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寶霞
(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九療科,哈爾濱 150056)
心境障礙躁狂癥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主要發病原因是心理情緒管理不當,導致患者發生雙向或單項情感功能異常時,臨床表現出躁狂情緒、抑郁情緒輪番出現,病情反復間歇性發作,大多抵觸治療,影響疾病的正常醫治[1]。用藥治療同時,還要配合護理干預,才能取得預期療效。研究抽取78例此類患者分組行不同護理措施,以此探討臨床最佳護理對策,分析如下。
將2018年4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可以將78例患者分作兩組。對照組39例,男女比例24∶15;年齡平均(42.6±5.0)歲;病程平均(9.5±4.6)月。觀察組39例,男女比例25∶14;年齡平均(43.5±4.8)歲;病程平均(9.0±5.2)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與排除標準:入選對象或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研究同意書,均確診為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資料完整。排除了合并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第一,組建臨床路徑護理小組。將科室經驗豐富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納入到小組中,經過培訓后,查閱大量文獻,了解躁狂癥抑郁癥患者的病情特點、心理變化,同時結合臨床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格,根據表格逐步開展各項護理工作,在操作中不斷對表格進行完善。護士長定期檢查表格中各項護理工作落實情況,保證所有內容無遺漏。
第二,入院第1~7 d。護理人員觀察并記錄患者睡眠、飲食、用藥等基礎信息,發現異常及時上報醫生處理。對常規安排檢查,要提前告知患者和家屬,協助或直接將患者送到檢查處。指導患者面對失眠方法,與患者用語言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的感受,通過交流,使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愛[2]。
第三,入院第8~14 d。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疾病發病原因、癥狀和治療方案,針對患者具體心理狀態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以此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學習自我情緒管理方式,以此使不良情緒得到調節和釋放。
第四,入院第15~21 d。小組召開講座,安排患者到現場,通過專家的講解,使患者了解理情緒的自我調節與有效管理,學會宣泄情緒方法。
第五,出院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定期回院復診、用藥方法、培養良好生活和飲食習慣。護理人員可以針對患者身體狀態制定運動計劃,指導患者按運動計劃開展戶外活動,從而恢復良好的情緒。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進行評分,以得分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嚴重,得分低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輕[3]。對患者日常配合治療的依從性進行統計。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分成滿意、一般和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4]。
使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更理想,組間各項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焦慮、抑郁心理評分分)Tab.1 Comparison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觀察組配合治療依從性更高,患者滿意度更高,組間各項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n/%)Tab.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躁狂癥抑郁癥是情緒管理不當所致,一般是在面對突發事件或巨大壓力、家庭巨變時,對個人情緒無法實現正常的管理功能。而不良情緒要尋找解決方式,積壓之下就會引起狂躁癥抑郁癥。臨床路徑護理對策是通過制定臨床路徑護理計劃表,根據表格完成各項護理工作,以此幫助患者緩解情緒,提升對治療和護理等操作的依從性,進而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改善臨床各種癥狀,在根本上保證的護理質量,進而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臨床護理路徑幫助患者學習管理情緒方法,認識到病因可以被消化。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清除可改變病因,掌握患者的病癥進展和變化,指導患者學習自我情緒的管理,改善患者心理狀況,具有重要應用價值。應用于臨床,還能幫助患者控制病癥的發作頻率,減少疾病的復發,及早恢復正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5]。
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接受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干預后,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配合依從性,提高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