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升
【摘要】目的 通過肌電圖檢查評估Bell麻痹的預后。方法 Bell麻痹患者治療前行肌電圖檢查,治療前后行House-Brackmann量表評估病情。結果 完全性面癱組中,4周后基本正常率遠低于不完全性面癱組。結論 Blink反射在評估Bell麻痹患者預后有重要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1
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Bell麻痹)是神經科常見的疾病,確切病因未明,長期以來認為本病與噬神經病毒感染有關。多數(shù)人認為,本病亦屬于一種自身免疫反應。不完全性面癱1~2個月內可恢復或痊愈,完全性面癱患者一般需2~8個月,甚至一年時間恢復,且常遺留后遺癥。通過肌電圖檢查,明確面癱程度,評估患者預后有很大幫助。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7年01月~2017年12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Bell麻痹病人,共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30±5.8歲,發(fā)病時間2.2±1.5天;均行美國GE公司1.5 T核磁共振檢查和肌電圖檢查,排除中樞性面癱及外傷等,入院后給予相關治療,評估治療4周后恢復情況。
1.2 方法
60例患者入院治療前均給予核磁共振檢查,同時予美國尼高力肌電誘發(fā)儀器檢查(面神經運動傳導+Blink反射),對比雙側(額區(qū)、眼區(qū)、鼻區(qū)、口區(qū))CMAP波幅,波幅相差≥50%異常,同時根據(jù)Blink反射檢查結果分為兩組(不完全性面癱18例+完全性面癱42例),兩組均采取House-Brackmann量表評估面癱程度;后均予地塞米松10 mg靜脈注射減輕炎性水腫等治療,治療7天,合并帶狀皰疹者予阿昔洛韋負荷量治療1周。4周后再次行House-Brackmann量表評估患者預后,其中Ⅱ級以內(包括Ⅱ級)為基本恢復正常。
2 結 果
60例患者入院后行面神經運動傳導檢查+blink反射,排除技術誤差,額區(qū)異常45例,占75%,眼區(qū)40,占66.7%,鼻區(qū)20例,占33%,口區(qū)43例,占72%;Blink反射提示①18例患者,刺激健側,健側R1、R2潛伏期均正常,對側R2潛伏期延長;刺激患側,患側R1、R2潛伏期均延長,對側R2潛伏期正常,考慮患側面神經不完全損傷,傳出功能障礙;②42例患者,刺激健側,健側R1、R2潛伏期均正常,對側R2未引出;刺激患側,患者R1、R2均未引出,對側R2潛伏期正常,考慮患側面神經完全損傷,傳出功能障礙。③入院后藥物治療前和4周后門診復診均行House-Brackmann量表評估:其中不完全性面癱組中,I級0例,Ⅱ級8例,Ⅲ級10例,IV級及以上0例;共18例,糖尿病患者占5例,遵囑藥物治療,4周后復診I級10例,Ⅱ級7例,Ⅲ級1例,基本正常率94%。完全性面癱組中,I級0例,Ⅱ級0例,Ⅲ級5例,IV級10例,V級19例,VI級8例,糖尿病患者占15例,遵囑藥物治療,4周后復診I級3例,Ⅱ級7例,Ⅲ級17例,IV級3例,V級6例,VI級6例,基本正常率24%;
3 討 論
Bell麻痹患者檢查肌電圖時一般檢查項目包括運動神經傳導(觀察潛伏期及波幅)和Blink反射(觀察R1、R2潛伏期),其中Blink反射(瞬目反射)檢查意義更加重要,其除面神經檢查之外,對于三叉神經及延髓和腦橋的功能評估也有很大作用。此反射傳入神經是三叉神經第1支分支眶上支,傳出神經是面神經運動分支,其中樞傳遞途徑尚不完全清楚。當刺激同側三叉神經眶上支時,其沖動功能沿著三叉神經傳入,到達腦橋內兩側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和脊束核,在腦橋和延髓內經過一系列神經元內部之間的傳遞,沖動最終到達同側和對側面神經核,再沿著雙側面神經傳出。瞬目反射反射弧包括2個成分,即早發(fā)反應R1和遲發(fā)反應R2。當刺激同側三叉神經第1支分支眶上支時,僅在刺激側眼可以記錄R1波,而R2波在雙眼均可記錄到。R1波通常穩(wěn)定性較好,而且重復性比較好,在檢查時臨床可無任何表現(xiàn);R2通常為多相波,并且波形多變,在檢查時臨床可見瞬目動作。早發(fā)反應R1波被認為是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和同側面神經核之間的一個單突觸反射。而遲發(fā)反應R2波則被認為是腦干內三叉神經脊束核和面神經核之間的多個中間神經元多突觸反射。因此,瞬目反射對于面神經病變來說,可以了解到全部面神經狀態(tài),而且R1比R2更直接和可靠,因為R2還受到腦干中間神經元和突觸之間延遲等復雜因素的影響。Bell麻痹在Blink反射中表現(xiàn)為傳出功能障礙,不完全性損傷時,表現(xiàn)為患側R1、R2潛伏期延長;完全性損傷時表現(xiàn)為患側R1、R2未引出。本次試驗中42例完全性面癱患者絕大部分有面神經直接反應的明顯減弱,患側R1R2消失,提示軸突變性,這類患者臨床多恢復慢,不完全,且有面肌聯(lián)帶運動的征象。因此,我們認為瞬目反射可客觀地評價Bell麻痹的恢復過程及其預后。
參考文獻
[1] 遲放魯.面神經疾病[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04-224.
[2] 李予魯,高志強,倪道鳳.面神經功能分級現(xiàn)狀[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4,28(3):174-178.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