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丹
【摘要】目的 探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患者時使用MRI和CT的診斷效果。方法 現隨機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來我院就診的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患者12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和CT檢查,對兩MRI和CT的診斷結果進行探究。結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I和CT檢查,在患者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屬于0級和I級時,MRI檢查效果更好,差異顯著(P<0.05);但當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患者處于II級,III級和IV級時,兩種診斷方式均能得出準確的結論,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患者進行檢查時,在患者是0級和I級時使用MRI的診斷準確率要比CT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MRI;CT;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593.23;R445.2;R8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1
以脊柱和骶髂附著部位出現炎癥為顯著癥狀的關節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屬于自身免疫病,具體病因尚不明確[1]。患者患病早期若能被及時診斷出來并加以治療,對于患者恢復具有積極意義[2]。本研究中,筆者選取了在我院接受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診斷的患者128例,對所有患者均適用MRI和CT進行診斷,對兩種設備診斷該病的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現對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經診斷符合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的患者128例進行研究,所有患者意識與精神均正常,C反應蛋白的檢測結果為陰性。排除對醫生檢查方式不同意或有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排除具有合并嚴重風濕疾病的患者。患者男66例,女62例;年齡為41~53歲,平均年齡為(47.3±2.3)歲;病程為4個月~73個月,平均病程在(36.2±5.3)個月,所有患者均知曉檢查方式并同意接受檢查。
1.2 方法
由專業醫生對所有患者進行CT檢查和MRI檢查,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CT檢查:使用的儀器型號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GE Discover y CT寶石能譜64排多層螺旋CT。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讓患者保持仰臥狀態。詳細檢測參數:保證為512×512矩陣,為1.0的螺距,0.6 mm的準直,以各向同性方式進行掃描,用Wizard工作站對產生的實時圖像進行處理。層厚保證在0.6 mm切重組間隔要高達二分之一以上,使用組織算法,骨算法斜軸位、斜冠狀位多平面重建法進行觀察,并出具相關檢測結果。
MRI檢查:使用的美國GE公司生產的SIGNA HD xt 3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讓患者保持仰臥狀態。檢查方法:確保SE脂肪抑制序列T1WI為TR=450~550 ms、TE=11~18 ms61;將橫斷面脂肪抑制序列設置為T2WI,TR=5000 ms、TE=95 ms。FS-T1W1TR=660 ms、TE=12 ms;將梯度回波序列設置為TR=500 ms、TE=10 ms,在掃描過程中若發現疑似病變部位,則需進行增強掃描。使用的對比劑的劑量為0.1 mmol/kg的Gd-DT-PA。
1.3 療效觀察和評價
使用MRI和CT對患者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檢出情況和等級進行記錄,對兩種方法的檢出率進行對比,判斷兩種儀器的檢查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得到的具體實驗統計數據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x±s)描述,組間經t和x?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所有128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患者行CT和MRI檢查后發現,在0級和Ⅰ級時,兩種儀器檢出率有明顯差異(P<0.05),MRI病變檢出率明顯高于CT,但Ⅱ級,Ⅲ級,Ⅳ級病變程度時,兩種儀器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
3 討 論
本次研究中,所有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患者均接受了MRI和CT檢查,當患者患病程度為0級和I級時,MRI檢查率明顯高于CT,而患者患病程度達到II級及以上時,兩種儀器的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MRI檢出效果更好,當患者在發病較輕時,依然能夠檢查出來,可以對患者是否患病做出更加可靠的判斷,有助于患者早期接受治療并盡早恢復,有助于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的提升。再一次驗證了MRI具有較高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患者使用MRI檢出率在0級和I級時的檢出效果更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振中,廉 偉,黃興文.對比分析X線、CT和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應用的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46):57-58.
[2] 李群武,劉 明,金 燦,etal.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應用MRI與CT診斷的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8(06):103-104.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