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冰青
打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控煙辦的網站,右上角有一個顯眼的計數顯示:“自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2006年1月9日在中國生效起,中國死于煙害的人數:XXXXXXXX。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8位數。而在這一龐大數字的背后,是更加龐大的“煙民”基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中國15歲及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6.6%,其中男性為50.5%,女性為2.1%。近年來,還出現了青少年和婦女吸煙率上升的現象,2018年15~24歲人群吸煙率已經從2003年的8.3%上升到了18.6%,其中男性青少年吸煙率更是達到了34%。
吸煙作為一種慢性成癮性疾病,正在危害著國民當下和未來的健康,控煙勢在必行。今年5月31日是第33個“世界無煙日”。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到2030年我國人群吸煙率要降低到20%。實現這一目標除了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宣傳教育的落實,全面普及的醫療衛生支持也必不可少。作為幫助戒煙的專業門診,戒煙門診近年來在數量上有了大幅的增長,這個專門為煙民服務的門診,期待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造訪。
停止吸煙的第一步是充分認識吸煙的危害。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煙草的危害不斷被證實。“吸煙有害健康”作為宣傳標語深入人心,但這種危害具體到影響到哪些器官、系統、程度如何,許多人并不清楚,同時,因為吸煙對身體的傷害并非當時立即顯現,在尼古丁成癮的挾持下,許多“煙民”即使有戒煙意向,也仍然將“戒煙”視為一道左右搖擺的選擇題。
煙草的煙霧中含有數百種有害物質,幾乎對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會造成損害。全世界前8位死因中,有6種與吸煙有關。不僅是肺癌,現在有充分的科學依據證明吸煙可能導致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腎臟、膀胱癌等等多種惡性腫瘤,且吸煙量越大、吸煙年限越長,這些癌癥的發病風險越高。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對超過50萬名中國人群開展隨訪,結果發現,男性吸煙者患癌癥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51倍,女性吸煙者患癌癥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28倍。我國每年有100多萬人死于吸煙和二手煙暴露導致的相關疾病。在2019年11月21日中國醫學健康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王辰院士表示,相較已經開展過大規模控煙、肺癌增長得到控制的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我國的肺癌發生率還處在快速上升階段,吸煙問題的嚴峻和民眾態度的麻木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主要的慢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疾病,像慢阻肺、哮喘,還有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等,無一例外的都和吸煙有很大關系……心腦血管疾病、腦卒中是導致中國死亡最多的原因,跟吸煙有密切關系;吸煙以后糖尿病發生率高,發生合并癥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吸煙和肺癌有關的知曉率較高,而談到(吸煙和)心臟病、腦卒中、陽痿(的關系),知道的人很少。”
吸煙的危害是全面而深遠的,而只要開始戒煙就會給健康帶來積極的影響,這是醫學界的共識。慢性疾病和腫瘤的致病因素有很多,吸煙是其中重要且能在后天改變的因素之一,早一天戒煙就是早一天健康。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風趣而無奈說:“戒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我已經試過上千次了。”認識到“為什么”后,更困難的是“怎么做”,戒煙很難,這是公認的。據統計,靠自己干戒的成功率一般只有3% ~5%,大多數干戒的戒煙者都有多次復吸的經歷。
