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 全媒體記者 伍洲奇
4 月26 日是第20 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當天出爐的2019 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用多組實打實的數據,展示了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營商環境取得的新進展,其中羅列了4 點:投資貿易更加便捷、市場準入更加開放、政務服務更加優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善。
該報告與此前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所顯示的“中國排名從2018年的第46 躍升至第31 位,較上一年提升15位”,都表明了我國營商環境的國際認可度、贊譽度在進一步提升。
“營商環境本質上就是法治環境,中國這些年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背后是對法治建設的堅持不懈。”5 月5 日,北京大安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樹明告訴《法人》記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中國營商環境地位上升,一方面得益于法治水平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體現了國家擴大對外開放成效顯著。
4 月28 日,《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實施,多個地方版營商環境條例也將在近日陸續落地,這些都為中國營商環境注入新活力。

營商環境,是指市場主體在準入、生產經營、退出等過程中涉及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有關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
2001 年,世界銀行提出加快發展各國私營部門新戰略,急需一套衡量和評估各國私營部門發展環境的指標體系,即企業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用于衡量各國小企業運營的客觀環境。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里,各國企業營商環境指標排名,代表著該國企業營商的難易程度。
為更好地實施促進各國私營部門發展戰略,世界銀行成立了Doing Business 小組,負責企業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的創建。經過幾年努力,上述小組將企業營商環境指標由2004年的5 組發展到2005 年的10 組,并正式出版了2004 和2005 兩份年度報告。
2004 年Doing Business 小組重點研究了有關企業生命周期的環境指標;2005 年側重研究了登記物權、稅制環境、對投資者保護等指標;2006 年重點研究知識產權保護、跨國貿易、治安環境等指標。
如今,世界銀行的報告應用量化指數,分析比較190 個經濟體的商業法規和產權保護、營商環境便利度等排名,考察涵蓋了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等10 個方面。
歷年來,中國在《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排名不斷上升,其中《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躍升至第31 位,較上一年提升15 位。
在世界銀行考核的10 項評估指標中,中國有8 項指標排名上升:辦理建筑許可排名提升88 位;保護中小投資者排名提升36 位;跨境貿易排名提升9 位。不過,其中最惹人注目的還是我國司法行政質量改善——中國司法行政質量指標獲得17 分(滿分18 分),是目前為止的全球最高得分。
眾所周知,特斯拉汽車超級工廠是上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之一,總投資金額高達500 億元。
為了加快推進項目落地,上海市相關政府部門簡化了諸多審批事項,不斷刷新上海營商環境服務速度。數據顯示,特斯拉汽車項目從2018 年7 月簽約,到2019 年1 月動工建設,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2019 年8 月,特斯拉汽車超級工廠取得首張綜合驗收合格證。
與此同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電力配套項目首條線路正式送電,項目涉及新建電纜排管16.7 公里、新鋪設220 千伏電纜55 公里。這個項目從正式申請到完成送電僅用時168個工作日,創下了上海同等規模項目的最快接電速度,較同等規模客戶的平均接電用時縮短約50%。
如今,中國制造的特斯拉汽車已經馳騁在國內大街小巷。對此,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贊揚說:“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這樣快速的發展,中國就是未來,未來是非常令人激動的。”可以說,特斯拉汽車項目是中國營商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
作為司法行政質量評價標準的一部分,最高人民法院牽頭的“執行合同”“辦理破產”和配合的“保護中小投資者”3 個指標,全面拉升了中國營商環境“平均分”。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陳茁以案說法,講述了他在辦案過程中的感受——他在辦理一起“武漢城市圈長江經濟帶”商業中心糾紛案件時,發現該起案件涉及眾多業主利益,又牽涉到城市發展重大項目,搞不好就形成案結事難了的局面。
陳茁認為,以最快捷、最和諧的方式調解案件,能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既盤活了企業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對社會穩定做出貢獻。于是他和同事們不辭辛勞,現場進行實地調查,展開多輪調解,最終使糾紛得以妥善處理。
對此,湖北省高院副院長李群星評價:“在立案、保全、審理、執行、司法公開和審限管理等各環節,對涉案企業生產經營可能受到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并作出有效防范和處置,使司法活動對企業生產經營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實現案件處理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是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
同時,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不斷獲得國際社會肯定——4 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世界知識產權日向媒體介紹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有關報告及數據顯示,中國在2019 年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4 位,較2018 年上升3位,穩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2019 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專利申請5.9 萬件,躍居世界第一;通過馬德里體系提交國際商標注冊申請6339 件,位列全球第三。”
另外,《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也顯示,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78.98 分。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中國正在優化營商環境道路上持續發力。
4 月28 日,《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實施,其中增加的“為企業紓困內容”值得關注。條例規定,發生突發事件的,政府應當根據遭受突發事件影響的市場主體損失情況,制定救助、補償、補貼、減免、安置等措施并組織實施。“這意味著北京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政策已上升為法規制度,也代表未來市場準入和退出更容易、稅費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更容易、企業辦事更便捷等。”盤和林告訴記者。
營商環境本質上是法治環境,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好不好,感受最真切、最有話語權的是企業。朱樹明對此認為,高標準優化營商環境必須以“企業需求”為根本導向,企業痛點、難點在哪里,就要勇于在哪里“砍一刀”。尤其是政府部門,要有“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決心和魄力,主動了解企業需求,做好自己該做的。
“尤其是這段時間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企業尚未恢復元氣,企業恢復得快、發展得好,企業家眼含希望而不是眉頭緊鎖,就是在為城市營商環境打廣告、做宣傳,就會有更多企業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招商引資與優化營商環境才會形成良性循環。”朱樹明對《法人》記者表示。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教授則認為,盡管國際排名不斷前移,實際工作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應該看到存在的問題以及持續改善潛力——比如,雖然總體狀況在向好變化,但各個地方發展存在嚴重不平衡;世界銀行報告所選取樣地區是北京和上海,而這兩個城市代表著我國最高管理水平,其評價指標有較大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全國實際情況;一些不直接體現為營商環境卻深刻影響著投資經營活動的因素,還沒有納入觀察視野和工作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