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永馨
西秀區通過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定不移以壩區農業產業為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提高全區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
“西秀區東屯米,遠近聞名,米香呦,賣得好。”一大早,村民王婆婆便和她的姊妹們在田地里哼著山歌忙活得不亦樂乎。
在安順市西秀區東屯鄉“稻+N”生態農業基地,連片的稻田里,農戶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場面十分壯觀。東屯鄉一直以來都有種植水稻的傳統,但過去都是家家戶戶單打獨斗,技術滯后,產量不穩定,加之銷售渠道狹窄,收入年年起伏不定。
西秀區通過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轉變散兵作戰方式,堅定不移以壩區農業產業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提高全區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
自此,東屯鄉“稻+N”生態農業基地成立。屯稻東屯越光大米、屯稻東屯飛鸛大米兩個大米品牌遠銷青島、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2018年,東屯鄉優質大米種植面積達到1760畝,產量413.6噸,每公斤單價56元,總產值2316.16萬元。
“如今,東屯鄉不僅僅只種水稻,還充分利用水田的優勢培育稻魚、稻蝦。提高稻谷品質、稻田空間利用率及稻田產值,實現每畝產值達1.6萬元以上,解決臨時性務工300人,帶動47戶貧困戶增收致富。”據西秀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汪波介紹,通過“稻+N”共生發展模式,形成立體農業發展格局,將徹底破除零散種植只能讓農戶吃得飽飯,卻鼓不起荷包的局面。
壩區興則全城興。如今,西秀區已建成壩區大棚1358畝、機耕道1423公里,建成可服務于壩區的總冷庫,庫容達到6589噸。優選出山藥、蔬菜、辣椒、茶葉、食用菌、金刺梨、中藥材、水果、生態畜牧、生態漁業十大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實現種植山藥3.5萬畝、蔬菜12.5萬畝、辣椒10萬畝、茶葉15萬畝、食用菌6800萬棒、金刺梨13萬畝、中藥材15萬畝、精品水果22萬畝,實現生態家禽出欄405萬羽、“稻+N”生態養殖3.4萬畝,全區農業產值達67億元。
一組組詳實的數字,猶如一串串金黃的稻穗,壩區的連片產業結構在西秀區正演繹著華麗樂章。
規模上來了,但是如何才能讓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不斷檔?
為此,西秀區不斷健全完善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產銷銜接發展機制,推動農產品持續不斷、大規模進入省內外大市場。
綠野芳田公司作為西秀區政府銷售平臺,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市場、技術、管理優勢,不斷帶動合作社和農戶闖市場,探索產銷銜接機制、菜單式產業扶貧模式,銜接供需兩端,推動農產品進學校、進機關、進醫院、進企業、進社區、進超市。目前,已成功與760余家消費單位達成食材配送協議,累計直銷配送農產品9000余萬斤。與上海、深圳、重慶等地606家單位簽訂蔬菜合作訂單12.77萬噸,與160家村級合作社簽訂農產品產銷合同,每天供應訂單農產品125噸,帶動38234名貧困人口參與生產,實現增收。

西秀區委宣傳部安順市西秀區現代高效茶產業園區。

西秀區委宣傳部安順市西秀區茶葉種植基地。
除此之外,西秀區還打造出集休閑觀光、采摘水果、種植體驗為一體的大屯河現代高效農業園區、七眼橋金雞農莊、雙堡千畝經果及林下養殖等農旅結合示范點。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屯年等大型活動,將西秀區絕美的自然風光、文化內涵與農業產業發展緊密銜接。同時,引進廣東溫氏集團、青島榕昕牧業、四川翠宏食品、貴州秀辣天下等66家銷售渠道好、品牌優勢強的企業落戶西秀。“安貨”已然成為打響西秀的品牌,與城市的發展共生共榮。
今年以來,西秀區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茶產業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9年貴州省蔬菜產業十大生產基地縣”“全省食用菌產業裂變縣”等稱號,農業生態的建設格局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