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萍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醫院,云南 文山)
產后出血是造成各種產后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對產婦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有一定的威脅性[1]。所以,無論是選擇順產還是剖宮產的產婦,其生產過程中對出血量的監測和控制都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工作[2]。生產中出血是不可避免的,臨床上指胎兒娩出后24 h 內產婦出血總量若>500 mL,剖宮產時>1000 mL,則可以判定為產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3]。有學者做過調查,一直以來產后出血都是造成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并且若生產中出血過多,其分娩后的恢復進程也會遭受較大的影響[4]。因此,產婦分娩過程中的止血是關鍵。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婦生產的安全性,本次研究設對照組與觀察組兩個組,將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1月收治的64 例產后出血患者隨機納入兩組,各32 例,研究方向是產后出血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效果及價值,報告如下。
選 取2017 年11 月 至2018 年11 月 收 治 的64 例 產后出血患者隨機納入兩組,對照組共計納入32 例,年齡23~34 歲,平 均(27.34±2.18)歲;懷 孕 時 間37~41 周,平均(39.21±1.43)周;順產產婦16 例,剖宮產產婦16 例;初產婦21 例,經產婦11 例。觀察組共計納入32 例,年齡24~34 歲,平均(28.03±2.31)歲;懷孕時間38~41 周,平均(39.53±1.06)周;順產產婦16 例,剖宮產產婦16 例;初產婦22 例,經產婦10 例。兩組產后出血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沒有較大的區別,因此有對比的意義(P>0.05)。
納入標準:兩組產婦和其家屬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及相關內容皆已熟知,產婦自愿參加,家屬亦同意參加。
排除標準:①因軟產道裂傷和胎盤因素引起出血的產婦;②合并患有血液系統疾病的產婦;③妊娠期合并肝臟功能異常或心血管疾病的產婦;④憂郁癥等精神方面出現異常的產婦。
對照組32 例產后出血患者使用縮宮素注射治療,縮宮素用量為20 IU,順產患者行肌肉注射,剖宮產患者行宮體注射。
觀察組32 例產后出血患者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治療,注射量為250 μg,順產患者行肌肉注射,剖宮產患者行宮體注射。
記錄并比較兩組產后出血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產后2 h 和產后24 h 的出血量,對比兩組產婦的治療效果。
產婦注射藥物之后10 min 內陰道出血量大大減少,明顯可見子宮收縮,即判定此次治療顯效;產婦注射藥物之后30 min 內陰道出血量大大減少,明顯可見子宮收縮,即判定此次治療有效;產婦注射藥物后一定時間,陰道出血量未見減少,也未發現子宮有收縮情況,即判定此次治療無效。(顯效例數/32+有效例數/32)×100.00%=治療總有效率。
使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我院這次研究中產生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 數據所示,觀察組中產婦用藥后出現頭暈、嘔吐、胸悶、血壓上升等不良反應的幾率和對照組相比沒有太大區別(P>0.05)且大多能耐受,經觀察后癥狀自行緩解并消失。

表1 統計對比兩組產后出血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n(%)]
如表2 中數據所示,觀察組中產婦在產后2 h 和產后24 h的出血量要小于對照組(P<0.05)。
如表3 中數據所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88%)要比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5.00%)高(P<0.05)。
表2 記錄對比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變化 mL)

表2 記錄對比兩組產婦產后出血量變化 mL)
組別 例數 產后2 h 產后24 h對照組 32 326.46±23.56 384.32±22.53觀察組 32 229.41±21.32 298.21±23.52 t 17.278 14.956 P 0.000 0.000

表3 分析對比兩組產婦用藥治療效果[n(%)]
產婦分娩過程中出血情況是無法避免的,但是若產婦在生產后24 h 內出血量達到甚至超過500 mL,容易引起休克甚至死亡的嚴重生產結局。根據對我國產婦臨床結局的分析,發現目前產后出血仍然是我國產婦死亡的最危險誘因[5]。而產婦出血又和其生產中子宮收縮無力、產道撕裂性損傷、胎盤排出不完全、凝血障礙等因素有關[6]。研究發現,在引發產婦出血的各種因素中子宮收縮無力占比最大,因此為了預防產婦生產后出血量過多,常會使用藥物促進產婦宮縮[7]。現階段,我國產婦分娩過程中使用較廣的縮宮素,對促進產婦平滑肌的收縮功能有著重要作用,預防產后大量出血效果顯著。但是隨著縮宮素應用越發廣泛后,其不足之處也逐漸顯露出來,最大的一點就是縮宮素注入后容易隨著產婦肝腎功能的運作被清除掉,體內半衰期短,作用時間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近年來應用逐漸增多的又一種能夠促進產婦宮縮起到止血效果的藥物,因為其注入產婦體內后能夠快速隨著血液循環擴散,達到促進產婦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功能的作用,并且相對縮宮素有著見效快、藥效長的優點[8]。為了證實這一點,也為了減少今后臨床中產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產婦生產的安全性,本次研究設對照組與觀察組兩個組,將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11 月收治的64 例產后出血患者隨機納入兩組,各32 例。對照組治療采用縮宮素注射,觀察組治療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記錄兩組產后出血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產后2 h 和產后24 h 的出血量,對比兩組產婦的治療效果。
如上文表格所示,觀察組中產婦用藥后出現頭暈、嘔吐、胸悶、血壓上升等不良反應的幾率和對照組相比沒有太大區別(P>0.05),且大多能耐受,未經藥物處理癥狀,自行緩解并消失;觀察組中產婦在產后2 h 出血量(229.41±21.32)mL和產后24 h 的出血量(298.21±23.52)mL 要小于對照組中產婦產后2 h 出血量(326.46±23.56)mL 和產后24 h 的出血量(384.32±22.53)mL,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88%)要比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5.00%)高(P<0.05)。
產婦出血與產婦生產中子宮收縮無力、產道撕裂性損傷、胎盤排出不完全、凝血障礙等因素都有關系,但是在引發產婦出血的各種因素中子宮收縮無力占比最大。因此當新生兒分娩出后通過注入藥物促進產婦子宮收縮功能是當前產科用于防治產后出血并發癥的重要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較多的患者,臨床應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止血,預防產后出血的發生,具有安全、高效、迅速等優點,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