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勇
(安順市人民醫院,貴州 安順)
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血管外科疾病,其主要指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血管狹窄癥狀,該疾病病發不僅會導致患者頭暈、目眩,病情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記憶衰退、循環機能下降等癥狀,以此危及患者性命。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年化不斷深入,該疾病病發率與日俱增,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中老年群體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過對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在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患者血管介入術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意在為提高該疾病臨床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行血管介入術治療的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患者15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兩組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一般資料 研究組(n=8)對比組(n=7) t/χ2 P年齡(歲) 56.3±4.2 56.5±3.8 0.096 0.924體重(kg) 62.4±3.3 62.5±3.5 0.056 0.955吸煙 1(12.5) 1(14.3) 0.124 0.724高血壓 3(37.5) 3(42.9) 0.584 0.445男性 4(50.0) 4(57.1) 1.013 0.314女性 4(50.0) 3(42.9) 1.042 0.307
入選標準:(1)兩組患者均符合ECS 中關于該疾病的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1)手術、藥物耐受性低于正常水平者。(2)有其他內器官疾病者。(3)有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
兩組患者入院接受診斷后均行血管介入術治療,隨后研究組行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58)聯合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lndustrie,國藥準字J20180029)藥物治療,其中阿托伐他汀1 次/d,20 mg/次,采用口服的方式進行治療,氯吡格雷1 次/d,75 mg/ 次,采用口服的方式進行治療,氯吡格雷術前給予同等量的藥物,手術1 d 后第二次使用。對比組行10 mg 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藥物治療,使用方法參考研究組,以上治療均持續12 周后對比療效。
觀察兩組患者藥物治療有效率,參考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和康復效果,以患者手術治療成功且術后無不良反應為顯效,以患者手術治療成功,但術后有不良反應發生為有效,以患者術中出現并發癥或手術療效未達標為無效,統計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觀察兩組患者皮疹、視力下降、腸胃過激反應、肝功能異常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治療顯效率、有效率以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無效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n(%)]
經過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皮疹、視力下降、腸胃過激反應以及肝功能異常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顱外段頸動脈狹窄作為中老年人高發疾病之一,該疾病不僅會導致患者運動感官退化以及血液循環機能下降,還會引發患者多種并發癥發生。該疾病病因頗為駁雜,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夾層等均易導致病發。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往往能夠得到改善[4-7]。
據相關研究表明,手術前后給予頸動脈狹窄患者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藥物治療,能提高手術成功率,其中阿托伐他汀能幫助患者抑制肝臟還原酶和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糖和脂蛋白水平,而氯吡格雷的使用發揮了高效的抑制血小板作用。當兩者聯合使用在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手術中時,能幫助患者調節狀態,提高手術安全性和療效性。此外該藥物的使用不會造成患者出現過激反應,藥物安全性較高[8-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行20 mg 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藥物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阿托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應用在頸動脈狹窄患者血管介入術中,能有效提高手術治療有效率,降低手術風險,在提高患者治愈率的同時,還有效地控制了醫患矛盾的發生,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