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芳,劉文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廣西 桂林)
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癌癥之一,多發于60 歲以上的老年群體[1]。手術切除是肺癌常用的治療方法,由于手術清除病灶的同時也損傷了部分肺葉組織,因此手術后容易發生肺功能不全[2]。其次,術后氣管內分泌物增加,如果不能配合有效的咳嗽排痰,會導致痰液潴留,容易發生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從而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因此胸外科日常護理工作重點就是降低患者胸部手術后肺部相關并發癥[3]。預見性護理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護理措施,通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預判性的評估,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從而減少或者避免患者并發癥的發生,保障患者安全[4]。本研究納入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我院行肺癌根治術的高齡肺癌患者100 例,分析了預見性護理在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在我院行肺癌根治術的高齡肺癌患者100 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癌診斷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②符合肺癌根治術各項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有精神障礙或者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護理工作。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40 例,女10 例;年齡60~72 歲,平均(62.38±2.23)歲;觀察組男42 例,女8例;年齡61~74 歲,平均(66.24±5.16)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肺癌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包括手術前戒煙2周、健康宣教、呼吸功能鍛煉、術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氧氣吸入、叩背咳痰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加強對患者呼吸功能訓練進行管理,術后充分鎮痛,為呼吸功能鍛煉及早期下床活動提供有利條件[5]。同時加強對患者咳嗽排痰進行干預,促進患者有效咳痰,具體措施如下。
(1)術前護理:指導患者進行術前呼吸功能鍛煉[5-7],所有病人均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深呼吸訓練,10~15 min/次,3 次/d;根據患者身體情況指導運動訓練,一般選擇步行鍛煉或登樓梯訓練。要求患者運動的速度相對于平時要快一點,30 min/次左右,登樓梯訓練則沒有運動時間以及速度等要求,只要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感覺到心率增快、氣促就達到標準,2 次/d。
(2)疼痛護理:患者術后給予充分鎮痛,采取多模式鎮痛方式,提升鎮痛效果,減輕患者術后疼痛。術后采用長海通尺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根據評定結果及時給予鎮痛處理。
(3)胸管護理:妥善固定胸管,減少因活動牽拉胸管導致疼痛,同時定時擠壓胸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床上活動時動作宜緩慢,避免引流管扭曲、脫出。
(4)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麻醉清醒后6 h 開始協助患者行肢體被動活動,指導患者握拳、繃腿、活動踝關節。術后第1 天指導患者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同時自主活動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包括手臂上舉外展、膝關節伸曲運動等。根據患者的病情,手術后1~2 d 可以下床在病區活動,注意循序漸進,活動量以患者自覺心率增快、略有氣促為宜。
(5)有效排痰: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排痰,評估咳嗽排痰情況。每次霧化吸入結束后給予震動排痰機排痰。咳痰無力的患者給予刺激胸骨上窩,協助排痰,必要時行鼻導管吸痰或者電子支氣管鏡下吸痰。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拔胸管時間、肺不張、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形式,該問卷涵蓋4 個條目10 個選項,包括健康宣教、護理服務態度及護理服務的及時性、護理技術及對病情觀察及處理。滿分100 分,90~100 分為非常滿意,60~89 分為滿意,低于60 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拔胸管時間、肺部感染、肺不張發生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并發癥發生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并發癥發生的比較
組別 拔胸管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 肺部感染 肺不張觀察組(n=50) 4.15±0.75 8.65±1.27 5(10) 6(12)對照組(n=50) 7.34±0.96 11.48±1.52 7(14) 14(28)t/χ2 5.4 6.923 4.27 4.65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度比較(n, %)
預見性護理是指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預判性的評估,針對患者潛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處理,從而降低術后呼吸道并發癥[8]。目前電視胸腔鏡技術應用日益廣泛,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肺癌患者提供了手術機會[9]。由于胸部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肺組織彈性減弱、呼吸道粘膜纖毛的擺動能力下降,排痰能力下降,容易發生肺不張、肺部感染、胸腔積液等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恢復[10]。因此對于高齡肺癌患者,在圍手術期尤其是術前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可以最大限度調節呼吸肌的收縮運動,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對手術的耐受程度,降低手術的風險。此外還可以減少氣道分泌物形成,提高氣道纖毛清除功能。張玉芬等[11]研究顯示術后切口疼痛是影響患者術后咳嗽排痰的主要原因。胸外科手術后由于麻醉,手術創傷、炎癥因子刺激等因素,術后肺組織內往往會出現較多分泌物,而老年患者支氣管排出黏性分泌物功能明顯下降。因此術后采取多模式鎮痛方式,提升鎮痛效果,有利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咳痰及呼吸功能鍛煉,減少痰液在氣管內聚集,降低肺不張、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有利于手術后的恢復。此外胸外科手術后常規留置胸管,可以充分引流出胸腔內的血液及氣體,保持胸膜腔內負壓,促進肺的復張。因此開胸手術后加強胸管護理,保持引流通暢,做好肺部護理可以有效的減少術后呼吸道并發癥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預見性護理,觀察組患者的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為2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P<0.05)。觀察組拔胸管時間、手術后住院時間、患者及家屬對護理質量的的滿意度也明顯優于對照組,與王楊等[12]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對高齡肺癌患者在圍手術期發現潛在的問題立即進行干預處理,可以減少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降低手術的風險,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