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紅莉 詹浩輝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 并與CT、X線等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對比。方法 27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 均分別接受X線、CT以及MRI多序列檢查, 分析X線、CT以及MRI圖像特點, 并比較三種檢查方法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效能。結果 MRI 0 級和Ⅰ級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效能顯著優于CT和X線,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和CT、X線Ⅱ級及以上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效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與MRI對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檢查對關節面增生硬化以及關節侵蝕檢出率高于MRI、X線(P<0.05), 而MRI對骨髓水腫、腰5 骶1 關節突病變以及關節面下骨質囊變的檢出率高于CT、X線(P<0.05)。結論 對于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骼關節病變, MRI可清晰顯示病變部位和程度, 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 結合CT檢查有助于發現早期關節面增生硬化和關節侵蝕等癥狀。
【關鍵詞】 強直性脊柱炎;磁共振成像;骶髂關節病變;X 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56
強直性脊柱炎是較為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 屬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中軸骨關節, 以脊柱附著點以及骶髂關節炎癥為主要癥狀,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目前對于強制性脊柱炎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 在疾病早期, 骶髂關節滑膜部首先出現病變, 并逐漸侵襲椎旁韌帶和脊柱骨突關節, 導致關節強直[2, 3]。早期診斷有助于及時干預, 減輕或延緩病情進展。MRI多序列掃描可對軟骨及關節附近組織病變進行診斷, 本文即對MRI在早期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效能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0月~2015年12月于本院診治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27例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18例, 女9例;年齡20~52歲, 平均年齡(30.5±7.2)歲;病程3個月~
7年, 平均病程(2.3±1.6)年。臨床表現:腰骶部疼痛伴有晨僵, 雙側骶骼關節以及腰部疼痛不適, 并向臀部以及大腿放射。雙下肢無力、麻木, 活動劇烈時, 雙髖部疼痛, 嚴重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隨著病情進展, 疼痛癥狀可向上侵襲, 當病變累及肋椎關節以及胸椎時, 患者可表現為呼吸幅度受限, 胸廓活動時伴疼痛癥狀。
1. 2 診斷標準
1. 2. 1 臨床表現 ①下肢或外周其他關節非對稱性關節炎, 上述癥狀持續時間>6周。②脊柱或外周關節晨僵、夜間痛明顯。③疼痛癥狀在活動后可獲得緩解。④非甾體類抗炎藥能迅速緩解癥狀。⑤足跟或其他末端病。⑥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陽性或強直性脊柱炎家族史。⑦目前或既往虹膜睫狀體炎。
1. 2. 2 影像學 ①雙側CT骶髂關節炎≥Ⅱ期。②雙側X線骶髂關節炎≥Ⅲ期。③MRI檢查見廣泛脂肪沉積、關節旁水腫或軟骨破壞, 動態增強見明顯異常。④病理學檢查顯示骶髂關節炎癥。凡符合臨床表現第①項并其他任意三項, 同時符合影像學任何一項者, 可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4, 5]。
1. 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知情同意。③C反應蛋白、HLA-B27陽性, 血沉上升。④患者檢查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①外周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風濕及類風濕疾病患者。②合并精神障礙。③哺乳期婦女及孕婦。
1. 4 方法
1. 4. 1 X線檢查 采用DR機, 攝取骨盆正位、腰椎正側位片。
1. 4. 2 CT檢查 采用西門子Flash雙源CT, 掃描范圍:髂嵴上緣至恥骨聯合下緣。參數設置:矩陣512×512, 層厚
1.5 mm, 螺距1.0, 連續掃描。從軟組織窗及骨窗觀察骶髂關節情況。
1. 4. 3 MRI檢查 采用西門子 1.5T 超導MR掃描儀, 行橫軸位及平行于骶骨長軸的斜冠狀位壓脂質子密度加權像、快速自旋回波T1WI, 掃描參數:矩陣512×512, 層厚3 mm。橫斷面及冠狀面脂肪抑制序列(FSE)T2WI, TR 5000 ms、TE 95 ms;常規SE 脂肪抑制序列采用常規SE T1WI TR500 ms, TE 15 ms。由2 名資深影像學醫師分別進行獨立閱片, 如對診斷結果存在異議, 則請第三位影像醫師進行診斷。
