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雯
【摘要】目的 對分析胃癌根治術后患者應用整體程序化護理模式的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方法 將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94例胃癌根治術患者列為此次研究對象,使用雙盲、隨機法分為2組,每組47例。給予對照組組常規護理方式,實驗組在其基礎上接受整體程序化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免疫功能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CD4+、CD8+和CD4+/CD8+指標均要比對照組高,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癌根治術患者在手術后接受整體程序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加快患者的疾病恢復,提升免疫功能,可大力推廣并應用于臨床上。
【關鍵詞】胃癌根治術;整體程序化護理模式;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1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94例胃癌根治術患者列為此次研究對象,使用雙盲、隨機法分為2組,每組47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26~70歲,平均(40.1±3.2)歲;實驗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齡25~68歲,平均(41.3±2.7)歲;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了知情研究書,經比較所有患者的基線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方式,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和心理護理支持,并密切觀察其病情,防止并發癥出現,一旦出現及時告知醫生并給予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實驗組在其基礎上接受整體程序化護理模式,包括:①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進行觀察:術后6 h去枕平臥,頭向一側偏,使用心電監護儀對患者進行24 h的監測,30 min進行一次體溫、血壓、脈搏等數值測量。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取半坐臥位,進而減輕疼痛感。此外,還需要對患者的傷口分泌物顏色和神志變化情況基于觀察。②功能鍛煉:患者在術后6~24 h體征平穩后,引導其進行深呼吸和適當的擴胸運動,并幫助其翻身。患者于術后25~48 h進而進行肘關節屈伸、抬臂和握拳等簡單的運動。術后49~72 h,可以自行扶床走動、坐立和翻身,并告知患者可適當的按摩腹部,有助于傷口的恢復。③引流管和胃管的護理:術后胃管的固定需要給予關注,防止滑落,并注意通暢性,將引流液的顏色記錄下來,如果鮮紅色液體多于200 ml/h,證明出現了活動性出血,需要向醫生及時報告,注意口腔清潔,在肛門排氣后將胃管拔除。引流管務必保證通常,對引流袋內的液體量和顏色加以觀察,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出現受壓、滑脫和折疊,定時進行引流袋的更換。
1.3 指標觀察
于術后兩周抽取患者的靜脈血,使用單抗紅細胞致敏花環法對其T輔助細胞(CD4+)和T抑制細胞(CD8+)水平進行測定。數值越低,則表示機體免疫功能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0版本對此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均數±平方差表示計量資料,t值檢驗,當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患者CD4+、CD8+和CD4+/CD8+指標均要比對照組高,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胃癌根治術后,直接切除了患者的周圍淋巴結和大部分胃,交感神經會抑制胃腸道神經叢,進而減慢了胃蠕動,與此同時,交感神經會有茶酚胺的釋放,胃平滑肌內的β受體和α受體與之結合,刺激平滑肌收縮。導致胃乏力和胃腸功能紊亂,減少胃的機械運動,進而減少胃內分泌物。患者因此會食欲下降,減少攝入量,降低免疫功能,一旦有外界因素侵入,病理狀態很容易出現,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影響。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接受生命體征監測、功能鍛煉以及引流管和胃管的護理等整體程序化護理模式,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CD4+、CD8+和CD4+/CD8+指標均要比對照組高,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實驗組免疫功能比對照組明顯更好,患者通過整體程序化護理,能夠更正確的認識疾病,增強其自信心,改善其胃乏力狀況,增加攝入營養,進而提升其免疫功能。
總而言之,胃癌根治術患者在手術后接受整體程序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加快患者的疾病恢復,提升免疫功能,可大力推廣并應用于臨床上。
參考文獻
[1] 馬 虹,魯 鳴,高曉蘭,等.整體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心理狀態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9):168-172.
[2] 陶海娃,陳松芳,林小容,等.心理護理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生存質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44(8):610-613.
[3] 陳曉娟,鄭 蔚,孫 萌,等.程序化健康教育對普外科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及術后疼痛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9):97-98.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