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成
(吉林大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吉林 大安)
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是外科急腹癥常見的癥狀[1]。其臨床癥狀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或停止排氣排便等,多發于腹部手術或腹內炎癥患者,腸梗阻會導致患者體液和電解質功能喪失,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脫水、休克、腎衰竭等,甚至導致患者死亡。一旦直腸癌術后引發并發癥腸梗阻發生,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遲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2]。如果對誘導腸梗阻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預防,可以較為有效的降低腸梗阻的發生幾率。本次研究主要對老年直腸癌術后并發腸梗阻的臨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71 例老年直腸癌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此次選取的患者中有男性42 例,女性29 例,年齡62~83 歲,平均(73.1±4.6)歲。71例患者中有12 例患者術后出現腸梗阻,其中8 例為炎性腸梗阻,4 例為機械性腸梗阻。將未發生腸梗阻的患者歸為對照組,將發生腸梗阻的患者歸為觀察組。
納入標準:符合直腸癌并發腸梗阻診斷標準;于我院進行直腸癌手術治療。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精神性疾病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慎重研究,最終對本次研究表示同意。同時兩組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過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義進行充分了解,并在經過深思熟慮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本次研究。
對患者的年齡、吸煙史、腹部手術史、病理分型、手術時間、直腸腫瘤等進行分析,尋找誘導老年直腸癌術后并發腸梗阻的臨床危險因素。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相關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性別、吸煙史、腹部手術史、病理分型、手術時間、直腸腫瘤等因素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n(%)]
患者的性別、吸煙史、腹部手術史、病理分析、手術時間、直腸腫瘤是術后誘發腸梗阻的重要因素,詳情見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
直腸癌好發于老年群體,有較多的學者提出腸梗阻主要是由于直腸腫瘤切除術的難度較大以及相關手術操作程序較為復雜,導致了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破壞患者的腸道結構,致使手術區組織出現粘連的情況,或者因腹腔手術致使患者的腹腔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導致出現了炎癥,進而誘發了粘連性腸梗阻,進而出現腸梗阻[3]。
直腸癌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大多發病較為隱匿,且早期并無明顯特征,當患者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情況出現時,代表患者已經出現并且惡化。在當前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中,通常會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但是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身體素質較差的情況,因此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術后腸梗阻的情況發生,從而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腸壞死等并發癥,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4]。
根據相關研究統計,直腸癌患者術后出現腸梗阻的發生率超過了20%。根據相關研究表明,N0、N1 直腸癌淋巴結轉移患者的手術成功率較低,而N2 淋巴結轉移患者轉移范圍較廣,且數量較多,因此,為了達到治療效果,需要進行大面積的淋巴結清掃,擴大對淋巴結的清掃范圍。但是擴大對淋巴結清掃范圍,會導致淋巴管等受到較大損害,極易導致局部組織出現水腫的情況發生。若深處的淋巴液經過細胞間隙滲入腹腔,極易造成腹腔炎癥的出現,繼而引起患者術后腸梗阻的情況發生[5-6]。
為了提高對直腸癌患者術后護理效果,減少患者腸梗阻的發生,本次研究針對直腸癌患者術后引起腸梗阻的因素進行分析,并取得以下研究結果: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術后腸梗阻的發生與性別、吸煙史、腹部手術史、病理分析、手術時間、直腸腫瘤有較為直接的關系,通過多因素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性別、吸煙史、腹部手術史、病理分析、手術時間、直腸腫瘤,是誘發老年直腸癌術后并發腸梗阻的重要因素[7-8]。因此我們認為,直腸癌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的誘發因素較多,為了提高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腸梗阻的發生率,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叮囑,監督患者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從而減少患者腸梗阻的發生率,同時加強對直腸癌患者的術后護理,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9-10]。
綜上所述,誘發直腸癌患者術后并發腸梗阻的因素眾多,醫護人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選取預防措施,制定相關的預防方法,從根本上防止腸梗阻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