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慧
(廣西梧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梧州)
精神科所涉及的疾病主要是以精神病為主的神經系統紊亂疾病,一般可由于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等外在因素與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相互影響而導致行為、心理活動以及神經系統紊亂等異常表現[1]。目前精神科主要包括對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等的治療等[2]。本文將結合對精神科封閉式管理病房的護理管理應用關懷性管理制度,并觀察應用該制度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詳情見于下文。
選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于我院精神科封閉式管理病房收治的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不同護理干預方式的選擇分為兩組,對照組50 例,其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38~78 歲,平均(58.23±5.67)歲,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方式;觀察組50 例,其中男性23 例,女性27 例,年齡37~75 歲,平均(56.27±5.17)歲,采用關懷性管理干預。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在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做比較。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方式,針對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況以及癥狀表現予以輔助檢查指導、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采用關懷性管理干預方式,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特點以及心理變化特點等,為患者構建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溫度適宜,光照充足;為患者予以舒緩的音樂以及相關娛樂活動等,加強患者對社會活動的了解;對患者的心理變化特點嚴密觀察,護理人員態度親和,避免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對患者家屬進行指導,加強對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視,與患者交流時注意避免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維護患者的隱私,在精神上予以患者支持以及鼓勵,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進行正確疏解精神壓力以及心理壓力的相關指導;患者經由治療護理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達到出院指導時,對患者及家屬關于健康教育、用藥、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指導,并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不適隨診。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比兩組患者對于不同護理干預方式的滿意度,分值為100,非常滿意為80~100 分,滿意為60~79 分,不滿意為60 分以下。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將數據納入SPSS 17.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滿意度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于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滿意度對比[n(%)]
精神科是主要依據患者有行為、心理活動上紊亂的精神疾病癥狀表現進行治療與研究護理的科室,同時患者的臨床癥狀一般可見性格突變、情感缺失、敏感多疑、記憶障礙以及意志行為障礙等[3]。因此臨床一般基于患者的具體癥狀表現以及身體狀況會予以病因研究,并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對患者展開心理治療,加大精神病防治力度以及廣泛建立精神病防治機構等,用以對患者的糾正、治療以及改善[4]。
封閉式管理病房便是基于精神科的特殊診療情況實行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將樓宇的整體作為管理單位,使用隔離體等將樓宇與外界分開,對于管理范圍內出入的人員、車輛進行管理,用以保護精神病人的安全,并對患者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務等[5]。
關懷性管理,即是結合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對患者開展積極治療以及護理工作時,融入對患者的體貼以及關懷,營造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6]。具體即是要求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保持語氣緩和,不發脾氣,態度隨和,關心患者的個性化需求,充分體貼以及理解患者的痛苦,努力解決患者困難以及不便,對于患者的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并有效解決,全心全心提供優質服務,予以患者人文關懷,讓患者在整個服務過程當中感覺到舒適,并能夠保持尊嚴[7]。同時也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提升自身專業程度以及相關經驗的增長,以利于更加有效地對患者進行相關教導,也能夠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充分了解,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的影響,加強護患關系,以此提高患者對于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能夠提高醫院的服務目的以及效益[8]。
結合本次實驗研究,觀察組對精神科封閉式病房的患者采用關懷性管理制度,在基于患者心理、生理、社交以及精神等方面予以關懷護理,護理人員態度溫柔親和,結合患者的具體需求以及臨床癥狀特點予以護理,結合實驗研究結果,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狀況,對患者身體健康恢復也具有積極意義,尤其在對患者及家屬對于護理人員的護理效果滿意度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對精神科封閉式管理病房實施關懷性管理制度對于患者的治療以及預后恢復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同時對于提升患者的滿意度,也具有積極意義,建議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