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微微,李會芳,姚玉蘭,馬晉利,殷艷茹
(山西長平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王臺醫院,山西 晉城)
近年來,我國骨性、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率逐漸升高,一旦患病,將伴隨著關節腫痛、發熱、關節功能障礙及畸形,嚴重時甚至可導致關節殘疾,嚴重影響著患者日常生活,限制了患者的行走能力、生活能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形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1]。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于關節炎患者的治療取得了重要進展,近年來,全膝關節置換術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不一,有研究表明[2],給予患者術后科學的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的功能,因此,本研究選取了2018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對其術后采取不同護理措施,觀察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抽取2018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于我院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06 例,按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3 例。觀察組中,男性20 例,女性33 例,年齡55~80 歲,平均(68.21±4.21)歲,對照組中,男性19 例,女性34 例,年齡56~82 歲,平均(69.10±4.36)歲。
納入標準:①根據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關節炎的患者。②于本院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③無認知、語言障礙或精神病史能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④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意見書的。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②有精神病史或認知障礙無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的術后護理,根據醫囑完成體征監測,了解患者的心電圖情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情況,如有異常應立即采取處理措施,給予患者必要的營養物質供給,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此外,對患者進行口頭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飲食指導,簡單介紹疾病知識、術后注意事項,保持病房區域安靜、整潔等基本護理工作,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術后2 d 內,對患者的股四頭肌與踝關節功能進行早期訓練,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訓練強度。基于此,觀察組患者行術后圍術期護理,主要包括:①術后將患者送至病房,放置患者時動作輕柔,防止對患肢造成傷害,嚴格控制病房環境,室溫保持在25 ℃左右,濕度控制在60%左右,期間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體征[3]。對患者的手術切口滲血情況進行密切觀測,如有異常應立即采取處理措施。②由于術中關節腔內會用甲磺酸羅哌卡因、腎上腺素、帕瑞昔布、地塞米松、氨甲環酸等藥物,因此術后需將引流管暫夾閉4 h,后給予開放并保持引流管的暢通,防止關節腔出現積血、積液等情況,根據患者情況,于術后24 h 左右取出引流管,并將留取的標本進行細菌培養。③術后需將患肢抬高,并每隔2 h 使用冰袋冷敷膝關節,每次冰敷30 min,可有效防止或減輕切口出血以及關節腫脹,術后患者的疼痛感較為劇烈,應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正確使用鎮痛泵或靜脈滴注帕瑞昔布、丙帕他莫等藥物進行止痛,此外,術后3 h 使用氯化鈉100 mL+ 氨甲環酸1 g,對患者行靜脈滴注。術后對患者使用足底靜脈泵進行氣壓治療,應用依諾肝素鈉或低分子肝素鈣,行皮下注射,以預防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加強與患者交流溝通,患者術后可能因手術和疼痛以及擔心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不佳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安慰,向患者介紹以往成功恢復病例,激勵患者。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術后鍛煉計劃,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意義,護理人員在術日患者麻醉作用消失,雙下肢感覺恢復后可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與踝關節的伸展運動,防止出現靜脈血栓。拍DR 片后根據患者假體安裝情況,確認假體無問題后,指導患者逐漸開始進行站立、行走以及負重的訓練,直至患者完全負重,期間控制和管理好患者的飲食,保證飲食健康,注意營養均衡,多攝入蛋白質與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盡量清淡,避免油膩與辛辣。
記錄并對比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將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分為優、良、可、差4 個等級:患者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膝關節活動功能完全恢復為優;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有顯著的改善,膝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明顯為良;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膝關節活動能力有所恢復為可;疼痛、腫脹癥狀依舊無改善,關節活動能力受限無恢復為差。計算兩組患者恢復的優良率并進行比較[4]。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前后的膝關節活動范圍(ROM)評分以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情況與疼痛情況進行評估[5]。ROM 分數越高,膝關節恢復越好,護理效果越好,VAS 分數越低,疼痛越輕,護理效果越佳。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膝關節恢復情況對比[n(%)]
護理前,兩組患者兩項評分無顯著差異,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ROM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ROM、VAS 評分對比

表2 ROM、VAS 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ROM 評分 VA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3 82.11±5.69 103.21±8.69 7.15±2.36 2.36±0.54對照組 53 81.96±5.87 91.21±8.47 7.09±2.41 4.32±0.69 t 0.134 7.199 0.130 16.285 P 0.894 0.000 0.897 0.000
近年來,關節炎患者的數量驟增,根據相關統計報道[6],我國50 歲以上的人群中,約有50% 的骨關節炎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升高,患者一般伴有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有時可累及關節周圍肌肉,嚴重時可導致運動障礙,極大程度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動能力與正常生活,近些年,對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手段較多采取全膝關節置換手術,以恢復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能力。膝關節置換術是近代醫學發展的新產物,可有效減輕患者晚期膝關節疼痛,治療周期較短,安全性較高,手術價格相對較低,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有研究表明[7],全膝關節置換術配合科學的護理工作,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因此,本次研究選取了2018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于我院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106 例患者進行探究,結果表明,接受圍術期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較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更好,優良率更高(P<0.05),此外護理前兩組患者ROM、VAS 評分差異較小(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ROM 評分高于對照,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結果證明對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采取圍術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膝關節的功能,降低疼痛,提升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