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實 雷開成 希利補發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西雙版納由于其特殊的地緣環境,貧困地區村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是扶志和扶智工作開展的重點地區。當前是脫貧攻堅戰役的決勝階段,為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本文擬從西雙版納州內貧困地區在扶志、扶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和意義等方面探索出文化扶貧的內容及可持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模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力所能及的貢獻青春力量。
關鍵詞:脫貧攻堅;大學生;社會實踐
西雙版納州地處西南邊陲,邊境少數民族與境外居民屬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基礎設施薄弱,社會發育程度低,扶貧任務十分艱巨。西雙版納州政府推動《西雙版納州“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16~2020年)》的有效實施,自2015年以來,全州減貧人數達62108人,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10.7%降至0.54%。截止2019年5月西雙版納州已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雖然西雙版納州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貧困群眾所處地區產業發展落后、扶貧工作有效性、持續性不夠,貧困群眾自身脫貧意識不強且文化程度落后等問題,為當前扶貧工作的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防止脫貧戶返貧和非貧困戶致貧,鞏固現階段脫貧成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扶貧先扶志才是脫貧攻堅任務中的首要環節。
一、西雙版納州貧困地區在扶志、扶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前期調研和研究,西雙版納州貧困地區人口的致貧因素主要有:資金不足致貧、因缺技術致貧、因缺土地致貧、自身發展動力不足致貧及因病、因災致貧等。造成以上致貧因素的根本問題在于貧困人員文化程度低,在基層貧困地區開展扶志和扶智工作已刻不容緩。經分析,西雙版納貧困地區在扶志、扶智的工作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貧困人員思想認識落后,脫貧動力不足
西雙版納貧困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據調查,受教育年限平均為7.3年,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較高。過低的文化水平導致貧困人員小農意識過強,不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不理解脫貧工作的意義,并且對自身家庭生存的發展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脫貧動力嚴重不足。根據前期社會實踐活動情況了解到,村民對于黨的思想,國家的政策和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均不了解甚至漠不關心,但對于政府及扶貧責任人提供的具體幫助非常關心,他們關注眼前利益、渴望他人幫助卻又不從自身提升生存能力,是當前扶貧工作的一大難題。
(二)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差,扶志和扶智工作較難開展
(1)學校因素。經過前期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貧困地區中心小學等地考察了解到,由于基層產業發展落后,地方財政經濟不足,對于教育事業的投入較少,地方財政投入的教育經費只能保證教師工資發放。直接導致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差,教學、生活設施投入不足,本該普及的先進教學設備及教學資源投入遠遠不夠,不僅現代化、信息化的基礎教育推進困難,就連基本的學校教育也難以保證質量。
(2)教師因素。社會實踐團還了解到西雙版納州鄉村教師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教師均為中師和高中畢業且年齡偏大,本科及研究生學歷嚴重不足。并且,跨專業教學情況突出,一名任課教師要同時承擔幾門課程,這不僅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并阻礙了教師教研活動的開展和專業素養的鍛煉。另外,還存在鄉村教師留不住的現象。由于基層貧困地區的現實條件和教師待遇與城鎮相比有很大差距,很多地區教師的收入不如一般農民。在工作能力的鍛煉和職業生涯的規劃上與城鎮相比也存在差異,外出培訓及進行教研活動提升自身能力的機會少,并且還要額外完成“控輟保學”任務。很多學校在培養出合格教師后,大部分選擇跳槽去條件更好的學校,導致基層貧困地區教師“留不住”。
(3)家庭因素。社會實踐團開展活動期間接觸中心小學學生發現,由于西雙版納州特殊的地緣關系,州內各地區在中小學區域布局進行了合理的劃分,貧困地區自然村內的學生均到縣或鎮上的中心小學住校求學,只有周末才能返回家中,學生大部分時間不在家庭,造成家庭監管力度不夠。另外,由于學生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對教育的認識落后。許多父母認為家庭只需要提供孩子吃穿即可,是否受教育在家庭中可有可無,部分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后就輟學在家,沒有專業技術維持生計,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致貧因素。還有家長認為打工和種地賺錢比學生受教育更重要,甚至有些家長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鼓勵子女早結婚。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學生是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無法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現代文化知識,也不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甚至對其錯誤的行為也不會加以糾正。
