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尤佳
(吉林市中心醫院,吉林 吉林)
消化道癌癥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其主要指發生在消化道組織的惡性腫瘤,該疾病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呼吸系統衰竭、肝臟功能下降等癥狀,以此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消化道癌癥病發率與日俱增,據大數據統計得知,我國每年因消化道癌死亡人數高達15 萬,其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人民健康水平[3-5]。本文通過對消化內鏡技術應用在消化道早期癌癥中的治療效果進行剖析,意在為臨床提高消化道癌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具體如下。
隨機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消化道早期癌癥患者26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其中研究組患者13例,對比組患者13 例。研究組患者年齡40~63 歲,平均(52.4±3.3)歲,平均體重(56.3±7.3)kg,男性7 例,女性6 例。對比組患者年齡40~65 歲,平均(53.1±3.7)歲,平均體重(5 6.4±6.8)k g,男性7 例,女性6 例。兩組患者年齡、體重、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兩組患者均符合消化道早期癌癥診斷標準。(2)兩組患者均知道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以及詳細過程。(3)均由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給予對比組患者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術前對患者行傳統X 線檢查,并對病理組織進行判斷,在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行開放手術治療,切除完病變組織后觀察患者狀態是否異常,隨后縫合切口并長時間給予患者藥物控制治療。給予研究組患者應用消化道內鏡技術的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術前對患者行白光內鏡檢查,通過內鏡反饋對患者消化道內部血管分布、黏膜分布等情況進行診斷排查,隨后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術中由消化道內鏡引導,切除病變異常的黏膜組織。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的手術方案進行治療,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治療有效率參考患者臨床癥狀,以患者消化道內病變組織完全清除且無不良反應發生為顯效,以患者病變組織完全清除,但出現輕微不良反應為有效,以患者病變組織沒有完全清除,臨床癥狀沒有得到完全改善為無效,并統計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之和。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感染、導管堵塞、穿孔以及出血等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通過SPSS 12.0 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用卡方和(%)檢驗及表示計數資料,用t 和(±s)檢驗及表示計量資料,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顯效率、有效率以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無效率明顯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統計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其中研究組患者感染、導管堵塞、穿孔以及出血等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消化道癌癥屬于惡性腫瘤疾病,該疾病不僅會導致患者進食、發聲障礙,還可能造成患者出現消化道綜合征和呼吸疾病,且隨著腫瘤疾病的發展,其還會波及遠處臟器組織,以此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該疾病病發原因極為駁雜,據相關醫學統計,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微量元素缺乏等均易導致病發,患者早期臨床癥狀表現為下咽困難、呼吸急促,中晚期還會出現咳血、胸前區疼痛等臨床癥狀,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為主的方法進行治療[6-8]。
傳統的開放手術在治療消化道癌時需對患者進行剖腹操作,通常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易對其他內臟組織造成損傷,不僅不利于患者后期康復治療,還使手術治療效果受限,安全治療性較差。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消化道內鏡技術的應用,臨床治療消化道癌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能大量規避手術風險,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安全治療性。該手術在內鏡的引導下能精確的對患者病變組織進行切除,在不傷及其他臟器組織的同時,還能發揮極高的療效性,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9-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治療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消化道早期癌癥消化道內鏡技術引導下治療,在大幅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時,還能降低患者術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康復效率。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