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榮,胡月皎
(隴南市武都區中醫院,甘肅 隴南)
在目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這也使得白內障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在臨床上主要應用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進行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術后存在較多并發癥,其中干眼癥是常見并發癥之一,患者表現為視物模糊、干澀、畏光、異物感等[1-2]。超聲乳化白內障術后干眼癥的發生主要與手術操作存在聯系,我院因此對兩組切口的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對術后干眼癥的預防效果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從我院2018 年1 月到2019 年1 月收治的白內障患者中抽取,且均通過研究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患者共200 例,其中100 例設為A 組,實施經透明角膜切口入路手術;另外100 例設為B 組,實施經鞏膜隧道切口入路手術。A 組中男/女為56/44 例。年齡上下限為44 歲、87 歲,平均(66.12±0.21)歲。B 組中男/ 女為57/43 例。年齡上下限為42 歲、81 歲,平均(67.08±0.15)歲。兩組患者信息資料比對顯示無明顯差異,數據統計顯示P>0.05,有可比性。
患者術前0.5 h 均予以擴瞳,術前10 min 予以表面麻醉。均于2 點角膜緣內1 mm 位置做輔助切口。
A 組患者經透明角膜切口入路,于角膜11 點處做一切口,切口寬度為3.2 mm。B 組患者經鞏膜隧道切口入路,于11 點處將穹隆部作為基底,將球結膜剪開,做平行隧道至角膜透明區1 mm 處。
兩組患者之后均實施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并植入后房型折疊人工晶狀體,術后應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進行滴眼,持續2 周。
統計術后患者24 h 內發生干眼癥的患者數量,并對發生率進行比較。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 內的下淚河高度(LTMH)、淚膜破裂時間(BUT)、角膜熒光素鈉染色分值(SCSF)進行記錄和比較。
我們這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 15.0 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運行χ2檢驗,以(%)形式進行表述;計量資料運行t 檢驗,以(±s)進行表述,檢測所得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24 h 內,A 組干眼癥發生率為27 例,占27%;B 組干眼癥的發生率為12 例,占12%。B 組治療后的干眼發生率低于A 組,數據統計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B 組的LTMH、BUT、SCSF 數值改善情況優于A 組,數據統計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指標數值變化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指標數值變化比較
組別 例數 時間 LTMH(mm) BUT(s) SCSF(分)A 組 100 術前 0.33±0.21 8.01±0.15 1.20±0.21術后24 h 內 0.16±0.21 3.82±0.15 2.58±0.11 B 組 100 術前 0.34±0.11 8.00±0.98 1.21±0.87術后24 h 內 0.19±0.16 4.17±0.11 2.17±0.10
在目前,手術是治療白內障的常見方法,以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為主要術式[3]。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干眼癥,干眼癥患者可出現異物感、燒灼感、流淚、畏光、干燥、視覺疲勞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4-5]。干眼癥的發生與手術操作存在聯系[6]。因此,我院就兩種不同切口下開展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對術后干眼癥的預防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B 組治療后的干眼發生率低于A 組,數據統計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B 組的LTMH、BUT、SCSF 數值改善情況優于A 組,數據統計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這是因為透明角膜切口可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影響患者角膜,繼而誘發上皮細胞水腫,導致眼表黏蛋白分布、淚液內黏液成分異常,導致液層、脂質層附著受到影響,淚膜重建受阻[7-8]。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在角膜緣,經此切口入路后,患者可出現術后角膜增加,淚膜表面張力異常,導致淚膜缺乏穩定性[9-11]。在術后指標方面,角膜切口使角膜緣神經纖維斷開,繼而影響局部角膜、中央角膜知覺,淚腺放射弧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瞬目次數、淚腺負反饋、淚液分泌等指標異常,影響LTMH、BUT[12-14]。另外角膜切口對角膜創傷性較大,因此干眼癥癥狀更為嚴重[15-16]。
綜上所述,相比之下,經鞏膜隧道切口開展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相比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術后干眼癥發生率更低,且癥狀輕微,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