(4)網絡因素。當前五花八門的網絡文化對于學生尚未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社會實踐團與學生交流活動過程中,甚至出現學生表演“撒錢”的現象。這是由于自身家庭條件不足,導致他們在網絡中對與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社會現象和價值體系盲目聽信、模仿,導致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不重視甚至漠視。在多元網絡文化中,引導學生正確的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三)貧困人員對脫貧的途徑感到茫然,專業技術欠缺
通過社會實踐團走訪貧困戶了解到貧困家庭基本都有自己的土地,多種植橡膠、玉米、水稻等農產品,在作物產量上要求不高。部分家庭有養殖豬、羊、雞等家畜和家禽,但養殖用途基本用于自家食用。貧困家庭的收入一部分來源于政府提供的保障,另一部分來源于打工等途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貧困人員對于需要哪些生產技術感到茫然,這說明貧困人員目前對于自身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的認識十分有限,沒有明確家庭的經濟發展目標,不知道自身脫貧的所需哪些專業技術。
(四)貧困地區醫療條件落后,貧困人員醫療意識差,因病致貧現象普遍
(1)醫療水平有限。西雙版納州內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較弱。醫療器材、設備、場所等資源不足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不足,且服務能力和素質不高。據前期社會實踐團的調研,西雙版納村鎮衛生院的醫療條件不高,缺少一線醫生,作為西雙版納特色的傣醫學科并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科室,往往與中醫合并構成中傣醫科,且科室內的傣醫大部分為職專文憑且無執業資格,整體醫療水平偏低。醫療機構不能及時準確的提供有效的醫療信息導致病情延誤。
(2)貧困人員的醫療意識不強。部分貧困人員由于嗜酒、喝不干凈的生水及不愛護個人衛生等不良生活習慣而致病。并且貧困人員對于一些傳染病的認識不到位,不注意疾病的防控。另外,“治病就要花錢”的思想嚴重,患病后又不愿意前往醫院看病,以自行用藥緩解病情為主,不注重對癥下藥和安全用藥,在一定程度上耽誤病情的救治,成為因病致貧的關鍵因素。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貧困村寨教育中的作用及模式探索
新時代的大學生群體是掌握著先進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們有理想,有激情,體力充沛,有足夠的業余時間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鍛煉大學生溝通協調,服務他人能力的載體,并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達到服務社會,帶動地方經濟的目的。如何在扶貧工作中開展長期有效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目前高校實現實踐育人的重要課題。現結合西雙版納州實際,根據貧困村寨的致貧因素等方面,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模式開展大學生精準扶貧、文化扶貧工作。
(一)宣傳先進思想,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1)開展黨的思想宣傳。宣傳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當前基層貧困地區更需要有效開展宣傳工作。貧困地區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黨的思想的認識與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大學生是接受黨的先進思想的重要人員,并且應不斷的創新大學生對黨的思想的學習形式,在大學生深入基層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加入黨的思想的宣傳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結合當地實際,以“3月學雷鋒”“十月敬老月”“大學生三下鄉”等活動為依托,讓學生以村民聽的懂的方式,將貼近村民生活的、能夠有效解決村民關心問題的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有效的入戶宣傳;二是以各類宣傳活動為載體,通過組織學生采取為老鄉放映電影和進行文藝表演等形式把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惠民利民的政策等生動的融入進去,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黨的思想深入人心,讓貧困村民聽黨話、跟黨走,樹立信心,實現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提高村民素質。
(2)開展法制宣傳。當前貧困地區人民法律意識淡薄,對國家法治政策掌握不透徹。根據“七五”普法、憲法宣傳周、“禁毒防艾”等法制宣傳活動要求,大學生是學習法律知識,宣傳法制思想的重要載體。可以以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各類法制宣傳周等活動為依托,讓學生在貧困地區通過入戶宣傳,發放宣傳單、宣傳冊、印有法律知識的生活用品等手段,加強對村民進行法制宣傳。學生們講解的內容從最根本的憲法到勞動保護法等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入手,使村民知法、懂法、不犯法,并且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拿起有效的法律武器捍衛自身利益。
通過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向貧困人員宣傳先進思想的工作,爭取讓貧困人員在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制意識方面的素質得到提升,使村民充分認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這對于原本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對于教育不重視的家庭環境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對于下一代的教育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一對一輔導,彌補教育資源不足
