期,從廢黜到興起,與劉欣、鄭玄等一些古文大師,自覺向著今文經學靠攏的努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這四次規模較大的論爭之中,可以說《左傳》的學者有其中三次向著今文經學進行靠攏的過程。首先,是劉欣引《傳》文,來對《經》進行解釋。在《漢書·劉欣傳》之中這樣寫道:“及欣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敝?,劉欣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過長時間經學的發展,所有新學說想要得到官方認可,就必須要與經學之間有足夠的聯系?!蹲髠鳌吩谧畛蹼A段,不管是否為傳《春秋》所著作,由于寢微多年,《左傳》與《春秋》之間的聯系可以說是非常疏略。即便劉欣對《左傳》進行梳理之后,仍然存在很多抵牾的地方。但是,針對《左傳》的攻擊中,《公羊》也沒有反復強調是因為不傳《春秋》,因此,如若劉欣想要為《左傳》爭立,必然首要解決的就是《左傳》《春秋》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因為還沒有做到足夠的力度,因此《左傳》仍然被認為沒有傳《春秋》,但是劉欣為了《左傳》爭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沒有劉欣的爭立,《左傳》就只能在民間進行流傳,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興盛與輝煌。但是劉欣又稱立《左傳》學官,屬于是輔助微學,主要為了可以避免今文經師的神經,但劉欣在《漢書·五行志》中,闡釋經義的方法,也有很多災異的學說,與今文經師形成一致,這也可以看出在兩漢時期,今文經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四、光武帝建武二年展開第二輪論爭
在光武帝建武二年的時候,尚書令韓歆首先提倡,在此之后陳元緊隨其后,就《左傳》與今文經的范升等學者之間進行了第二次的論爭,范升反對將《左傳》立為學官的主要理由為:“《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師徒相傳又無其人,且非先帝鎖存,無因得立?!边@是第一次論爭的過程中,師丹等學者所提出的一樣的言論,但是范升等人聰明的地方在于,還是其隨后在奏折之中所說的話:“今《費》《左》二學,無有本師,而多反異……”在其中主要是稱《左傳》為代表的古文經屬于異端,如果給《左傳》立官,會導致指導思想呈現昏亂的情況,這對于統治者來說,非常合乎其心思。陳元逐個反駁范升的觀點,認為皇帝如果可以將《左傳》立官,屬于撥亂反正的英明之舉??鬃拥玫阶笄鹈鞯挠H自授業,因此,可以說《左傳》才可以稱之為最可信、最真實的傳《春秋》之作;而針對非先帝所立的理由,不值得反駁,因為如果都僅僅按照舊的制度執行,光武帝不僅會一事無成,恐怕都沒有機會登上皇帝的寶座。此次論爭的結果是《左傳》得到了立官,但在此之后不久又給廢黜。
經過兩次的失敗,《左傳》學者開始第二次向著今文經學進行靠攏。在這種情形至下,賈逵將《左傳》與讖緯進行結合。
五、建初四年,今文經、古文經之間的第三次論爭
在建初四年,通過漢章帝主持了白虎觀回憶,這也宣告著今、古之間的第三次論爭開始。“往返皆有理證,最為通儒”,在辯論的過程中,雙方都沒有將對方說服,但是古文經學的力量卻在不斷增強,在此次會議中,漢章帝親自到現場進行勝負裁決,主要目的是為了可以將不同的經義進行統一,作出兩者均能接受的結論。在此之后,今、古文之間的融合也就會形成自覺。
在此之后,許慎、馬融等大儒又開始極力張揚《左傳》,形成非常大的聲勢,但是雖然聲勢巨大,也沒有得到立官的結果。于是,在當時身為馬融的弟子的盧植上奏于靈帝,“古文科斗,近于為實……”面對這種來自于古文經學的咄咄逼人的氣勢,今文經師當然也不會示弱于古文經師,于是也就直接出現了在今文經、古文經之間的第四次論爭。
六、第四次論爭
今、古文之間產生的第四次論爭,主要辯論的雙方是何休和服虔與鄭玄,何休代表今文經學的《公羊》,而服虔與鄭玄則代表古文經。根據《后漢書·儒林傳》之中記載,何休曾說“與其羊若追述李育意一難于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盡管何休的著作早已經消亡,但是從記載中可以分析出,何休攻擊古文經,也就只是將李育的“不得圣人深意”等一些牙慧重拾取起來而已,但面對今文經師的各種方案,先是有服虔根據《左傳》,將何休提出駁斥的漢事六十條,進行逐一的反駁,在此之后鄭玄又以《發墨守》等對何休進行反駁。從而何休發出哀嘆,表明鄭玄對今文的要義非常的熟練,鄭玄通過綜合了今、古文的長處,來對何休進行反駁,因而何休能夠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也是必然的趨勢。
但是古文經最后取得了論爭的整體勝利,并不是說今文經就會從此消亡,可以說,經過多年來的多次大規模的論證,今文經學所包含的很多內容,在古文經之中都有所融合,但是,古文經所取得的勝利果實,卻與通儒馬融、鄭玄等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簡單來說,這也就象征著古文經學在向今文經學進行第三次靠攏的行為。在整個過程中,可以說鄭玄投入的力量是最多的。年輕時候的鄭玄就已經學貫古今,后來鄭玄更是立足于古文的研究,但同時也兼采今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已經達到編注群經,從而將漢代時期經師嚴守師法以及嚴守家法的界限給顛覆和打破,最終形成了一種兼收并蓄的“鄭學”。因此,嚴格的從某種意義來說,古文經學一直都沒有在論爭的過程中,取得完全性的勝利,因為就《左傳》自身來說,就有非常多的今文經學的因素在內。
七、結語
綜上所述,從學術本身的發展來說,《左傳》之所以取得了后來的發展以及勝利,可以說這一類古文經學的發展都是同《公羊傳》之類的今文經學之間進行斗爭,從而才形成最后的發展?!豆騻鳌分?,主要是以微言大義進行說經,并且《公羊傳》更加注重于師法,在此之后的后人只能對《公羊傳》進行解釋,但不能違背師法而進行變通,從而越來越繁瑣,顯露出弊端。除此之外,在《公羊傳》之中,通過陰陽災異的形式進行說經,其中側重于天人感應,對讖緯非常重視,穿鑿附會的地方可以說很多。但相比較之下,《左傳》則更加注重于事實,通過事實進行解經,雖然也會出現附會讖緯的情況,但從《左傳》的整體來進行分析,較比《公羊傳》等之類的今文經來說,更加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同時也就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如此強的說服力,導致當時的統治者都不得不提出《左傳》學??梢哉f,《左傳》在兩漢從微到顯,不僅在于《左傳》自身所擁有的優點,也因為在不同時期,所特定的政治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洋.《左傳》的東豫章澤地望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0(05):85-88.
〔2〕陳洪.《左傳》與《晏子》關系考論[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0(05):1-5.
〔3〕陳金海.《春秋》隱公七年杜注“非執”辨析[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20(05):74-78,94.
〔4〕蘇浩浩.《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J].漢字漢語研究,2020(03):119-122,128.
〔5〕周曉琴.淺論清末至民國“《左傳》不傳《春秋》說”[J].青年文學家,2020(26):62-63.
〔6〕劉隆有.《左傳》“三杯酒”[J].書屋,2020(0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