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
【摘要】目的 分析醫學影像檢查方法的選擇對椎管內腫瘤的診斷意義。方法 選擇76例經手術治療、病理證實的原發性椎管內腫瘤患者作為觀察樣本,分析其臨床資料和醫學影像檢查結果。結果 MRI、CTM、椎管造影對椎管內腫瘤的診斷準確率較高,X線平片、CT對椎管內腫瘤的診斷準確率較低。結論 X線平片屬于必要性的一般性鑒別診斷方法,無明顯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時應將椎管造影作為首選,慎重選擇MRI、CT,應結合臨床作出最終的判定結果,不可單純依賴影像學。
【關鍵詞】椎管內腫瘤;醫學影像檢查方法;診斷意義
【中圖分類號】R739.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1
原發性椎管內腫瘤導致頸肩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因為腫瘤生長速度比較緩慢,初期缺乏特異性癥狀表現,臨床診斷難度較大,誤診、漏診率較高。影像學檢查對椎管內腫瘤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檢查方法的正確選擇和檢查結果的評價會對疾病的正確診斷和治療產生直接性影響[1]。本文擇76例經手術治療、病理證實的原發性椎管內腫瘤患者作為觀察樣本,現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76例經手術治療、病理證實的原發性椎管內腫瘤患者作為觀察樣本,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齡分布7~79歲,平均年齡為(42.8±3.6)歲;病程2個月~17年,平均(42.8±6.2)個月。腫瘤分布情況:胸腰段10例,腰段28例,硬膜外8例,頸胸段4例例,頸段15例,胸段11例。其中脊鎖瘤、骨軟骨瘤各3例,海綿狀血管瘤5例,神經根節細胞瘤、神經根蛛網膜憩室、皮樣囊腫各1例。
2 結 果
X線平片檢查結果顯示:26例(34.2%)為報告正常,32例(42.1%)為骨質增生退變,11例(14.5%)脊柱生理弧度改變、反屈或僵直,椎管內占位7例(9.2%)。CT檢查結果顯示: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14例(18.4%),椎管擴大,椎管內容物提出椎管外占位12例(15.8%),無異常發現17例(22.4%)。CIM(脊髓造影CT)檢查的5例患者均為椎管占位。MRI檢查結果顯示32例中椎管內占位31例(96.8%),另外1例診斷為椎間盤突出,但不符合臨床癥狀再次進行檢查。
3 討 論
椎管內腫瘤發病初期并無典型癥狀,且生長速度緩慢,以慢性頸肩腰腿痛為主,容易被誤診為脊柱退行性改變疾病。對此類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前需對其既往病史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項體格檢查要完善,并需進行神經系統定位,再對選擇何種檢查方法進行確定。
X線平片是臨床基礎性檢查手段,其可將腫瘤、炎癥、先天性異常、椎體骨折等疾病準確排除,并可對脊柱退行性改變進行觀察。椎弓根長期受到腫瘤的慢性壓迫,會出現間距增寬和椎間孔擴大的現象,椎體后緣明顯凹陷,導致骨質皮懷。這種情況和椎管內腫瘤占位導致的脊柱代償性改變存在直接性的關聯,需要結合患者病史進行診斷。由于脊柱退變增生是較為普遍的病癥,需結合臨床體征進行判斷,必要的情況下需要給予進一步檢查[2]。
CT的主要優勢在于軸間掃描、分辨率高等,其可對脊柱脂肪、軟組織、骨質進行區分,但無法將脊髓輪廓清晰顯示出來,特別是頸胸段硬膜外脂肪含量不多和骨偽影的情況更是難以獲得滿意的圖像質量。所以必須慎重選擇CT作為首選的椎管內腫瘤的影像學方法[3]。
MRI可以實現三維成像,其可直接清晰的顯示出腫瘤邊界,并將其橫向、縱向擴張情況以及和周圍組織之間存在的結構關系進行清楚顯示。除此之外,MRI可對矢狀面進行直接成像,相比于CT掃描,其檢查范圍更大,漏診率更低[4]。
近年來,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脊柱外科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椎管內腫瘤的早期確診率也得到了顯著性提升。但在實際的臨床應用過程中,影像學所呈現出來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體征之間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加之認知能力存在的差異性,極有可能將影像學檢查過程中發現的異常作為診斷患者臨床癥狀的主要原因,放棄后續的進一步檢查,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需要影像學檢查結論結合臨床癥狀、體征的方式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性、全面性判斷,以免錯誤診斷影響治療方法的正確選擇。
綜合上述分析,X線平片屬于必要性的一般性鑒別診斷方法,無明顯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時應將椎管造影作為首選,慎重選擇MRI、CT,應結合臨床作出最終的判定結果,不可單純依賴影像學。
參考文獻
[1] 裴兵兵,曲 揚,康明陽,等.影像學在頸椎椎管內腫瘤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8,22(03):476-477.
[2] 葉根茂,王乾興,吳蘇稼,等.醫學影像檢查方法的選擇在診斷椎管內腫瘤中的意義[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19,05(08):8-9.
[3] 潘玉萍,沈天真,陳星榮.碘液椎管造影、椎管造影CT和MRI對椎管內腫瘤診斷的研究[J].上海醫學,2019,35(02):92-95+2.
[4] 陳錦垣,黃仕強,何遠忠,等.醫學影像對早期診斷椎管內腫瘤的意義[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7,24(1):262-262.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