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沛祖

騎樓,臨街而建,宜居宜商。因二層以上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故名騎樓——騎在人行道上的樓房。騎樓鮮有單獨一間的,而是相互聯接,柱子形成一條長長的柱廊。一邊是馬路,一邊是相連的商鋪,則稱騎樓街。
騎樓首層大多作商業店鋪,二樓以上作住宅、貨倉或寫字樓,這可充分利用土地;廣州日曬苦長,炎熱多雨,騎樓既可為路人遮陽擋雨隔熱,又可防止陽光直射店鋪,利于商店敞開門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不管風雨烈日,行人都可逛街。于是,近代以來廣州商業蓬勃發展,騎樓應記一功。
騎樓遍布嶺南各大小城鎮,不過此建筑形式始于廣州城,規模亦以廣州城為最大最壯觀,可稱廣州最富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嶺北罕見騎樓,因而廣州那一眼看不到邊的騎樓街就成了羊城的一大景觀,成了全國獨具風格的建筑文化。
大行其道
廣州騎樓始建于何時,沒有公認。比較常見的說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末時期,廣州城中一德社與圣心大教堂(石室)對出的圣心路兩旁已出現騎樓建筑。然而,這個說法大概是訛傳。
一德社,街巷名,本在城墻之北側。清末時是高大城墻腳下一條并不寬闊的小巷,沿街是一列平房商鋪,店主有可能用木柱支撐,搭建了一排遮陽篷或檐蓋,但沒有空間修筑真正的商業騎樓。直到1920年,這段城墻才被拆去,城基辟建馬路,即一德路,并沿路建騎樓。
至于石室正門前對出的圣心路,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辟建的。20世紀初,圣心堂正門前是民宅,并沒有路,只有東西兩側的兩條窄巷,也建不成騎樓。
封建時代,直到清末民初,廣州民宅基本上是平房,而且街巷甚窄,不可能建成騎樓街。事實上,廣州城大規模興建商業騎樓街,是在拆城墻、開馬路之后。隨著馬路的開建而沿路修建,幾乎可稱如影隨形。所謂騎樓街,實是騎樓馬路。
民國元年(1912),廣東軍政府時期,廣東省警察廳頒布了城建細則,首次提出“騎樓”一詞,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鋪屋,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英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民國七年(1918),廣州設立了市政公所,開始對建筑工程實行管理,制定《建筑騎樓簡章》。隨后大規模拆城筑路,廣州城主干道陸續辟建,同時拓寬商業街。現代城市必然要開辟專供機動車行駛的道路,同時要開辟人行道。騎樓建筑應運而生,逐漸興起。
其時,對多寬的馬路建造多深多高的騎樓,均有規定。1920年,市政公所按照價格高低,將馬路兩旁的騎樓地分為七等,第一等騎樓地位于一德路、太平路、永漢路(今北京路)、惠愛中路(今中山四路)一帶,這一帶是市中心的黃金地段,自然地價最貴。
由于鋼筋混凝土技術已漸普及,于是規定“其柱如用士敏土鐵條結柱”,騎樓可蓋到五層。那時,騎樓的修建還能提高商鋪的身價。馬路兩旁商鋪地塊的業主,修建騎樓、鋪設人行道后,官方就支持他們漲租。于是,業主紛紛修建騎樓,廣州騎樓街開始連片出現。
1921年2月15日,中國第一個市政府——廣州市政廳成立,標志著廣州正式建市。負責市政建設的是工務局,留美博士程天固出任局長,他與同僚們將歐洲的騎樓建筑理念帶進了當時廣州城的建設中。當年,市政廳進一步作出規范,建筑馬路時必須留有空地建筑騎樓。此后,廣州進入騎樓建造的興盛期。
不修騎樓,就沒法開門做生意。騎樓街的建設于是大行其道,風靡全城。至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約十年時間,廣州建成了約40公里長的騎樓街,各式騎樓商鋪達兩萬余間,平均每50個廣州人就有1間商鋪,可見商貿之繁盛。今中山四、五、六路是廣州最早的商貿區,繁盛時期有上百家老字號。許多老字號早年便是從騎樓街崛起,然后名揚全國,以至海外。
中西合璧
