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學,高立軍
(淄博市第七人民醫院,山東 淄博)
阿奇霉素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抗感染藥物,最常被用在生殖道感染或者是呼吸道感染中,而且其抗菌譜比較廣泛,能夠有效殺死厭氧菌、肺炎球菌等,此外在支原體肺炎中也有一定應用[1]。口服阿奇霉素后,為人體所吸收的速度較快,而且不易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的耐受性通常都比較好,可以說此藥的優點頗多[2]。正常來說,阿奇霉素會產生一定副作用,但遠遠不會威脅到患者的疾病治療或者生命安全[3]。但對兒童來說則不然,一般臨床上的患兒都會有著或多或少的抵抗力差或者是身體發育尚未完全等,再加上用藥的時候,會出現醫務人員不合理用藥的情況,所以很容易引發不良反應[4]。如果未對患兒采取應對措施的話,將會直接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而且還可能會使患兒發生并發癥,進而威脅其生命。為探究關于兒科臨床應該如何更好地應用阿奇霉素,現對治療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了探究,具體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于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患兒126 例,分成兩組,所有被選入患兒都未患嚴重慢性疾病。其中男75 例,女51 例,年齡1~10 歲,平均(7.11±2.01)歲。共有87 例呼吸感染患兒,21 例皮膚軟組織感染患兒,18 例泌尿系統感染患兒。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上無差異,P>0.05,可對比。
在本次分析實驗里面,所有入選患兒都接受阿奇霉素的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靜注阿奇霉素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靜注量必須嚴格把控在10~500 mg,而且每天進行1 次滴注即可[5]。實驗組患者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治療方式進行治療,但是不同年齡階段的患兒要注意給藥劑量。在5 歲以下的患兒群體中,口服劑量把握在0.25 g 即可,6~10 歲患兒群體中,口服劑量要把握在0.5 g,每日口服藥的次數不可超過2 次。
在兩組患兒用藥后,記錄下所有臨床癥狀,分析其出現的不良反應。
在患兒治療后有發生跟治療前的異常情況,或者是引起了患兒身體上的不適,即可被視為是出現了不良反應。
本次數據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 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所有的患兒用藥結束后,并經臨床有效統計記錄以后,發現兒科中應用阿奇霉素主要容易發生過敏性皮疹和休克或者是發熱等情況,而對比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可得知,組間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此外,兩組患兒在出現不良反應的時候,臨床都有立刻展開有效救治,所以并未發展為嚴重不良后果,具體情況可見下表1。

表1 126 例患兒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n(%)]
這幾年臨床出現兒科患者的數量一直在增加,其中主要有皮膚感染、急性中耳炎或者是上呼吸道感染等患兒,此類患兒通常都是要接受藥物治療的,而采用阿奇霉素是最為常見的,因為此藥的治療效果比較明顯[6]。阿奇霉素是一種抗感染的內酯類藥物,主要是用在呼吸道和生殖道上的感染中。也正是因為臨床對阿奇霉素的廣泛應用,才使得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一直在不斷增加,很多患兒在用藥治療后,極易發生不良反應,不但直接影響到臨床治療效果,而且也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脅。只有臨床詳細分析在應用阿奇霉素后發生不良反應的一些因素,才能夠更好地保障臨床用藥,進而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7]。
據本次分析中可明顯得知,兒科臨床在應用不同的給藥方式以后,其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并無明顯差異,這可證明,阿奇霉素無論通過哪種途徑來給藥,其不良反應是無差別可言的,因為在臨床真正治療的時候,不管如何用藥都會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主要的不良反應可見以下幾種:(1)胃腸道反應。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就是惡心和嘔吐,當然也不乏存在胃痛的情況,對于年紀較小且并不會用語言來表達出自己不適的患兒,通常都會出現拒絕飲食和面色潮紅,也有一直在啼哭的例子存在,而且對于一些比較嚴重的患兒來說,甚至還會出現抽搐癥狀。對于患兒在治療中出現上述癥狀的情況,必須要立刻停止給藥,進行對癥治療,以免發生更為嚴重的不良后果;(2)過敏性休克。這種不良反應在臨床治療中是很少出現的,出現此現象主要就是因為患兒在給藥以后,其機體發生了過敏反應,進而導致休克,此類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就是呼吸困難和面色蒼白,甚至還會伴有昏迷和大汗淋漓的情況。對于治療中出現上述情況的患者,必須要立刻停止給藥,同時進行搶救和抗過敏,同時擴充患兒的腦容量,以此來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3)過敏性皮疹。在應用阿奇霉素治療中,很多患兒的上肢跟軀干都會出現皮疹,而且會伴有難以忍受的瘙癢,此時患兒都會忍不住用手撓抓。針對此類患兒的治療,臨床建議立刻停止給藥,同時立刻進行脫敏處理,通常來說在停藥3 d 內,皮疹是能夠自行消失的,但是因為色素比較深的緣故,所以容易留下痕跡;(4)發熱。患兒治療前并不存在體溫升高的現象,但可能會在用藥后發生體溫升高或者是面色潮紅的情況,對于年齡不大的患兒來說,主要體現為哭鬧的臨床癥狀,對于年齡稍大一些的患兒來說,主要會體現在煩躁的不良情緒上。一旦有上述癥狀出現,必須要停止給藥,如果患兒的體溫并未恢復正常的話,則要考慮采取降溫處理[8]。
總之在具體治療的時候,必須要結合患兒的實際病情來展開針對性治療,如果不良反應表現為過敏性皮疹或者是休克的患兒,就必須要糾正電解質紊亂,同時抗休克、脫敏,然后再給予患兒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有效治療。如果是胃腸道反應者,就要考慮靜注胃復安,以此來緩解患者的不良反應。如果是出現發熱的患兒,若體溫升高不超10 ℃,是可以進行物理降溫的,如果升溫在10 ℃以上的時候,就必須采取口服藥物來降溫,如果其臨床癥狀仍然未得到緩解的話,要考慮對其進行靜滴退燒藥。
綜上所述,兒科臨床在應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的時候,出現不良反應是很正常的,而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有發熱、過敏性皮疹等。基于患兒耐受力較差以及其臟器的抵御能力不強的緣故,在出現不良反應之際,機體的損傷程度通常要比成年患者更嚴重。這就告誡臨床在給藥的時候,必須要隨時關注患兒的臨床反應,只有早發現,才能早處理,從而更好地發揮出阿奇霉素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