吸煙成癮又稱煙草依賴,主要是因為煙草中的具有成癮性的尼古丁。煙草依賴表現為軀體依賴和心理依賴兩個方面。軀體依賴是指在停止吸煙或減少吸煙量后,吸煙者會出現一系列戒斷癥狀,包括對吸煙的渴求、焦慮、抑郁、不安、唾液腺分泌增加、注意力難以集中、睡眠障礙等,有部分戒煙者還會出現體重增加。精神依賴又稱心理依賴,俗稱“心癮”,表現為主觀上強烈渴求吸煙。干戒容易失敗,正是因為吸煙成癮并不是一種行為習慣,而是一種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了的慢性疾病,在1998年就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明明知道吸煙不好,但是控制不了對吸煙的渴望,一旦有了這種表現就很可能是患了煙草依賴,這是一種需要治療的慢性疾病。

在今天,許多人仍然將戰勝煙癮視為意志力和煙癮的對抗,而現實情況是,面對強大的煙癮,不少煙民嘗試了各種戒煙手段,尤其是吸煙多年的老煙民,大多數的對抗都以意志的屈服告終。
像其他疾病一樣,其實吸煙成癮也可在醫院治療,“戒煙門診”就是專門提供戒煙服務的。許多人有疑問:戒煙門診可以做什么?去看門診真的比自己干戒更有效嗎?簡單來說,戒煙門診能為治療吸煙提供包括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和藥物干預在內的綜合治療,通過規范的治療顯著提高戒煙成功率。
●戒煙門診能提高戒煙成功率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張先生是一位有20年煙齡的老煙民,常年忍受慢性咽炎和感冒的困擾。34歲這一年,他遇見了自己的愛人,為了不讓愛人反感,他決定戒煙,試遍了戒煙糖、戒煙貼……一次次的努力結果卻是一次次的失敗,最終,即將為人父的張先生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走進了戒煙門診。在了解了張先生的吸煙史、日均吸煙量后,醫生給他做了尼古丁成癮程度的量表,進行了呼出CO(一氧化碳)測定,和他深入地聊了多年來吸煙的感受和戒煙動機,最終為他制訂了專屬的治療方案,開了戒煙藥物。開始規律服藥一星期,張先生并沒有什么感覺,甚至有些懷疑自己是不是又上當了,醫生耐心解釋,每個人的藥效起效時間不同。到了第8天,張先生驚喜地發現自己只抽了3支煙,起效了!興奮的他感覺看到了希望,一面趕緊和醫生反饋,一面繼續堅持規律作息和運動,按時服藥,并主動拒絕應酬中的勸煙。20天過去了,張先生發現自己多年的咳嗽停了,也一直都沒再得感冒,身體一天天恢復了健康,這讓感到他無比喜悅,家人也都為他高興。
相信嘗試過干戒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和戒斷反應對抗,自己的意志力就像一根長期繃緊的皮筋,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種刺激就很有可能斷裂,戒煙也會宣告失敗。而目前在我國臨床戒煙指南中,包括心理干預、行為療法、戒煙藥物在內的綜合療法是最好的戒煙治療手段。在戒煙門診,醫生有充分的時間去介紹煙草的成癮機制,分析患者過去戒煙失敗的原因。針對戒煙過程中的動機動搖、戒斷反應等不同的階段,醫生也會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法。2015年一項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上針對北京戒煙門診和吸煙者的調查顯示,戒煙門診病例的一個月戒煙成功率在50%以上。
●省內戒煙門診:就診人數上升,但仍屬“小眾”
目前,浙江省共設戒煙門診的醫院99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簡稱“浙大一院”)就有專業的戒煙門診,據呼吸內科副主任、浙江省醫學會呼吸病分會煙草病學組組長王雪芬主任醫師透露:戒煙門診的就診人數近年來有所上升,但2019年全年就診量仍然不足100人次。“會找到戒煙門診的,都是因為自己實在戒不了煙,沒辦法了所以選擇向醫生尋求幫助,但這部分人還是極少數。”


事實上,從1996年中國第一家戒煙門診在北京朝陽醫院開診以來,二十多年間全國陸續開設的戒煙門診不在少數,但根據媒體報道來看,戒煙門診仍然是個“小眾”的選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簡稱“邵逸夫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勇介紹,目前該院戒煙門診接診量也不大,每周大約有三四人上門,絕大部分是男性,年齡以四五十歲的居多。“人到中年,吸煙的危害逐漸開始顯現了,還有許多吸煙者是因為身邊的朋友身體陸續出了毛病,切實感覺到了吸煙的危害所以來求診。每個人知道吸煙有害,但認識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模糊。”醫生會根據每位吸煙者的健康狀況,具體分析繼續吸煙給他們帶來的疾病風險,常見的包括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比起克服戒斷反應,更重要的其實是實現認知和行動上的改變,我們在門診中也會通過成癮程度、戒煙等狀況,進行個體化治療。”有專業醫生指導,戒煙藥物的合理使用和定期隨訪,戒煙門診是一種更科學、更人性化因此也更有效的戒煙方法。
大醫院的戒煙門診知之者甚少,那么在基層縣市,戒煙門診又扮演著什么角色呢?
