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鮮,韋壯苗,覃桂學,黃璘琳,寧麗婭,謝文瓊
(廣西省來賓市人民醫院,廣西 來賓)
專業警惕性是指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或錯誤傾向保持敏銳的感覺。護理專業警惕性就是注意和確認有效的臨床觀察信號,權衡護理行動本身所帶來的潛在危險性以及隨時準備采取合適而有效的行動來減少危險性和對威脅的反應。
莪術油是一種中藥注射劑,主要活性成分主要為莪術醇、β- 欖香烯、吉馬酮、莪術二酮、新莪術二酮等二十多種[1],其中莪術醇有抗腫瘤、抗病毒、抗菌消炎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等廣泛的藥理活性,對機體行氣破血、消積止痛、抗炎、抗病毒、抗腫瘤、增強免疫功能
和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種作用[2]。莪術油引起過敏反應的報道近來不少,因其過敏反應發展迅速度,若處理不及時可導致患者死亡。國家藥物監測中心發布的《信息通報》建議在臨床使用過程中要關注莪術油注射液的過敏反應[3]。現對2016~2018 年本院急、門診莪術油輸入導致的過敏反應35 例早期發生特點及護理專業警惕性應急處理經驗進行分析,為使用該藥的安全防范提供參考。
回歸分析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我院急、門診滴注莪術油導致過敏反應患者35 例,排除用藥前已經存在其他物質導致的過敏癥狀者。
對35 例注射莪術油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的性別、年齡、過敏發生時間、臨床表現及最后患者恢復結果等信息進行整理與歸納,并對其分類、統計與分析。
用藥過敏反應的診斷按孫永顯主編的《急救護理》[4]診斷標準。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5 例過敏反應病例中男17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30.5±7.2)歲,最小的8 歲,最大的64 歲。年齡上主要發生在20 歲以下多見,18 歲以下未成年人有18 例占51.43%,男女比例17:18,詳情見表1。

表1 過敏反應病例年齡、性別分布(n)
35 例患者過敏反應早期在各系統中主要癥狀如下:呼吸道阻塞癥狀如咳嗽、胸悶、呼吸困難、憋氣;微循環障礙表現為面部蒼白、肢端濕冷;中樞缺氧癥狀表現為意識喪失、昏迷;消化系統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皮膚過敏癥狀發生的病例占比較少,僅2 例,均是出現手部皮膚瘙癢,見表2。
35 例均為用藥當時即發生不良反應,且多在用藥后10 min 內發生,發生過敏反應最快的為用藥后20 s 發生,最遲的為用藥40 min 后發生,見表3。

表3 過敏反應發生時間、搶救觀察時間分布與處理效果分析[n(%)]
患者在1~5 min 出現咳嗽、胸悶或呼吸困難、面部漲紅或蒼白、煩躁不安、脈搏微弱及血壓下降、頭暈、意識喪失等癥狀時,立即啟動過敏反應搶救程序立即停止輸液、更換輸液管及接上生理鹽水、平臥于平車上、氧氣吸入并快速送至搶救室監測生命體征,通知醫師并按醫囑給予抗過敏藥物注射等處理,觀察至生命體征平穩。
目前臨床使用的莪術油注射液是從莪術干燥根莖中提取的揮發油,屬中藥制劑,已列入中國藥典中的新抗病毒藥,對多種細菌、病毒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臨床應用廣泛。35 例早期過敏反應結果顯示主要表現在呼吸道、循環、消化道和神經系統,表現為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面部通紅、嘔吐、腹痛、意識喪失等。這是莪術油進入機體后某些化學成分刺激免疫系統產生IgE,以及致敏原和抗體共同作用于致敏細胞,釋放出5- 羥色胺、組胺、緩激肽血管活性物質等,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毛細血管床擴大、血漿滲出,血容量相對不足,加之過敏常致喉部、支氣管痙攣所致的呼吸困難,使胸腔內壓力升高,因而回心血量減少,心排血量亦減少[5],最終因機體有效循環血量的絕對和相對銳減而使各重要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注量不足所致上述一系列臨床癥狀。這就提示護士在患者滴注莪術油時主要觀察呼吸道癥狀、循環系統癥狀及意識狀態等。
從年齡分析其過敏反應的發生主要集在18 歲以下未成年人,共有17 例占48.57%,35 歲以上12 例占34.29%,這與《信息通報》上數據相近[3]。主要是因為本院該藥主要應用于未成年人較多且未成年人機體的器官、免疫系統等方面的發育不全,主要通過排泄器官肝、腎臟對藥物代謝、排泄的不完全及對外來抗原的敏感性增加導致過敏反應發生率增多,提示在未成年人用莪術油注射液尤為謹慎。
本組數據表明,其過敏反應71.43% 發生在開始滴注5 min 內,故在滴注時前5 min 應當緩慢。本院于2011 年開始培養護士的護理專業警惕性理念,掌握該致敏藥物發生過敏反應的機理與發生時間及過敏性休克的搶救程序。在滴注該藥的治療護理中,保持專業警惕性,嚴格按藥品說明書控制輸入速度,嚴密觀察患者在開始滴注5 min 內的反應癥狀,隨時做好搶救患者的準備。本組中有34 例過敏反應早期主要表現為咳嗽、胸悶、憋氣、面部通紅、嘔吐、腹痛[6],是因年齡、性別不同,機體反應性、抗原進入量和滴速等不同,臨床表現有很大差異,與文獻報道一致[7]。35 例患者中發生過敏反應最快的在滴注20 s 時,大部分發生在用藥后5 min內,所有患者過敏反應早期癥狀均被護士及時發現后立即停止輸液、平臥、更換生理鹽水及輸液管后30 min 內癥狀消失,僅1 例在輸液40 min 時被發現其意識障礙、抽搐,立即停止輸液,更換生理鹽水及輸液管后按醫囑迅速靜脈注射地米、非那根、輸氧等處理后觀察55 min 后才完全恢復。分析結果發現過敏反發現越早,護士的應急處理時間越早,患者恢復越快,搶救成功率越高,轉歸耗時越短,提示過敏反應發生的早期發現、及時處理與患者恢復的效果有很大關系。護士在滴注莪油術應嚴密觀察患者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仔細詢問患者的感覺,特別是從開始輸注到5 min 內,一旦發生過敏反應積極采取補救措施,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完善相關記錄。
綜上所述,莪術油注射液引起過敏反應多為速發型。護士憑借自己的護理專業警惕性,在患者開始滴注莪術油時注意其用藥反應,早期發現患者過敏癥狀,及早給予相應處理,使患者早期脫離危險,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