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一直是合同法上的爭議問題。文章先對無權處分合同有效性進行法理分析,通過分析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研究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無權處分合同;有效性;物權行為;債權行為;司法實踐
一、無權處分合同有效性的法理分析
無權處分合同體現了一定程度上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契合,也體現了物權的區分原則。相關法律主要涉及1999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51條①和2007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06條②。
(一)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的應然性
私法自治的要義在于行為人意志自由的處分自己的權利并為自己設定義務。我國法律中規定的因越界處理他人事物而導致效力問題的合同包括無權代理合同和無權處分合同。無權代理合同學界普遍認為是典型的效力待定合同,原因為基于合同平等自愿原則,同時賦予真正權利人追認權、相對人催告權、和善意相對人撤銷權,其直接指向合同產生的債權行為。對于無權處分合同,僅賦予了真正權利人追認的權利,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不符合立法者的一貫作風。
此外,在相對人為善意時,有雙方權利不對等的嫌疑,使相對人陷于極其被動的地位,雖為合同主體,但其意思表示卻不能對合同效力產生約束,合同主體地位無從體現,權利人與合同相對人的風險與利益分配亦顯失公平。
保護物權的安全,即“靜的安全”,理所當然地成為民事法律一直追求的核心價值。不過,現代市場經濟的立法強調社會本位,保護交易安全即“動的安全”。因此,在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上,應當兼顧“物權的安全”和“交易的安全”。
(二)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的實然性
無處處分合同主要存在于買賣合同中。在買賣合同中,一種情況是“一物數賣”,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當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多次買賣時,對于不能取得物權的買受人承擔相應責任。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僅能出賣一次,對于其他買賣合同均為無權處分合同,這些合同非效力待定合同,否則相對人就無權追究出賣人的責任,要求其賠償相應損失。
另一種情況為未來物的買賣。如在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雙方買賣的標的物在種類上屬于未來物。在雙方簽訂合同時,該標的物尚未存在,出賣人系無權處分人。如期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為獲得最大利益,減少庫存壓力,往往在沒取得貨物所有權前,就已確定了買家并訂立了合同。雙方訂立合同時并不關心此時賣家是否實際取得貨物所有權,只關心交易能否順利進行下去。如果認定這類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不僅會導致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長時間處于不明狀態;而且,如果權利人不追認,該合同最終無效,那么買受人請求出賣人積極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利主張便失去了法律依據,明顯不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市場經濟信用的維護。
(三)區分原則視角下的無權處分
所謂區分原則,指在依據法律行為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③,即區分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
在經濟活動中,不論是商事主體還是民事主體,都經常會進行目的為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和消滅的行為。進行這些行為時,當事人之間會首先訂立一個債權意義的合同,然后通過合同的履行來達到物權的取得或消滅的目的。無權處分合同即上文所述的債權意義的合同,合同雙方應依據約定享有相應的權利履行相應的義務。當真正權利人對于無權處分行為予以追認,無權處分轉換為有權處分,物權變動的目的得以實現。當真正權利人對于無權處分行為不予追認,此時處分行為不發生效力,無權處分人基于負擔行為即債權合同承擔違約責任。
二、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現狀
文章以“無權處分合同效力”、“民事”、“判決書”為關鍵詞在法信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共查到有效判決書259份,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書2份,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書16份,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書167份,基層人民法院判決書68份。通過分析可發現,以最高院2012年買賣合同司法解釋解釋出臺為分界點,司法實踐中對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認定呈現截然不同的觀點。
在中國石化銷售三川公司與程度天華技工貿易發展有限公司、成都心族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心族同聚石化有限公司企業出售合同糾紛一案中,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2010)川民終字第14號民事判決認為“天華公司在未取得心族加油站項目所有權前提下,以自己的名義將心族實業公司的財產進行處分的行為應屬無權處分行為、三川公司與天華公司簽訂的《轉讓加油站協議》應屬無效。”該份判決生效后,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抗訴后,最高人民法院再審此案,并最終維持了四川省高院的判決,即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系效力待定合同。基于再審案件的審理應當以原審案件審理時已發生的事實和存在的法律法規為依據,雖然最高院的判決發生在2014年,其并未引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規定。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出臺前,司法實踐中的主流觀點還是認為無權處分合同系效力待定合同。