據溫嶺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長李紅介紹,近年來為降低吸煙率,溫嶺市從政府政策、健康教育、活動倡導到戒煙門診,全方位的行動效果顯著,全市范圍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戒煙氛圍,吸煙率逐年下降。溫嶺市疾控中心自2015年起在全市中小學生積極開展禁煙控煙繪畫、征文、文藝演出等活動,從源頭上減少新的吸煙人數。2019年5月30日,溫嶺市人民政府印發《溫嶺市公共場所控煙吸煙管理辦法》,全市設置公開統一的舉報電話。目前溫嶺市共有4家戒煙門診,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臺州腫瘤醫院城北分院,設有戒煙門診、戒煙心理門診,在城北街道所有村居衛生室開展簡短戒煙干預配合。臺州市腫瘤醫院戒煙門診是省級規范化戒煙門診。為了擴大戒煙門診的影響力,也為了幫助更多戒煙者和腫瘤患者,2019年,臺州市腫瘤醫院舉辦免費戒煙營挑戰賽,吸引廣大煙民主動參。220位報名者中,有5位成功戒煙,5位繼續參加2020年4月16日啟動的第二批戒煙營。
今年42歲的王先生在溫嶺市一家衛生院工作,擁有專業醫學知識,他明白吸煙的危害,卻一直無法成功戒煙。得知免費戒煙營的活動后,王先生也報了名,卻遲遲沒有就診。后來發生的兩件事真正觸動了他,一是煙齡更長的父親成功戒了煙,二是岳母的肺部健康狀況不理想,無法再承受二手煙的危害。2019年9月,他終于走進了戒煙門診的大門。接受了醫生的指導,服用戒煙藥物后的當天下午,王先生就明顯察覺到了變化。“原來一天可能有十多次想抽煙的沖動,但是下午感覺到了藥效后,大概只想了兩三次,自己努力克制了之后,也就過去了。”這給了他很大的鼓勵。他還按照醫生提供的建議給自己貼了戒煙的標語、和同事約定不吸煙、每天打卡等等,后來的戒煙過程中,他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戒斷反應,精神不振、打哈欠等等,但藥物的幫助使得他少花了很多“抵抗”的力氣,也幫助他不斷樹立戒煙的信心。直到現在,已經成功戒煙好幾個月的王先生表示:夜里不會咳嗽了,也不會常常咳痰,很有成就感,家人也為他高興,他表示這是自己戒煙成功最久的一次,要繼續努力保持下去。


醫務人員作為掌握醫學知識最多的人群,率先戒煙,能起到重要的人群示范和社會影響作用。臺州市腫瘤醫院院長朱利明也曾是一名吸煙者,但經過認真的思考,出于對自身健康的考慮,也出于一位醫務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他決定戒煙。“我做過一些調查,不少吸煙者覺得吸煙只是個人的行為,與別人無關。事實上,吸煙者不僅對自己有責任,也要考慮是否能負擔起(吸煙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影響。”“想抽煙有一千個理由,不想抽煙也有一千個理由,關鍵是要看你把哪個理由放在第一位……作為醫務工作者,勸別人講戒煙自己卻繼續吸煙,這種行為的背離會讓別人沒法相信你。”如今,成功戒煙的他也帶動了醫院的戒煙風氣。今年的戒煙營活動新增了12位新報名者,均是該院的醫務人員及家屬。
吸煙給人體帶來的漸進、全面的傷害,使得吸煙者在突發呼吸道傳染病面前更加脆弱。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吸煙者們承受著更高的患病風險。
“新冠疫情初期有謠言,說是吸煙能幫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類似的說法當年非典疫情期間也有過,這顯然是無稽之談。”浙大一院呼吸內科副主任王雪芬主任醫師表示,煙草成癮者本身很大一部分就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比如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因此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時更容易患病和轉為重癥。2020年2月,鐘南山院士團隊的科研論文《2019年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中,對1099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表明:吸煙者的重癥比例更高。而英美等國的研究也表明,吸煙會破壞肺部健康,使人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后更容易發展成重癥,死亡率更高。對此,世界衛生組織發出呼吁:面對COVID- 19,停止吸煙,停止讓身邊的人吸二手煙,一場以戒煙為主題的肺和健康的保衛戰必須馬上打響。
后記:戒煙難嗎?相信對每一位吸煙成癮者來說,答案都是肯定的。戒煙難,除了要戰勝戒斷反應,更難的是實現認知轉變,從日復一日的麻木中覺醒。戒煙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外在影響等多方面因素,去戒煙門診尋求幫助,是一個更有效率的明智選擇。希望有更多的吸煙者,走進戒煙門診,超越自我,收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