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村工作是一條充滿艱辛卻鋪滿陽光的路。回眸這6年,看著昔日的窮山溝披上新裝,百姓的富足感掛上眉梢,我無怨無悔。
——劉勇軍
走進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紅旗營子鄉礦山村,一幢幢農業大棚錯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綠水旁。村民們白天忙于富硒食用菌、富硒西紅柿等特色農產品生產,晚上齊聚文化廣場,跳舞、扭秧歌……新農村的風貌呈現在村莊的每個角落。一位打工歸來的村民感嘆地說:“5年沒回來,家鄉的變化太大了,差點都認不出來了。”鄉親們說,這一切都是托黨的福,感謝市科技局、感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劉勇軍的真情幫扶。
建強堡壘
2014年,鞍山市科學技術局接到關于選派優秀干部到村工作的通知后,時任農村科技科科長、有著14年軍旅生涯的劉勇軍主動請纓去岫巖滿族自治縣駐村扶貧。2014年8月,劉勇軍來到礦山村后立即投入扶貧工作中。
“農民要致富,關鍵看支部。”在調研中,劉勇軍了解到礦山村多年未能擺脫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村黨支部凝聚力不強,沒有主導產業和集體經濟。為此,他決定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第一仗便是加強黨組織建設,增強村黨支部凝聚力。
墻皮脫落、破敗不堪,更談不上現代化的辦公設施……這是礦山村村部當時的情況。如此破敗的黨支部,怎能得到百姓的認可?因此,劉勇軍第一時間向“娘家”求助,協調資金將村部擴建到305平方米,配齊了桌椅、電腦、打印機等辦公用品;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建立了農家書屋,并配置了書柜和1000余本農業科技書籍、光盤,設立了黨員活動室。80多歲的老書記姜恒友在煥然一新的黨員活動室一本一本地翻看農業科技雜志,摸著嶄新的桌椅雙手顫抖,熱淚盈眶,找到了一種“回家”的感覺。
為把黨員旗幟樹起來,劉勇軍個人出資給全村每名黨員定做印有礦山村黨支部字樣的短袖T恤衫,為被評為優秀的黨員購買獎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重大的節日和黨日活動中開展重溫入黨誓詞、升國旗活動,調動全村黨員群眾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使村部成為凝聚黨員群眾的主陣地。老黨員卜長坤說:“礦山村黨建工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好過!”
精準扶貧
“幫什么,怎么幫?”這是讓劉勇軍最耗費心思的問題。他發動全村上下提建議,大家參與熱情很高,提的建議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提議養牛、養羊、養馬、養驢、養豬、養蠶、養雞、養鴨、養鵝,有的提議種植蔬菜、野生獼猴桃、滑子蘑、香菇、藥材,也有的說給送點兒書捐點兒錢捐點兒物多實惠,甚至還有的說“給我們買點兒化肥種子或者給我們每家分點錢就行”等等,眾說紛紜,意見不一。面對這種情況,為幫助礦山村厘清發展思路,確立切實可行、操作性強并適合礦山村發展的幫扶項目,劉勇軍自費聯系溝通并帶領村“兩委”班子先后走訪大營子食用菌基地、海城三星農業公司、銘陽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十余家有特色、有發展潛力的成功個人及單位,并請來遼寧省微生物研究院岫巖分院相關專家進行科學論證,最終選定種植食用菌作為礦山村幫扶發展項目。
項目找好了,擺在劉勇軍面前更艱巨的任務是如何找準切合點,切實做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變輸血為造血”,實現精準扶貧,形成長效機制。圍繞這一思路,劉勇軍在多方考察和研究后決定采取“黨支部+基地+種植戶+貧困戶”的科技示范產業扶貧運營模式。以科技項目為抓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形成村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融合發展、互助共進的發展模式,這是他為礦山村謀劃好的脫貧戰略。他回到“娘家”,找到局領導,協調爭取到120萬元科技扶貧項目資金。
劉勇軍帶領村“兩委”集體管理運營基地,并指導村集體開始生產,基地將整個項目純收入的60%作為基地項目滾動發展資金,20%用于公益事業,20%分給貧困戶作為庭院經濟致富項目啟動資金,使他們有長期穩定的收入,永不返貧。當項目分紅款送到貧困戶卜大爺手中時,老兩口眼含熱淚一個勁兒念叨:“謝謝黨,謝謝政府……”
如今,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礦山村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性產業。2017年,基地蒸制菌棒50萬棒,增加村民就業60余人,全村新增產值280萬元,純收入超過180萬元(其中,村集體純收入達到30萬元),人均增收1096元。村集體拿出6萬元按每人500元標準分給59戶120名貧困村民。2018年,基地蒸制菌棒90萬棒,村集體實現純收入32萬元。
聽說本村流動黨員何勝偉在外經商,買賣不好做,有意回鄉創業,但苦于沒有好項目,劉勇軍便帶領村“兩委”班子主動上門服務。何勝偉激動地說:“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黨組織送來了溫暖和幫助。”在劉勇軍的幫助下,何勝偉成立了勝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300萬元,年利潤達100多萬元。何勝偉說:“沒有劉書記就沒有我的產業。有這樣的村干部,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
截至目前,礦山村已經建成60米食用菌大棚210棟、冷庫2個、菌棒生產車間2個,一個設備完備的食用菌種植科技扶貧示范產業基地粗具規模,集體經濟收入連續3年突破30萬元,預計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這不僅可以讓礦山村實現脫貧摘帽,還可以讓村子真正實現“自我造血”。
科技助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發展食用菌項目的同時,劉勇軍還從扶貧辦爭取到225.72kW的村級光伏扶貧項目,在食用菌大棚上建起了光伏發電站,年發電量18萬千瓦時,預計收益20萬元。
劉勇軍邀請鞍山六和敬富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來礦山村發展富硒功能農業,建起富硒西紅柿示范基地,富硒西紅柿一經上市便價格喜人,供不應求。同時,劉勇軍還邀請油用牡丹種植企業鞍山智年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發電企業鞍山宏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食用菌深加工企業鞍山云峰菇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人到礦山村投資洽談,并對不適合搞食用菌種植的貧困村民分別指導從事多種經營。目前,61戶貧困戶中養驢、養鵝、種花生的各1戶,養羊、養牛的各2戶,養豬的12戶,養雞的34戶,放蠶的8戶。在幫助發展產業的同時,他還幫助礦山村協調修建7.8公里道路、5座橋梁、200米河堤,河道清淤3000米,種植塔松5500棵……
劉勇軍的付出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上。80多歲的五保戶葛貴興看劉勇軍太忙了,就主動幫他把炕燒熱。“扶貧工作真的扶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發展特色產業,我們收入提高了,致富也就有望了。”“有了這樣的幫扶,咱們的日子才會越來越有奔頭!”說起劉勇軍為礦山村辦的好事實事,村干部和群眾贊聲一片。
在6年的駐村幫扶工作中,劉勇軍用腳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憂,用情真心幫扶,如春雨般默默滋潤著礦山村這片土地,將貧困群眾的美好生活向往、致富愿景一步一步變為現實,為這個“守著礦山不靠山吃飯”的貧困村插上了精準脫貧的科技之翼。如今,礦山村也由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華麗轉身,成為“鄉村凈美民風淳、人心思進奔小康”的美麗新農村。
(遼寧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