廣州的騎樓地圖,就是民國前期廣州城建的集中表現。
廣州騎樓街多為東西向,南北向的較少。這與當時城市空間結構有一定關系。在海珠橋1933年開通以前,廣州城市功能空間主要呈東西向展開。大致而言,西關是商貿區,城區中心(舊越秀區)是行政區,東山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區,這就決定了東西向道路要比南北向道路更為重要,也更繁華。另外,東西向道路使騎樓建筑呈南北朝向,易于采光通風,亦可避開長時間的“西斜熱”(粵語,指夏天下午烈日照射)直曬,宜居宜商。
在嶺南城市的早期騎樓中,廣州騎樓寬闊高挺,結構穩固,裝飾亦較為豐富多彩。一般為上居下鋪,或前鋪后居。有的直接穿過店鋪到后座或上二樓,有的在建筑物旁邊或側邊尾另設上落樓梯。在行人道后有房屋,在端處設小通天,以利通風。利用前后檐的高低差開窗,通風采光。臨街立面,二樓窗臺設商號招牌,左右柱面寫上廣告詞。
廣州騎樓街風格各異,但又成行成市、相連成廊。一般為柱廊、樓體和頂部山花三段式格局。柱廊混雜了中西風格的各種柱式,早期多采用西方古典式拱廊,后逐漸代以簡潔的現代梁柱結構。樓體大致有三種做法:一是騎樓實墻上開窗,窗子上的形狀和裝飾各種各樣,有巴洛克、洛可可的痕跡,也有中國傳統的裝飾圖案;二是騎樓凹空作外廊,更多地采用類似希臘、羅馬的柱式,也有伊斯蘭風格的尖拱券廊等;三是騎樓挑出陽臺,大多為露天,也有與各式柱子結合,形成觀瞻空間。
頂部是主要裝飾部位,重點在山花。山花指在檐部上面的山墻,這是西方古典建筑特有的元素。西式山花從國外傳入廣州,稱“樓額”,塑有店號或年代等。更考究者,利用頂樓天臺前端的女兒墻中央處,建一至兩米的小牌坊,中心砌一實心墻,上塑樓名、商號。形形色色的山花,使騎樓頂部形成多姿多彩的建筑造型。
廣州騎樓建筑形式多樣,其外部構造可見古希臘、古羅馬形式,也可見富有曲線動態的巴洛克式;既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也有中西合璧的折衷主義形式。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與風格體現在廣州的騎樓街上,“中西合璧”名不虛傳,又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
羊城風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太平路南段一帶,連同沿珠江北岸向東西延伸的長堤與西堤,這一商店群區呈丁字形格局,是全市三大中心商業區之一,稱西濠口商業區。酒樓、百貨公司、電影院云集,街頭車水馬龍,相當熱鬧。廣州最典型、最有氣派的騎樓建筑如新亞大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就在此商業區內。此地至今仍保存大量民國時期騎樓建筑。
至于珠江河南,也有南華路、同福路的臨街騎樓,整齊完整,輔以趟櫳門大屋,彰顯出清末民初的商市風貌,別有一番風韻,是廣州現存不多的城市歷史建筑。
越秀老城區內,騎樓街基本上是連續的典型騎樓街,延伸很長一段路,無間斷,形成長長的柱廊,道路兩側基本上沒有栽樹。這些連續騎樓街的立面裝飾精致,反映了廣州歷史上商業繁華、商家奢富的景況。騎樓街的看點,在于連綿不斷的敞廊,建筑高度統一,風格一致。延續而生、富有韻律的騎樓街,形成蜿蜒的天際線。立面外觀虛實對比,空間充滿層次感,亦豐富了沿街景觀。
新亞大酒店、新華酒店和愛群大廈等,可謂騎樓式建筑物中的佼佼者。廣州騎樓不少出自大家之手,風格融會中西:仿希臘柱廊式騎樓,可以新亞大酒店為代表;古羅馬券廊式騎樓,可以新華酒店為代表;哥特式騎樓,可以愛群大廈為代表。
騎樓街歷史上商業繁華,多是業主親自督建的私人物業。建材精美、裝飾考究,為求牢固美觀,往往不惜重金。因而完整性較好,建筑藝術價值較高。如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廈),火焚之后經修復仍然使用至今。曾計劃15天內拆除的六二三路騎樓,由于堅固異常,結果足足用了兩個月時間。
騎樓漸遠
廣州商貿繁華,地少人多。騎樓建筑或是前鋪后居,或是上居下鋪,樓上住人,樓下走道,好不愜意。在炎熱多雨的廣州,騎樓建筑避風雨,防日曬,利于行走購物,同時方便商家打開門面做生意,成行成市。騎樓為買賣雙方提供了方便,正是其永恒的情感主題。
