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婧
摘 要:數學教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在當代數學教育價值觀、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觀點下,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在教學活動的地位與作用都發生了變化。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和新時代的要求,數學教師不僅應該具有一般教師所必備的基本素質,還應具備相關的專業素質。
關鍵詞:數學教育;教師素質;專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17-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91
數學教師作為數學教學的直接實施者和數學教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其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數學教育質量的好壞。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數學教育研究者在著力討論如何通過數學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也應當深入思考數學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又有哪些途徑來提高這些素質。
素質,廣義上是指人的體質、品質、知識和能力等[1]。本文主要探討數學教師的素質,這里的素質主要是指品質、知識、觀念和能力。
一、提出數學教師素質的新背景
(一)當代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有機整合[2]
科學主義教育和人文主義教育作為兩種理論、兩種文化觀,長期以來是相互對立、分割開來的。科學價值觀認為數學是世界構筑的準則,數學的演繹推理是絕對可靠、確定的、可依賴的方法。學習數學就是要掌握這種能使人更好地生存的工具和本領,進而認為數學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以后進行生產實踐、繼續學習數學或其他學科所必備的數學知識。而人文價值觀認為數學本身有其非凡的魅力,是人類知識的核心。現在人們已逐漸達成共識,認為將兩者割裂開來并非明智之舉,事實上,數學中的科學與人文有其內在的統一性。數學教育中應追求科學與人文的有機整合,不僅重視科學精神,還要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的培養。
傳統的數學教育更為注重的是數學的工具價值,偏向于科學主義。而在考試制度下,這種工具性演變為片面追求數學操練,以謀求考試高分。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于將數學知識機械化、程序化,為的是使學生能盡可能迅速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而這些數學問題往往被設計得非常理想,與現實中遇到的需要我們用數學方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大相徑庭,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或許只是獲得了較高的解題能力,還談不上數學應用能力。更無須說他們是否獲得對數學本身的理解,是否真正體驗到數學所帶來的歡愉,是否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品性上的發展。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對數學的態度也可想而知。誠然,這樣的數學教育是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很高分數,似乎顯示出數學教學的成果。然而,社會的發展并不需要只會考試解題的人才,這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對數學教師的素質提出新的挑戰。
(二)建構主義觀點下的數學教育: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建構數學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殊的數學知識現實,新的數學知識不能簡單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必須由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加以構建。[3]在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下,數學教師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詮釋。教師從“知識的授予者”轉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即要求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有明確的認識,并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地引導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
建構主義觀點則要求教師成為學生數學活動過程的伙伴,數學教師必須清楚學生已有的數學基礎,幫助他們找到進一步獲得數學知識,完善認知結構的有效途徑。這其中包括激發學習興趣、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正確引導學生構建等。這需要數學教師更了解和接近學生,無疑這種角色的轉換給教師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時代的呼喚:發展與創新需要博與專的統一
在數學教育過程中,數學教師既要使得學生能把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真正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又要讓學生在數學的應用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精神。為此,數學教師不僅要深入掌握數學方面的知識,還要盡可能廣泛地涉獵其他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以更好地理解數學,也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提供基礎。
二、數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一)數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數學教師作為一門學科教師,首先要具備作為一名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這也是各科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思想道德素質。這是教師素質整體結構中的核心部分,是推動教師積極主動培養其他重要素質的最大動力,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愛國精神;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并尊重理解學生,積極幫助和鼓勵學生創新,甚至超越教師;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果;民主精神及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
2.身心素質。國外教育界認為,教師的行為主要是通過他們身心和教育教學方面的作用表現出來的。教師健康的身心素質是高質量教學的必要保證,也是影響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健康的身體,樂觀積極的態度,社會適應能力,豐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意志,廣泛的興趣等。
3.科學文化素養。教師應主動學習,不斷了解新知識、新技術,不斷與外界交換信息,不能滿足于一個狹小的局部領域,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觀念,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4.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必須具備鉆研教材和妥善處理教材的能力,對教學活動的監控能力,即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教師應有一定的科研經驗,力爭做研究型教師,具備較強的科研意識和獨立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不同于自然科研,研究的對象是學生和學生的學習過程。
5.科學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對學生理解知識有很大影響。科學運用語言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數學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質
長期以來,數學在各個階段的學習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這決定了數學教師必須具有符合本學科教學的專業素質。
1.從深度和廣度上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關注數學應用,能用數學的視角思考問題。作為數學知識的傳承者,數學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當然,數學教師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并不限于數學教材上出現的那一部分。應當比教材內容更深入也更寬泛些。數學教師不僅要掌握與教材相關的更深入一些的知識,還應關注數學學科的發展動態,努力將自己的數學知識現代化。
除此之外,數學的應用也是數學教師應努力了解的領域。M·克萊因特別指出:目前教師實際上學來的數學應用知識寥寥無幾,他們大多數只能口頭向學生保證數學是有用的,努力用規勸的言辭去說服學生,卻不能給出到底數學之用在何處,因而多是缺乏證據的空洞許諾。所以他要求教師要對整個科學,特別是數學的應用有所了解[4]。教師要幫助學生體會到數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清楚地生活。事實上,數學與生活的確是緊密聯系的,例如現在已經進入許多家庭的電腦、數字電視,其工作原理涉及數學的部分可用很淺顯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事物之間一些很普遍的現象,例如操場上會操的學生和各班教室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映射來描述等等。用數學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關系實際上就是告訴學生數學無處不在,數學應用之廣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平時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視角觀察生活,就會得到很多教學素材,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觀點去分析這些素材,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和對數學的感情。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無疑有重大意義。
2.具備數學教學和數學學習心理方面的知識和原理。一直以來,數學教育工作者就不滿足于一般的教育學原理而投身到具體的數學教學研究中,尋找數學教學中特有的規律,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績。隨后對數學學習心理的研究更是為數學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數學教學規律一般是根據教育學、數學提出的教學法原則,而數學學習心理則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研究,兩者對于數學教師都是必要的。教師教學只有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遵循數學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學習數學的特殊性才能真正做到科學性,體現尊重學生,服務于學生的基本教育理念。
3.具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從學生的數學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教學。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是數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組織和表現形式,它異于原本的數學知識結構,是學生根據自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按一定的關系把各個知識點組織起來的結果。那么數學教師在將數學知識展現給學生的時候就要依據學生已形成的數學實際,否則,數學教學就是云中建屋。這里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等。教師除了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外,還要主動地了解一些學習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際教學。一個善于觀察分析學生,密切關注學生的數學教師必然會清楚學生的學習需求,準確地找到學生接納知識的最佳切入點,并了解學生可能的發展空間,從而對學生提出合理的學習要求。
4.具備數學感情,熱愛數學,富有開創精神,積極影響并鼓勵學生,讓學生成為教研的參與者。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要積極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傳統的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現代教育技術有其獨特的優勢。數學教師要學會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模擬展示出眾多抽象的數學變量關系和數學變化過程等,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數學的直觀印象,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當然,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要注意運用的合理性,不能為了用多媒體而牽強使用。教師要仔細分析數學知識的特點并熟悉多媒體技術,做到科學性、嚴謹性,直觀性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應用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曹一鳴.當代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3(3).[3]鄭毓信,梁貫成.認知科學 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梅全雄.M·克萊因的數學教學思想[J],數學教師,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