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蓁 /江蘇省張家港市農業科技教育站
李 剛 /張家港市農業農村局
張家港市為解決農業生產和農村管理人才“下去難、留住難、使用難”的問題,于2010年在揚州大學專設“張家港班”,聯合招收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科生,定向培養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業人才。2010至2019年間,共合作培養學生253名。隨著鄉村振興工作深入推進,農業農村人才需求仍然較大,2020年,張家港市農業農村局繼續與揚大簽訂協議,定向培養五屆張家港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每屆30人左右,總計150人左右。
培養模式:三雙兩段制。揚州大學立足張家港市農業農村發展需要,按照“新理念、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新”的培養定位,將農業技術類課程與農業經營管理類課程相融合,專門制定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業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形成“三雙兩段制”人才培養模式。即:日常教學實行“雙課堂制”、師資隊伍實行“雙導師制”、畢業考核實行“雙論文制”,畢業實習分為“學校科研系統訓練”、“張家港鄉土適應性實習”兩個階段,校地雙方共同指導、共同考評。雙方共建由校地分管領導任組長,學校教務、學工、相關學院和張家港市農業農村局、人社局、教育局及部分鄉鎮主要負責人組成的協調小組,制定并落實“張家港班”人才培養方案,協調推進培養工作,張家港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關于定向培養基層農業專業人才的實施意見》,確保相關工作落實到實處。
實踐鍛煉:雙班主任制。“張家港班”管理實行“雙班主任制”,學校選聘骨干教師擔任校內班主任,地方選派有關職能部門業務骨干擔任校外班主任,每年(寒)暑假,組織“張家港班”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畢業實習活動,各區鎮和實習單位安排實習指導老師,實習單位分別為村和農業企業。學生就近回鄉深入農戶、田頭、種養業大戶、農村社區及專業合作組織開展走訪調研和頂崗鍛煉、社會調查等,把“頂崗實習”與“在校學習”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
崗位分配:靈活多樣式。明確“按需設崗、優生優選、雙向選擇、合同管理”的原則,結合戶籍情況,把分配計劃全部落實到村和涉農社區。優生優選。根據學生在校期間表現進行綜合排名,凡排名前20%的畢業生對就業崗位有優先選擇權,在各鎮(區)提供的用人計劃中直接選擇用人單位和崗位。雙向選擇。其余畢業生按照就近原則,填寫就業意愿,各區鎮按照畢業生意愿進行雙向選擇,優先錄用本區鎮戶籍畢業生。全員分配。對雙向選擇未成功的畢業生,張家港市人社局和市農業農村局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就近原則,將畢業生分配到剩余的就業崗位。
“大學生班”集體榮譽較強。在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引領和新型模式驅動下,再加上校地雙方優中選優的教學、實踐的資源配置,使得“張家港班”學生更能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點和能力,在學業、實踐、科研、創新等領域全面開花結果。五屆已畢業“張家港班”英語四級總通過率98%,六級總通過率達57.24%。四屆在讀班級的四六級通過率在年級中也名列前茅。多人高分通過專業英語、雅思、托福等等級考試。有3人獲得“國家獎學金”,1人榮獲江蘇省“三好學生”,1人榮獲江蘇省“優秀學生干部”,1人榮獲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十佳規劃之星”,1人榮獲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三等獎,2人榮獲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特等獎,1人獲二等獎。首屆“張家港班”在畢業前夕39人中有7人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11篇。各年級“張家港班”在各級別科創項目立項數和發表科研論文數量等方面都位居專業和年級前列。
向基層輸送了大量優秀畢業生。2010年首屆39名大學生進入揚大農學院“張家港班”學習,2014年首屆大學生畢業,按照就業工作實施方案分配到各鎮(區)村(社區)從事基層農村農業工作。目前,2010級至2015級共175名畢業生,有13人考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有12人離職自謀職業,其余150人在基層從事農村農業工作,基層農業人才數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為鄉村振興儲備了人才。畢業的175名大學生中,有35人被借調到區鎮機關工作,其中有3人擔任中層副職;有9人進入村“兩委”,擔任村主辦會計、婦女主任等職務。他們充分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把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帶到了基層,協助村“兩委”做好農村工作,在村干部面前樹立了朝氣蓬勃、活力創新的榜樣,提高了基層工作辦事效率,得到了所在村(社區)群眾的肯定。
完善專業培養機制。鑒于與揚州大學多年的合作成效,為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繼續推進與揚大合作培養基層農業人才,在專業選擇上進一步優化,選擇更貼近基層人才實際需求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習農村改革、承包經營權管理、宅基地管理、農村經濟發展、集體資產管理等課程。對于已經招錄進村工作的揚大畢業生,通過主體班培訓、現場教學、交流參觀等形式開展農村政策、農業知識和技術的定期培訓,提升農業實戰經驗和專業素養。尚在學校學習的委培人員,加強與校方溝通,在農業基礎知識、基本農業技術以及現行農村政策的培養和教育上予以適當增強,提升實戰能力,更加適應基層需求。
統籌研究薪資標準。研究探索全市統一揚大委培生全年報酬最低標準機制,由用人單位根據其工作考核情況,發放他們的薪酬待遇。保障揚大委培生的基本待遇,縮小各區鎮之間的薪酬差距。
合理設置服務期限。揚大委培生是定向農村基層的專業技術人才,各區鎮也都是作為村級后備的骨干人才來培養,試行最低服務年限(至少滿三年),待服務期滿后可自由擇業,確保農村工作的穩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