廣州人喜歡戶外活動,如逛街,逛商店,沿街散步乘涼,上街購報、看報,喜歡聽曲看戲,下棋、品茶、交際等等。騎樓滿足了這些多元活動的需要。昔日騎樓有閱報欄、賣報刊的小攤檔,有流動師傅補鑊、鏟刀、磨剪子,有江湖賣藝、盲人賣唱。電影院和戲院的“外門廳”貼滿廣告、影片簡介、劇照,茶居(茶樓)的“外門廳”騎樓柱子上寫著富有文化品位的對聯,架空露出的二層兩邊側墻表面描繪著嶺南民間流傳的故事彩畫,頂面懸掛著嶺南花燈……各種市井氣息匯聚于騎樓空間,這正是騎樓文化的本質。
再者,騎樓街有特色,立面外觀虛實對比強烈,空間層次強,景觀有魅力。還能嚴格區分人行與車行交通線,提高安全性,減少交通事故。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騎樓深受喜愛。這種情結經久不斷,至今仍是廣州人的共同記憶。
可是,騎樓的種種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常年居住其中并非享受。實質上,騎樓就是聯成長列的竹筒屋。共用側墻,山墻無窗,僅靠前后窗采光通風,造成騎樓后部居所陰暗潮濕。室內多數面積被搭建閣樓,用作床鋪,起居空間狹小。室內行走主要靠半米多點的巷道、梯間來解決,相當擠迫。騎樓臨馬路,受噪音干擾,繁華路段尤甚。將一長列支撐樓房的柱子立在馬路邊,植樹綠化就無從談起了。
更嚴重的問題是祝融光顧。上世紀20年代,廣州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近兩百起火災,焚毀的房屋少則數百間,多則上千間。火神最愛光顧的就是店鋪。騎樓街鱗次櫛比,商鋪成行成市,賣煤油鞭炮的,賣木器竹器的,扎堆在一處。樓下做買賣,樓上住人兼做倉庫,一不小心蹦出一點火星沾到貨物上,就有可能引發一場大火。一家起火,左鄰右舍全跟著遭殃。
20世紀20年代后期,受到西方近代城市“花園住宅區”和“田園城市”的觀念影響,廣州政府逐漸意識到綠化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性。30年代初期,政府開始推行栽種行道樹,繼而具體規定一些路段不得再建騎樓。廣州的騎樓建設自此漸趨緩慢以至基本停建。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修建地鐵、內環路,舊城再開發等工程輪番開展,騎樓街更是加速遠去了。中山三路、四路原來是典型的騎樓商業街。20世紀90年代前期,地鐵修建至此,從地下穿行而過,并拓寬道路。于是,沿街的成片騎樓消失了。騎樓下的眾多老字號,老廣州們如數家珍的一樂也理發店、艷芳照相館、華北飯店、致美齋、東江飯店、大學鞋店等著名商店食肆,亦先后撤離。
舊街新貌
如今的廣州城內,現存比較完整的騎樓街有:上下九路、第十甫路、越華路、文明路、一德路、海珠南路、大新路、萬福路、恩寧路、龍津路、南華西路等。
上下九—第十甫路、北京路騎樓街,作為著名傳統商業街,至今仍然聞名海內外。除了少數商貿旺地,當下廣州騎樓街的一大特點是與批發市場共存。騎樓這種建筑形式,最為適合批發市場,既能對外展示琳瑯商品,又能倉儲貨物。得此便利,廣州老城區的批發市場聞名全國。大新路成為鞋類專業街。一德路容納了大大小小數十個批發市場,萬余商戶。而在六二三路清平路藥材市場帶動下,周邊的騎樓街發展起玉器、紐扣輔料等批發市場。市面興旺,晝夜不息。
傳統的騎樓馬路,顯然已不合時宜。而騎樓這種土生風物,畢竟適宜于廣州的水土——敞廊式騎樓,最宜于遮陽光避風雨。于是,在保存舊騎樓的同時,新一代的騎樓也應運而生,使廣州騎樓文化得以延續。
新形式的騎樓,往往是高層建筑,首層架空。騎樓通道仍是提供公共空間,發揮傳統騎樓的功能——供人遮陽避雨。但是通道旁已不再是連排的敞開門面的小商鋪,而是當代大商場。這種形式可見于長堤及中山四路等處的新建騎樓。有些新高層住宅小區,也采用架空首層的做法,這可以看作是對愛群酒店“柱列騎樓”的繼承和發展。
還有些新騎樓建筑形式。一種如“江灣新城”,它位于珠江江岸,架空首層以免遮擋市民觀賞珠江的野視;另一種是室內大空間的“騎樓”,如荔灣廣場、天河城等,環繞中庭建多層騎樓。這兩種新形式跟傳統騎樓已相距頗遠。盡管如此,騎樓為行人遮風避雨的溫情暖意,就這樣傳遞到了下一代廣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