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正球/江蘇省泰州市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局長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的關鍵之年。泰州市將對標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大興實干之風,持續攻堅克難,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的泰州圖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三農”智慧力量。
推動集群發展,讓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鄉土特色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挑重擔、扛大梁、沖在前”。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做強特色現代園區,指導興化、泰興、靖江、姜堰打造高質量現代園區,引導海陵、高港打造高水平現代園區,以園區發展打造產業振興示范樣板,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大力促進脫水蔬菜、食用菌、銀杏、中藥材、鄉土肉食品、鄉村制造業等十大鄉土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就地增收,做精創響鄉土特色品牌。積極打造糧油類、果蔬類、水產類、中央廚房主食加工類等十大產業化聯合體,通過龍頭帶動、股份合作、訂單生產等方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民增收新載體。
推動綠色發展,讓綠色發展模式、農業生產技術、農業區域公共品牌“看得見、摸得著、叫得響”。積極倡導“稻田+N”綜合種養模式、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綜合利用“洋宇模式”、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姜堰模式”等十大綠色發展模式,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全面推廣優良食味水稻生產、蔬菜全程高效生產、水稻病蟲防控等十大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經濟效益。持續創建興化大米、靖江豬肉脯、溱湖籪蟹、蘇姜豬等十大農業區域公共品牌,講好品牌故事,宣傳品牌文化。
推動融合發展,讓一二三產融合先導區和精品農業旅游線路“風景有人看、環境有人贊、農民有錢賺”。加快建設以黃橋鎮、千垛鎮、戴窯鎮、溱潼鎮等為主的十大一二三產融合先導區,提升農產品生產業、加工業、銷售服務業,在促進小農戶和大市場的對接中拓寬增收空間。全面推介以溱湖濕地、上膳源有機生活體驗主題農園、七彩利珠、薰衣草莊園、秋雪湖尚品現代農業生態園為主要目的地的十大精品農業旅游線路,促進農業與旅游業親密接觸,融合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農民口袋里的“金山銀山”。
圍繞全面小康,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建立健全各類政策資源和資金項目向脫貧攻堅一線聚焦的制度保障,用“繡花”功夫提升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嚴格落實“四摘四不摘”政策,保持現有扶貧政策穩定,適度整合現有保障兜底政策,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推動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強化扶貧資產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提升開發式扶貧比重。完善防貧機制。加強建檔立卡對象特別是邊緣人群動態監測,堅持臨時救助、保障兜底與納入幫扶體系相結合,及時落實分類處置措施,確保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個不少。突出產業培育。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放大“黨建+扶貧”效應,加強扶貧項目指導,積極提升扶貧項目績效。以消費扶貧為抓手,促進經濟薄弱村依靠自身資源實現增收。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用足用活閑置資源,激發產業脫貧活力。
圍繞生態宜居,打贏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殲滅戰。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色,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態環境為支撐。堅持重點重抓,把使命責任擔起來。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扎實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和廁所革命,加快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堅持四級聯動,讓村容村貌靚起來。對照時間節點和任務目標,堅持市、市(區)、鄉鎮和村共同發力,確保實現30%以上的鄉鎮開展垃圾分類試點、6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分別達到80%和75%以上,規模養殖場治理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5%和85%以上,促進農村碧水藍天,生態宜居。注重宣傳發動,把群眾熱情提起來。通過創新管護方式、優化村規民約、簽訂美麗約定等多種途徑,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共同治理,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強大合力。
圍繞穩產保供,打贏打好生豬穩產保供持續戰。認真按照省、市要求,將生豬穩產保供作為全年重點工作,壓實責任,明確舉措,確保完成生豬出欄存欄任務。加快恢復生豬產能,保持現有產能穩定,指導符合條件的養殖場(戶)盡快增欄補欄,抓緊盤活閑置養殖設施,選擇符合養殖條件、有養殖意愿的場(戶)有序恢復生產。突出抓好規模養殖場建設,加快推進華統、頂旺等10個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年內竣工投產。
突出結構調整,夯實發展基礎。大力推動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突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增強泰州農業競爭優勢,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夯實糧食安全基礎。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全面推廣優質水稻品種,全市優良食味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240萬畝以上。完成2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1.2萬畝,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平。推動興化市、靖江市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省級示范創建,確保整市推進工作全部完成。示范應用高效種植模式。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產業,重點發展稻蝦、稻蟹、稻魚、稻鱉以及稻鴨共作為主的模式,擴大“水稻+N、綠肥+糧(菜)”等高效綠色輪作模式的種植規模,全市新增稻田綜合種養面積10萬畝。推動漁業特色發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管理,年內禁養區內養殖行為全部退出。加快實施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各級漁(農)業園區養殖池塘實現尾水達標排放。加大河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促進河蟹產業轉型升級。

突出綠色生態,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行綠色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農村生活方式、綠色農民生活習慣,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的底色。在生態保護上做“加”法。加強長江護魚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長江常年禁捕執法巡查,為全面恢復長江生態奠定堅實基礎。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提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推行一批生態健康養殖方式,組織開展畜禽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普及行動,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廣綠色防控等環境友好型生態養殖技術,不斷提升傳統漁業發展水平。在污染治理上做“減”法。全面推動化肥減量增效,建立完善科學施肥技術體系,促進耕地土壤質量改善。加大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力度,加快農膜和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鄉鎮示范點和村級網點建設,切實提升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在綠色發展上做“乘”法。注重品牌引領,堅持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之路,著力抓好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和大米等綠色食品的檢查審核,2020年新申報綠色優質農產品省級基地10個以上。
突出量質并舉,釋放發展活力。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助推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壯大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力軍”。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業生產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服務專業化、環節全程化,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培育市級示范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0家、市級及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各100家。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負責人為重點,有序開展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服務,著力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農業人才隊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左右。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規模龍頭企業為核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關聯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按照品牌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重點打造糧油類、果蔬類、主食加工類、水產類、畜禽全產業鏈類等十大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力爭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6個,切實解決好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關系。
突出融合共享,提升發展水平。堅持要素優先保障、技術優先支持、項目優先安排,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加工集中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建成2個省級以上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功能,積極推進“現代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發展。大力推進農村電商,引導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分享農產品流通增值收益,通過線上線下齊頭并進促增收。圍繞產品有特色、產業有規模、文化有傳承,突出鎮村整體推進,推動特色產業連片集聚發展,新創2家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突出改革創新,增添發展動能。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持續釋放紅利,培育新興動能。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商資本租地監管和風險防范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基本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各類閑置資產,全面推廣農村集體產權線上交易,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保障農戶宅基地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的基礎上,探索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收入。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合理配置,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鼓勵在外鄉賢、能人回鄉返鄉,參與鄉村建設、環境整治等工作,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強化創業富民導向,建優鄉鎮創業富民服務平臺,完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民創業就業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