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雙玲



摘 要:初中科學是小學科學的延續和提升,初小銜接教學中應參照學習進階理論,循序漸進提升學生思維,有效體現科學探究本質。本文以《空氣與氧氣》一課為例,基于進階理論探討了初小銜接的幾點教學策略,巧用“模型”,活用“實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探究能力提升。
關鍵詞:初小銜接;進階理論;模型;實驗
參照學習進階理念,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演化的過程,無論是核心概念教學還是思維能力提升都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而部分教師容易忽略學生思維能力的初小銜接,造成思維斷層。
那么該如何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思維,有效地體現課堂的探究本質?我以《空氣與氧氣》為例,設置創設性思維活動和層次性的實驗活動來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一、 初小銜接分析
從學習目標和教材內容上比較,小學科學只是要求學生感知空氣的存在,能知道空氣中有什么,為初中科學只做了簡單的知識鋪墊;而初中科學更關注空氣成分的驗證,重點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更接近于科學本質的探究。
二、 教學設計片段呈現
(一)片段一:“課前小實驗”驗證空氣中存在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課前小實驗:
1. 利用生活物品進行實驗,驗證空氣中存在氧氣和水蒸氣,可通過照片或文字進行記錄,課堂中交流分享。
2. 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動手實驗來證明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水蒸氣。
提供的實驗器材有:石灰水、無水硫酸銅粉末(白色)、試管、注射器等。
課中展示利用生活物品進行實驗的成果,交流分享:
生:……
學生分組展示利用實驗器材進行實驗的成果,匯報實驗結果。
生:用注射器壓入空氣后,石灰水會變渾濁,說明空氣中有二氧化碳。
生:我把無水硫酸銅粉末放在表面皿上,等了一天出現了藍色,說明空氣中有水蒸氣。
生:我把表面皿放在冰塊上,速度會快些,大概幾個小時就出現藍色了。
師:石灰水變渾濁的時間需要多久?
生:大概要20多分鐘。
師:為什么這兩個實驗需要這么久的時間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含量非常少。
(二)片段二: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1. 教師演示實驗
2. 建立模型,明晰原理
將空氣的各成分用各種不同的圖形替代,表示出蠟燭燃燒前后空氣中各成分的大致變化情況。
【思考與討論】:哪種示意圖更能合理地解釋實驗現象?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認為是丙圖,燃燒消耗完了氧氣,所以氧氣圖形應該沒有,資料告訴我們,蠟燭燃燒又產生了二氧化碳,所以它的圖形數量要增加,但最后水能進入燒杯,說明二氧化碳增加的個數比氧氣是消失的個數要少,這樣水才能進來。
追問:如果想通過水進入的體積直接測定出氧氣的體積,蠟燭燃燒實驗能做到嗎?為什么?
生:因為蠟燭燃燒產生了一些二氧化碳,占據了一些原本是氧氣的體積空間,所以水進入的體積會小于氧氣消失的體積。
追問:若要測定出氧氣的體積分數,選取的燃燒材料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生:能消耗氧氣,并能把氧氣消耗完;不能產生新的氣體;容易燃燒……
(三)片段三:實驗反思,裝置改進
學生活動:思考與討論
1. 結合組內的操作過程,推測實驗數據出現偏差的原因。
? ? ?2. 為減少實驗誤差,你會如何改進實驗?(畫圖展示)
學生畫圖(略)
三、 教學策略的幾點嘗試
(一)巧用“模型”,漸進思維發展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的,初中階段,學生大腦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時期,在科學教學中,巧用“模型”為學生搭建一個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互相轉換的橋梁,能更有利于學生探尋知識的內在規律,逐步地促進學生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
(二)活用“實驗”,突顯探究本質
1. 精設“課前實驗”,激發探究動力
教學中精心設置了兩種課前小實驗:分別利用生活物品和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來驗證空氣中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存在,由于幾個驗證實驗消耗的時間長,安排在課前完成不僅節省了教學時間,又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實驗”讓學生提前參與到學習中,引導學生從科學探究的本質角度來認識空氣,通過已有的知識與實驗結果相結合,形成自己的見解。
2. 創設“遞進實驗”,促進探究思維
本案例的教學難點是“測定氧氣在空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由于學生缺乏燃燒消耗氧氣和大氣壓變化等理論積累,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學順序學生將很難理解實驗原理,所以教學中以蠟燭燃燒實驗為起點,啟發學生思考燃燒后空氣成分的變化和水位升高的本質原因,通過遞進式的問題引導,幫助學生逐步分析,透徹理解實驗原理,最終促進良好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 深化“經典實驗”,提升探究能力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是教學的核心內容,它是初中科學化學部分中的一個經典實驗,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通過該實驗認識到空氣的本質,教學中通過模型分析和思考討論讓學生深入理解實驗原理,通過實驗數據的探討深入關注操作過程的注意事項,通過實驗的反思深入改進實驗裝置,經過實驗原理、實驗過程、數據分析、實驗反思等多方面的深化措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該實驗在本課堂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初中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高玲群.淺談初中科學的實驗教學[J].新課程學習,2010(1).
[3]馬宏偉.模型方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學習新論,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