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艷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赤峰)
CT 增強掃描在臨床上各種疾病的診治中被廣泛應用,能清楚顯示病灶病變情況,包括病變部位、大小、性質、密度、鄰近組織受累情況等,但在增強掃描中使用的碘造影劑可能引起一定程度不良反應,要高度重視[1]。臨床上針對需要接受碘造影劑增強CT 掃描的患者要積極采取措施預防碘造影劑相關的副反應發生,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12 月在我院接受CT 增強掃描的20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者均接受增強掃描,排除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者、藥物過敏者、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壓者。根據護理方法差異,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0 例,其中對照組:男520 例,女480 例;年齡22~72 歲,平均(40.8±0.2)歲;CT 掃描部位包括:頭部190 例、胸部481 例、盆腔127 例、腹部202 例。觀察組:男性515 例,女性485 例;年齡20~77 歲,平均(40.1±0.6)歲;CT 掃描部位包括:頭部210 例、胸部456 例、盆腔138 例、腹部196 例。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①注射碘造影劑前4 h 禁食;掃描上腹部者空腹,檢查前1 h 飲水0.5 L;掃描盆腔者要先憋尿、0.5~0.8 L 清水保留灌腸[2];②調整碘比醇劑量,控制造影劑流速1.5~6 mL/L,掃描時注入60~120 mL,并準備好搶救器械及藥品;③準備好穿刺留置針;④進行碘過敏試驗,試驗結果陰性者要詳細介紹所用藥物的目的、過程、副反應等,若出現過敏反應則立即搶救[3]。協助患者進入CT 掃描室內,擺好體位,叮囑其感覺不適時要及時報告,門診患者若感覺不適要立即返回就診。
觀察組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優質預防護理干預:①心理干預:針對檢查過程中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及時向其解釋CT 增強掃描的相關知識,正確評估其心理狀態,給予安撫和鼓勵,緩解不良情緒;②前瞻性護理:CT 掃描室內溫濕度及光線控制適宜,在掃描開始前簽署掃描同意書,告知掃描過程、可能存在的風險等,只有碘過敏試驗陰性者才可進行增強掃描,掃描結束后觀察0.5 h,無副反應者可拔除留置針,并讓患者多喝水,促進造影劑排出。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 軟件,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χ2檢驗,P<0.05 時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碘造影劑副反應發生率(5.60%)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1.2±1.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副反應程度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表1 兩組副反應程度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注:■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χ2=8.0974,P<0.05);*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t=42.3029,P<0.05)。
組別 輕度 中度 重度 總反應率 護理滿意度(分)對照組(n=1000) 42 35 12 8.90 87.5±2.1觀察組(n=1000) 31 19 6 5.60■ 91.2±1.8*
關于碘造影劑發生副反應的機制尚無明確定論,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①過敏反應:因細胞介質釋放、抗原抗體反應、精神性反應等原因導致過敏反應,表現為哮喘、蕁麻疹、休克、低血壓等,甚至嚴重時會死亡,這種副反應與造影劑劑量無關[4]。②與造影劑濃度及劑量、注射速度等相關,如化學毒性、高滲透壓、低血鈣等,這種會引起全身系統損傷,特別是腎、心血管、神經系統等[5]。近年來造影劑腎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腎功能不全者發生率達到50%,所以腎功能障礙者慎用造影劑[6]。造影劑副反應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蕁麻疹、哮喘、枯草熱、心臟病、糖尿病、腎功能不全、骨髓瘤、老幼患者等,這類人群副反應發生率是正常人2 倍以上[7]。所以在注射造影劑之前要嚴格掌握造影劑適應證,盡量選擇非離子型低毒性造影劑,并最大限度減少造影劑劑量和濃度[8]。針對造影劑掃描中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危害,臨床CT 掃描中要加強護理,積極預防,要求護理人員認真負責、技術精湛、熟練掌握造影劑使用規范及預防措施、搶救措施,保證CT 增強掃描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