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軍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醫院,山西 忻州)
骨性關節炎為中老年人常發的一種退行性關節疾病,在中醫骨傷科十分常見[1]。本次研究在于探究中醫康復治療對于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故從我院2 年來收治的患者中選取60 例進行探究,現將研究結果做如下報道。
本次研究選擇2017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門診收治的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60 例參與。按照奇偶數排列順序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n=30)與對照組(n=30)。觀察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60~78 歲,平均(72.54±2.41)歲。病程3~8 年,平均(4.97±1.47)年。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 例,年齡62~80 歲,平均(73.45±1.89)歲。病程3~9 年,平均(5.03±1.44)年。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未見顯著差異(P>0.05),可比性強。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及臨床癥狀診斷后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中關于老年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確診為骨性關節炎;②無精神障礙、語言障礙等影響研究配合性的癥狀;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或器質性損害者;②排除依從性差或中途退出者;③排除惡性腫瘤者。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方式,給予其玻璃酸鈉注射液(生產廠商:上海景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43;規格:2.5 mL:25 mg)行關節腔注射[2]。觀察組采取中醫康復治療:①推拿治療。取患者太沖穴、足三里、陽陵泉穴進行推拿按摩,同時在患者髕骨部位進行拿捏、按揉等手法進行推拿。對患者膝關節位置向下拉伸,持續約30 s左右,再于髕骨位置向上拉伸6~8 次,30 min/次,1 次/d。在患者關節周邊的肌腱位置行彈撥手法,以使韌帶放松。②艾灸治療。采取患者血海穴、內外膝眼穴、委中穴、梁丘穴為艾灸穴位,艾灸箱置于上述穴位后點燃艾條進行艾灸,30 mim/次,1 次/d。③中藥熏洗治療。方藥組成:海桐皮45 g、透骨草45 g、威靈仙30 g、桑寄生30 g、伸筋草30 g、崧筋藤25 g、蘇木25 g、生川烏10 g、川穹10 g。將上述藥材制成藥包,取清水熬煮至沸騰后取藥包對患處進行熏洗,待溫度稍降至皮膚可承受程度敷于患處,25 min/次,1 次/d。④內服中藥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 g、川牛膝15 g、白術15 g、白芍12 g、當歸12 g、威靈仙12 g、茯苓10 g、木瓜10 g、桂枝8 g、延胡索8 g、甘草5 g,加清水煎服,取300 mL 制劑,于早中晚餐后1 h 分服,1劑/d。⑤關節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足尖用力做下踩、上鉤交替動作,最大程度做背伸和跖區。緩慢、用力進行踝關節旋轉運動,3~5 次為1 組,連續做20 組動作。取平臥位或坐位,將膝部伸直,緩緩抬起,后回到原來位置,連續3~4次,2 次/d,鍛煉患者膝關節功能,動作以患者能承受為度[3]。
采取VAS(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關節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評分標準:總分0~10 分,0 分為無疼痛感受,3 分以下為可忍受的輕微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可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 分為劇烈疼痛,影響正常生活難以忍受[4]。采取JOA(日本骨科學會評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評分標準:總分0~29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越好[5]。
于患者治療前后對其血清白細胞介素6 與C 反應蛋白進行測量并對比。
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為依據,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判。顯效:經治療,患者關節疼痛、紅腫等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基本無活動受限;有效:經治療,患者關節疼痛、紅腫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關節功能有一定恢復,活動受限小;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無顯著改善,關節功能無恢復跡象,甚至癥狀加重。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患者的計量資料(±s)與計數資料(%)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前JOA 評分、VAS 評分經統計均未見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關節功能和疼痛程度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疼痛程度更低,關節功能改善情況更好(P<0.05),見表1。
表1 JOA、VAS 評分

表1 JOA、VAS 評分
JOA 評分 V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3.07±3.47 22.89±5.14 5.63±1.10 1.98±1.61對照組 30 12.87±3.25 16.15±4.12 5.38±1.24 3.21±1.45 t 0.230 5.604 0.826 3.109 P 0.819 0.000 0.412 0.003組別 例數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CRP、IL-6 兩項指標的水平無顯著差異,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兩項指標更低,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CRP、IL-6 指標水平

表2 CRP、IL-6 指標水平
IL-6(pg/m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32±0.38 1.03±0.25 12.88±3.89 3.45±1.14對照組 30 4.43±0.29 1.72±0.34 12.78±3.87 6.78±1.26 t 1.260 8.955 0.100 10.734 P 0.213 0.000 0.921 0.000組別 例數
兩組患者治療效率經對比提示,觀察組(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有效率[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為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較大負擔。該病的發生與肥胖、勞損、年齡增加、創傷和關節先天性異常等因素有密切聯系[7]。按照有無局部或全身致病因素,可將該病分為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兩大類。該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疼痛癥狀多發于晨間,在適度活動后有所緩解,活動過度癥狀又可加重,休息時可稍微緩解,癥狀較嚴重的患者可伴有關節畸形及肌肉萎縮。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不便,西醫治療為目前臨床的主要治療方式,但西醫治療費用較高,且臨床收效有限,不良反應較多,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為此許多臨床工作者將目光投向祖國醫學。
在中醫上,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痹”的范疇內,主要由于風寒濕邪入侵機體所致[8]。本次研究采用中藥熏洗,可起到活血溫經、通絡散瘀、消腫止痛的效果。按摩推拿能夠改善關節周圍血液循環,促進軟骨組織代謝,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對關節功能有一定恢復效果,另外,采用艾灸刺激穴位,能夠幫助患者通經活絡,緩解關節腫脹。將上述方式與康復運動進行聯合,可起到顯著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JOA、VAS 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療法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輕痛苦。觀察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療法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炎癥因子水平。
綜上,對老年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中醫療法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