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往往都是通過假期“三下鄉”等活動,定時開展,但可持續性不強,一旦離開當地就基本斷絕了聯系。針對這一現象,可以以新媒體為載體,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網絡、軟件等,使“三下鄉”大學生與小學生一對一結對。一是彌補家庭教育缺失,解決課后學生監管問題:大學生可以通過微信、QQ等聊天軟件,在學生課余時間與學生視頻連線,及時幫助學生解決課后難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大學生還可以作為學生和學生家長之間的潤滑劑,將學生學習情況反映給學生家長,并將學生家長對于學生的期望轉達給學生,減少學生與父母之間溝通不暢而產生的矛盾,積極引導學生健康發展。二是充分利用線上學習資源,彌補師資匱乏:當前基層學校中教師教學任務重,同時還要負責監督和管理學生,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作業幫、慕課等優秀線上資源,協助教師對學生的課余作業進行輔導,并通過積極的引導對學生的課外知識進行拓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找到更多元的成長目標,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彌補教學資源和師資匱乏對貧困地區學生的不良影響。
(三)提供生產技術,增強村民創新創業能力
文章從前期扶貧工作中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貧困村民是由于缺少生產技術而致貧。根據這一情況,可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針對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生自身專業來制定具體的方案,并讓學生在貧困人員中推廣先進技術。一是讓種植或養殖類專業的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并爭取導師的科研項目,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考察,合理分析當地土地情況和地理環境,利用學生所學的現有知識并在教師的嚴格把關下,篩選出合適的、高產的、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和畜牧進行種植和養殖,甚至可以鼓勵學生以創新團隊的形式與相關企業合作,幫助貧困人員進行訂單式生產,既滿足產業需要又可解決村民收入問題。二是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新形式的經營模式探索,將現有產物再加工,拓寬農產品出口途徑,為農產品輸出提供新思路。三是利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普及現代化知識,例如:電子計算機技術、現代農產品加工工具使用方法、互聯網平臺銷售等。充分利用大學生現代化、多元化的文化知識,教會貧困地區村民實用技術,授之以漁,從村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出發,為村民的自身發展拓寬視野,提供思路。
(四)定點服務,提供醫療救助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醫療救助類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專業技術水平,還能為基層貧困地區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在進行大學生社會實踐時,可與鄉村衛生院聯系,定期定點開展醫療救助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提高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豐富專業知識,同時加強基層一線醫生與高校交流,為提高基層醫生理論知識水平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免費的醫療救助志愿服務能夠吸引貧困村民前來治療,在不斷進行的活動中,增強村民對癥下藥,安全用藥,早發現早治療以及愛護個人衛生防治傳染病等醫療意識,避免耽誤病情。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后備力量,應更早、更廣泛、更有效的投入到一線戰斗。以黨旗所指作為目標,將自身作為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載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自身特點,樹立遠大目標,把黨的思想、文化知識和技術帶入基層。當前處于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為鞏固當前成果,避免脫貧人員返貧和非貧困人員致貧,作為大學生更應該發揮自身工作熱情和創造能力,以思想宣傳、課后輔導、提供專業技術和進行醫療救助等精準的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有針對性的、有效的、可持續的解決貧困地區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西雙版納州“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2016-2020年).
[2] 繆關永.西雙版納州精準脫貧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理大學學報,2017,2(07):40-47.
[3] 高雷,沈有信,帥建國,馬銘.西雙版納山區貧困村寨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致富途徑初探[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04):31-36.
[4] 毛衛紅,孔麗娜,矣昕寶.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小學全科型教師培養現狀調查研究與對策——以西雙版納州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10):18-19.
[5] 王琦琛.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愛尼人婚姻變遷研究[D].大理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