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譚支樂
在望謨縣的大山深處,有這么一個人,帶母求學12年,如今報效家鄉、教書育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忠、孝之義。
忠與孝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望謨縣的大山深處,有這么一個人,帶母求學12年,如今報效家鄉、教書育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忠、孝之義。他就是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
他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先后獲得了諸多榮譽——
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華新“二十四孝”,兩次入選“中國好人榜”、中國“孝心大使”;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勞動模范、貴州省五四青年獎章、大孝貴州模范;2008年山東新聞網十大新聞人物、2008年感動臨沂年度新聞人物、2009年臨沂市道德模范;2011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及臨沂大學校園驕子等。
對于家庭的不幸,劉秀祥說:“我只是比普通人不幸運那么一點點而已。”
而對取得的成功,劉秀祥說:“我只是沒有向命運低頭,比別人多堅持了一下而已。”
面對榮譽,劉秀祥說:“我只是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而已。”
劉秀祥1988年出生在望謨縣的一個小山村。4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因傷心過度患上間歇性精神病,從此生活不能自理。11歲時,姐姐走失,哥哥下落不明。
11歲,對很多人而言還是玩耍嬉戲的年齡,生活的重擔卻一下子壓在年幼的劉秀祥肩上。他每天都要為母親洗臉、梳頭、洗衣、做飯。“那時候母親一犯病就往外面跑,我好不容易找到她,她卻死活不愿意回來,只能硬把她背回來。”生活如此艱難,但他從未向生活低頭。
“我知道只有讀書才能改變現狀,只有讀書才能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劉秀祥當時心里就只有一個念頭:好好讀書,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但是,學校離家太遠,自己去上學就無法照顧母親。于是,劉秀祥毅然決定:帶著母親一起上學!
從此,他開始了長達12年的帶母求學生涯。
住廢棄豬圈改造的破房,到菜市場撿別人不要的爛菜葉,上山挖草藥賣錢,到垃圾堆撿廢品,一放假就去工地搬磚……為了維持生活,為了賺錢給母親買藥,劉秀祥拼盡全力。
盡管能夠用來學習的時間不多,但劉秀祥的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中考時,他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被縣里最好的高中錄取。
“到現在我都很慶幸,我沒有變壞,很陽光,沒有成為他人和社會的負擔!”劉秀祥告訴自己,再苦再難,為了母親,都要堅持下去,不能破罐子破摔、迷失自己。他始終相信,堅持奮斗,終會成功!

受訪者劉秀祥(中)與學生合影。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秀祥對患病的母親始終不離不棄。
“只要天氣有變化,母親就會犯病,摔東西打人,但是她卻從未傷害過我。”劉秀祥說,盡管病魔折磨得母親神志不清,但也許是母愛使然,每次發起病來,任何人都攔不住她,只有自己才行。這更加堅定了劉秀祥“要好好讀書、讓母親過上好日子”的決心。
2008年夏天,劉秀祥收到了期待已久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他被山東臨沂大學(原臨沂師范學院)錄取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生活的磨難沒有讓劉秀祥流過一滴淚,而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再也控制不住,抱著母親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
等到心情平復,劉秀祥立馬就去了工地,他要掙夠帶著母親去山東上學的路費和生活費。
轉眼到了開學季,劉秀祥帶著母親到學校報到。此時,他帶母求學的事跡被媒體廣泛關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先后進行了報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故事,社會各界也紛紛伸出援手。學校為他和母親安排了臨時住處,并給他安排了勤工助學崗位。
“其實說真的,我當時沒有想過再回家鄉,我就是想大學畢業趕緊找一份好工作,掙錢給母親治病。”劉秀祥說,在大城市有很多機會,有更多的選擇。
然而一件事改變了劉秀祥原來的想法,讓他毅然回到家鄉,投身于教育事業。
“大四時已經有很多企業來找過我,愿意與我提前簽訂就業協議。”劉秀祥說。就在準備做選擇的時候,一個消息讓他毅然決然選擇回家。“當初在家鄉一起撿垃圾的一個妹妹,突然說不讀書了,要嫁人。”劉秀祥當時就覺得,還有很多人正經歷著自己曾經的磨難。
“我要回去,我要告訴他們,夢想的力量有多大。”于是,他收拾行囊,帶上母親回到家鄉,在大山里當了一名教師。
“劉老師是我的偶像,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自強不息、有孝心的人。”蕭雅迪是劉秀祥的學生,也是劉秀祥眾多“粉絲”之一。她告訴記者,每當自己找不到方向、遇到困難時,就會想起劉老師說的話:“不要用我們的現狀去評判我們的未來,堅持就會成功。”
“不管學生的成績有多差,家有多遠,我都一定要去了解情況,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劉秀祥說,越是成績差或者家庭情況不好的學生,就越需要老師的關心和幫助。
除了教學工作,劉秀祥還積極開展公益活動。截至目前,他已巡回演講1100余場,通過牽線企業和愛心人士資助貧困學子1700多人。“我要把自己的故事告訴給更多的人,讓他們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