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出臺后,無權處分合同有效性被正名。2014年最高院另一份判決中,對于龍門縣茶排鉛鋅礦有限公司與廣州君富投資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糾紛一案,認為對于未經股東同意的股權轉讓合同應屬無權處分合同,因未得到權利人追認的,屬于履行不能的合同,而非無效合同。其余的判決也均肯定了無權處分合同的有效性。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無權處分合同并非有效合同基礎上的效力待定
司法實踐中,有種觀點認為無權處分合同有效,但因為權利人處于未作出是否追認的意思表示,所以該合同效力待定。
這種觀點看似結合了法律和司法解釋,但實際是對于法律行為效力的理解不夠準確。根據朱慶育的觀點,法律行為構成要件包括積極要件和消極要件,積極要件即法律行為有效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且符合法定和意定的生效要件,消極要件即不存在有效障礙事由。法定生效要件屬于許可規范,關注的是“違反”的后果;意定生效要件是私法自治的正面體現,即當事人有權自由設定法律行為生效的時間和條件;有效障礙事由包括判斷能力型(判斷能力暫缺、行為能力瑕疵)、意思保留型(通謀虛偽表示、單獨虛偽表示)、單方錯誤型、表意自由型(惡意欺詐、非法脅迫、乘人之危)、事務處置型(無權代理)④、強制秩序型(法律禁令、公序良俗、形式強制)。對于僅有積極要件的法律行為即為有效,對于存在消極要件的法律行為,根據消極要件的影響程度分為絕對無效、效力待定和可撤銷⑤。由此可見,有效合同當然有效,不會轉換成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系存在消極要件的合同,其屬于廣義的無效合同,在得到權利人追認后因條件成就轉換為有效合同。若認為無權處分合同是有效合同,但因暫時未得到權利人的追認而系效力待定,若權利人拒絕追認而無效,即認可有效合同可轉換為無效合同,存在邏輯矛盾。
(二)無權處分合同不當然有效
認定無權處分合同有效,還需符合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合同法定生效要件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規定。主要涉及違反金融安全、市場秩序、國家宏觀政策等公序良俗;交易標的禁止買賣,如人體器官、毒品、槍支等;違反特許經營規定,如場外配資合同;交易方式嚴重違法;交易場所違法等。
(三)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
無權處分合同有效,但權利人追認并非物權發生轉移的唯一條件。當無權處分情形符合善意取得時,相對人當然取得標的物物權。傳統觀點認為,善意即主觀上的善意,以相對人的主觀心態來確定的善意。但從《物權法》第106條第二款對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的規定來看,立法開始側重于客觀上的善意。用合理對價和所有權的轉移作為評判標準,更好地發揮了物權公示原則的作用,也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的效率和穩定性。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般的交易都能夠做到后面的兩個條件。當相對人“善意取得”時,無權處分合同同時發生債權效力和物權效力,也體現了立法對第三人權利保護的重視。
四、結語
目前司法實踐中普遍承認了物權處分合同的有效性,但合同法作為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上位法,其對于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態度曖昧,仍會引起一定的爭議。在編纂《民法典》時,可依據物權的區分原則明確無權處分合同的有效性。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2.《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3.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297頁.
4.朱慶育教授觀點認為事物處置型的有效障礙包括無權代理和無權處分兩種類型,筆者并不贊同。《合同法》第51條在處理債權合同的效力與物權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有邏輯不清之嫌疑。將無權處分作為法律行為生效的有效障礙,即承認無權處分合同屬于效力待定,相對人不追認的情況下,該合同無效。債權與物權不加區分,在司法實踐中將造成“立法的司法不能”的情形。如孫憲忠《從幾個典型案例看民法基本理論的更新》一文中提到的在2002年中央電視財經欄目報道武漢“一房多賣”案件,開發商僅開發139套商品房,卻對外簽訂了175套商品房買賣合同。未拿到房子的買受人起訴到法院后,法院判決買賣合同無效。開發商不受合同約束,買受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保護,變相保護了任意撕毀合同一方的不當利益,是對公平交易規則的踐踏。因此在此后出臺的買賣合同司法解釋中將此問題作出處理,對于無權處分合同的有效性加以確認。
5.朱慶育.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21-122頁.
參考文獻
[1] [美]格林頓.比較法律傳統[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2] 陳然.由產權說起——從一個概念看中國民法中的法律移植[EB/OL].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2822,2013.
[3] 崔建遠.民法制度移植的背景因素和內在和諧問題[J].法學家,2003,(4).
[4] 韓世遠.違約損害賠償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 朱建農.無權處分與買賣他人之物的效力的探討[J].政治與法律,1996,(6).
[6] 潘華仿.英美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7]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8]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M].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法條司,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9] 歐盟.歐洲合同法原則[M].韓世遠,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房地產案件法律適用關鍵詞與典型案例指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黃尤加(1989- ),女,河南南陽人,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