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玉芳
(北京中醫醫院平谷醫院,北京)
混合痔是內痔與外痔的混合體[1]。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們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痔瘡疾病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2]。混合痔的形成主要由于直腸下端的肛墊發生病理性肥大[3-4]、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瘀滯,導致疼痛、出血、脫垂和嵌頓等癥狀[5]。手術治療方式是我國當前對混合痔的常用治療方式,對于混合痔術后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7]。已有報告指出,將中醫護理干預應用于預防混合痔術后排便困難的護理,護理效果較為顯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預后。但此方面報告仍然不多,本文通過對觀察組與對照組220 例混合痔術后患者進行觀察研究,探討研究混合痔術后患者通過中醫護理干預在預防排便困難中的效果及應用,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將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220 例混合痔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研究患者的臨床病案資料,將所有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110 例)和觀察組(110 例),對照組為2018 年上半年收治的混合痔術后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為2019 年上半年收治的混合痔術后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中醫護理干預。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后的創面愈合情況、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進行分析。觀察組患者中女性62 例,男性48 例,年齡22~75 歲,平均(43.57±4.32)歲。對照組患者女性58例,男性52 例,年齡23~76 歲,平均(43.65±4.87)歲。對混合痔術后患者的常規資料通過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研究,結果得出P>0.05。所有混合痔術后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研究中。
(1)中醫飲食指導:按照患者的舌苔脈象與具體病情進行中醫辨證,并根據中醫證型實施針對性的飲食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濕熱下注證患者應以清熱利濕的飲食為主,比如綠豆、菜花、小米、赤小豆與薏苡仁等食物;對于風傷腸絡證患者應以清熱涼血的飲食為主,比如芹菜、綠豆、馬蹄與苦瓜等食物;對于脾虛氣陷證患者應以益氣養血的飲食為主,如茯苓、薏苡仁、紅棗、山藥、紅豆與雞肉食物;對于氣滯血瘀證患者應以理氣活血的飲食為主,比如山楂、桃仁、木耳、黑米與番茄等食物。并囑咐患者多食用高纖維與易消化之類的食物,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少食用辛辣刺激性等對患者刺激較大的食物,盡量多喝溫水,達到易消化的功效,促進患者盡快進行排便。
(2)中藥熏洗坐浴配合提肛運動護理干預:采用院內協定中藥熏洗方藥:金銀花、馬齒筧、大黃、五倍子、元明粉、冰片,取一袋中藥100 mL 加1500~2000 mL 熱開水,應用專用坐浴椅,坐浴時先用熱氣熏,當藥液溫度降至40 ℃左右,待水溫適中時,再將肛門會陰部放入盆內洗滌坐浴,每次15~20 min,每日早晚各1 次。以達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化腐生肌以及消腫止痛的目的。進行中藥熏洗過程中,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提肛運動,先放松肌肉,然后深吸一口氣,同時將肛門用力收緊5 s,然后深呼氣放松肛門10 s,如此反復進行,定時進行提肛訓練,鍛煉患者肛門肌肉的收縮功能、改善局部血流狀況、軟化局部組織、緩解排便困難。
(3)皮內針與穴位按壓護理:選取大橫、天樞、承山與足三里等主要穴位,采用皮內針對患者雙側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指導患者按壓穴位點每天3~4 次,每個穴位1~2 min,以達到行氣通腹與健脾益氣的功效。
(4)耳穴壓豆的護理:詳細向患者介紹耳穴壓豆的作用及注意事項,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貼,選取脾、腎、大腸、便秘點、內分泌作為耳穴壓豆的部位,常規用75%乙醇消毒雙側耳廓皮膚,在選好的穴位上用探針刺激,找到最敏感點,將王不留行耳豆貼對準穴位緊貼壓其上,并給予適當按壓,使耳廓有酸、麻、脹、痛感,耳部有微微發熱即“得氣”。埋豆期間指導患者及家屬每天按壓3~4 次,每個穴位按壓2~3 min,以耳廓有發熱、脹痛感為宜。以達到調節全身氣血運行,調暢氣機,調理臟腑功能,益氣通便的功效,預防患者排便困難,促進排便。
記錄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后的創面愈合情況、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對中醫護理干預在混合痔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情況進行觀察評價。
將得出的混合痔術后患者數據,使用SPSS 18.0 軟件對數據進行針對性分析,表格的計數資料使用χ2進行檢驗,采用(%)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 進行檢驗,采用(±s)表示,2018 年上半年收治的患者和2019 年上半年收治的患者對比中,P<0.05 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進行分析,觀察組患者的排便障礙率為8.18%,對照組患者的排便障礙率為23.64%,觀察組患者的創面愈合良好為96.36%,對照組患者的創面愈合良好率為85.4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創面愈合情況、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創面愈合情況、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分析[n(%), ]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創面愈合情況、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分析[n(%), ]
組別 例數 排便障礙 創面愈合良好 首次排便時間(h)觀察組 110 9(8.18) 106(96.36) 38.43±4.54對照組 110 26(23.64) 94(85.45) 45.62±4.82 χ2/t 4.806 7.920 12.162 P 0.028 0.005 0.001
混合痔是我國臨床最為多發的痔瘡類型[8-9]。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肛門疼痛、便血、肛門瘙癢與墜脹等方面[10]。由于我國人民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混合痔發病人數呈遞增趨勢,其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11]。醫護人員需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混合痔術后患者的不同狀況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與護理措施[12-13]。中醫護理干預作為一種有效的混合痔術后護理方式[14]。其護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患者的舌苔脈象與具體病情進行中醫辨證[15],根據證型實施針對性的飲食干預措施,對于濕熱下注證患者應以清熱利濕的飲食為主,對于脾虛氣陷證患者應以益氣養血的飲食為主,對于氣滯血瘀證患者應以理氣活血的飲食為主,并采用中藥熏洗坐浴配合提肛運動護理干預,以達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化腐生肌以及消腫止痛的目的。采用皮內針對患者雙側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以達到行氣通腹與健脾益氣的功效。詳細向患者介紹耳穴壓豆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將王不留行耳豆貼對準穴位緊貼壓其上,以達到調節全身氣血運行、調理臟腑功能以及益氣通便的功效,減少患者術后排便困難情況。
本文通過選取我院收治的220 例混合痔術后患者進行觀察研究,回顧性分析和研究混合痔術后患者的臨床病案資料,將所有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110 例)和觀察組(110 例),對照組為2018 年上半年收治的混合痔術后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為2019 年上半年收治的混合痔術后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中醫護理干預。通過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進行分析,觀察組患者的排便障礙率為8.18%,對照組患者的排便障礙率為23.64%,觀察組患者的創面愈合良好為96.36%,對照組患者的創面愈合良好率為85.4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創面愈合情況、排便情況與首次排便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采取中醫護理干預的效果更佳理想(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示,中醫護理干預在此次研究中比只實施常規護理方式的護理效果更為理想,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愈率,減少混合痔術后患者術后的排便困難情況,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能為混合痔術后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資料與理論依據。探討研究混合痔術后患者在臨床護理中通過中醫護理干預在預防排便困難中的效果及應用,值得臨床更多的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