1. 5 觀察指標 分析X線、CT以及MRI圖像特點, 并比較各種檢查方法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效能。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圖像特點 X線圖像顯示, 骶髂關節出現異常表現者14例, 關節軟骨下有細小密度減低區, 骨質密度增高及硬化, 上述病變多累及雙側髂骨面。其中8例關節間隙增寬, 出現骨破壞;10例骶髂關節面邊緣模糊不規整。CT圖像顯示, 骶髂關節出現病變者22例, 表現為關節邊緣模糊, 呈鋸齒狀或毛刷狀表現, 關節面硬化。其中12例輕度骨質破壞, 關節間隙寬窄欠均勻;16例軟骨下骨質輕度硬化, 關節面下骨質硬化、囊變。MRI圖像顯示, 27例患者均表現為骶髂關節病變, 主要表現為肌腱附著點炎、關節面硬化、關節面下骨破壞、侵蝕、關節周圍骨髓內脂肪蓄積、關節軟骨破壞、關節積液以及骨髓水腫。
2. 2 分級診斷效能 MRI 0級和Ⅰ級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效能顯著優于CT和X線,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和CT、X線Ⅱ級及以上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效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3 病變類型 CT與MRI對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檢查對關節面增生硬化以及關節侵蝕檢出率高于MRI、X線(P<0.05), 而MRI對骨髓水腫、腰5 骶1關節突病變以及關節面下骨質囊變的檢出率高于CT、X線(P<0.05)。
3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屬風濕病范疇, 是以關節強直為病變特點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 導致其出現纖維化和骨化, 最終關節強直, 其中以脊柱附著點和骶髂關節炎癥為主要癥狀[6]。目前對于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已知其與HLA-B27呈強關聯, 在遭受某些致病微生物感染后, 部分患者可產生異常免疫應答, 進而導致自身免疫。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較為常用的手段。X線是最基本的檢查方法, 但由于分辨率較低, 只能顯示骶髂關節面的切線位, 而對細微骨質變化無法清晰顯示, 診斷的準確度和敏感性較低。因此, X線只適用于中晚期強直性脊柱炎關節損害的診斷。CT 檢查因具有高分辨力的特點, 可對細微的骶髂關節病變情況進行顯示, 層面檢查不受干擾。但對于急性炎性改變如滑膜炎和骨髓水腫, CT并不能進行顯示[7]。而MRI是水成像, 可對軟組織病變進行清晰顯示, 對骶髂關節早期病變的診斷價值較高[8]。本研究顯示, MRI 0 級和Ⅰ級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效能顯著優于CT和X線,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和CT、X線Ⅱ級及以上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效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與MRI對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檢查對關節面增生硬化以及關節侵蝕檢出率高于MRI、X線(P<0.05), 而MRI對骨髓水腫、腰5 骶1 關節突病變以及關節面下骨質囊變的檢出率高于CT、X線(P<0.05)。
綜上所述, 對于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骼關節病變, MRI可清晰顯示病變部位和程度, 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 結合CT檢查有助于發現早期關節面增生硬化和關節侵蝕等癥狀。
參考文獻
[1] 尹成俊, 魯國衛, 章宏, 等. CT 與MRI 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3):485-486.
[2] 梁佐堂, 李繼峰, 董樂, 等. 對比分析X 線、CT 和MRI 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診斷中應用的價值. 中國CT和MRI 雜志, 2015, 13(2):84-87.
[3] 陳瑞科, 朱銳, 史常勤. MRI 多序列聯合應用在強直性脊柱炎相關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4, 24(5):835-838.
[4] 李光, 劉焦枝, 王勇, 等.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早期病變的三種影像學特點及敏感性. 海南醫學, 2012, 23(12):81-82.
[5] 崔保剛. 比較與分析不同影像學檢測方法用于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效果. 中國CT 和MRI 雜志, 2015, 13(5):25-28.
[6] 張瑞明, 郝德峰, 耿喜娥. CT 與MRI 在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程度上的不同表現. 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11):97-98.
[7] 丁建林, 易旦冰. 多層螺旋CT 與磁共振成像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早期病變的診斷價值比較. 中國基層醫藥, 2013, 20(6):804-806.
[8] 謝光輝, 吳慧忠, 曾偉鋒, 等. X 線、CT 和MRI 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早期的影像學價值對比觀察.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4):916-917.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