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嵐
摘 要:本文以“i+1”理論為指導,分析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及學生學習詞匯時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嘗試了一些相應的改善策略,從而使老師能夠更高效率地教學,學生能夠更便捷有效地掌握詞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i+1”理論;詞匯教學方法;詞匯學習方法;詞匯教學的文化導入
一、 引言
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社會生活和金融的信息化、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它已當之無愧地成為信息傳遞的法寶。英語詞匯是人們最常用的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之一。初中又是整個中學英語教學的基礎。詞匯學習是學習英語的根本,是學習者進行聽、說、讀、寫、基礎語言技能訓練的前提。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可數;若沒有詞匯,人們則只能有口難開。
二、 “i+1”理論的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i+1”理論中的輸入假說理論對我國英語教學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啟示,該理論目前已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的理論指導之一。學者們的研究表明理論在指導教學、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教師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與之接近的語言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才能進行自然有效的語言輸入,改善目前我們英語教學的現狀。該理論具備四個特點: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趣味與關聯(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語法程序(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足夠的輸入量(sufficient quantity)。具體表述為以下幾點:“i”代表習得者現有的語言水平,“1”代表學習者目前語言知識狀態與下一階段之間的差距。
該理論強調:1. 老師輸出的內容必須是可理解的,語言信息必須符合學生目前實際的認知能力和已有的語言基礎,必須是學生能夠理解的一種語言輸入。2. 老師輸出的內容必須是有趣的、與習得者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語言材料越接地氣,學生越容易理解并去習得這門語言。3. 老師輸出的語言材料不是以語法為大綱的。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展開師生,生生間的互動討論,切勿老師一言堂。4. 老師輸出的信息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尤其要有大量聽和讀的練習。在大量的聽讀過程中,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知識,然后對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進行吸收加工,就會自然而然地使用它。
三、 詞匯教學策略的初探
根據目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近況以及學生習得詞匯時現有的問題,初探如何通過改善英語詞匯教學,養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詞匯習得效果以及詞匯運用能力。以“i+1”克拉申的習得理論為指導,按照二語習得規律,盡可能地為學生輸入符合或略高于他們現有水平的可理解性的語言信息,同時還要考慮一些消極情感因素對輸入信息的妨礙作用。嘗試一些改善當前詞匯教學現狀的策略。
(一)改善詞匯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現象策略
詞匯教學方法單一會讓課堂如一潭死水,從而使學習者喪失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詞匯教學活動,增強詞匯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詞匯教學的效果。
1. 音標拼讀法
音標是組成單詞發音的基本要素。正確認讀48個音素是正確拼讀單詞,掌握單詞的前提。故音標教學尤其重要,所以我們在帶初一新生時往往會花約四周時間教學音標。我常會遵循“字母——音素——音標”三部曲,先教認讀字母的發音,再從中分解出音素教學,再把48個音素教學與國際音標結合。學生只有認記了26個字母及發音,正確發音48個音素,并掌握簡單的拼讀規律,才能正確朗讀單詞。這樣訓練久了學生自己就能根據音標學習單詞了。
2. 實物、圖片呈現法
通過直接向學生呈現實物或圖片,能讓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新詞匯,學生看到物體芒果會想:它英文是什么呢?學生就會下意識地去學(mango)。在實際教學時,老師可現場取材(教室內的實物)或帶圖片到課堂上,如水果、玩偶、衣物,零食等,或者用學生的隨身物品現場教學。操練學生反復跟讀,生生間互讀,經過不斷地重現,學生既能學會單詞的單復數形式的變化又充分練習了單詞的發音,而且還鍛煉了表述能力。同時也加深了習得者對該單詞的印象,便于有效記憶。
3. 豐富的表情及肢體語言呈現法
教師通過利用面部表情、情緒及各種肢體動作來提示引導學生理解新單詞的方法進行詞匯教學,如:高興(happy)、悲傷(sad)、困倦(sleepy)、哭泣(cry)、摔倒(fall over)、生病(be sick)等等。該法的優點是,學生不僅能快速敏捷地抓住表情和動作的細節去認知理解新單詞,而且對該新單詞能有持久、深刻的印象。
4. 師生同構詞法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師生同構詞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詞匯,如:老師給出字母組合ear,然后讓學生在其在前后加字母構成新單詞(如bear/dear/hear/year/near/fear/early等等),又如在教學了前綴(in/im/un/dis)后綴(ness/less/ful)可以展開比一比誰是“構詞王”活動來復習鞏固所學詞匯,這激發學生競爭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習得知識。只要能準確掌握構詞規律,學生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詞匯同時也擴大詞匯量。這也有助于學生們今后閱讀能力的提升。
5. 創設情景法
在情景中引出教學內容,可以帶來身臨其境感從而降低學生孤立學習詞匯理解語言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詞匯與句子、語境結合,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真正融入語境中去,還能擴展詞匯的交流功能。例如:在教授7A Unit 3 Reading 部分時,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Festival)給學生一個話題——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要求每個學生就這個話題可以用兩人對話、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來當堂表演及情景再現。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本進行再加工后表演,學生就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了。
6. 合理利用“活”的教科書開展詞匯教學活動
多媒體技術是教學的催化劑,能激“活”我們的教科書。操作多媒體創建詞匯學習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降低難度;又可以節約時間,擴大課堂教學容量。讓“活”的教科書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好地習得知識。如在教8B Unit 6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這節課時,可用多媒體把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到的或聽到的有關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的日常生活場景組成video生動地在畫面上進行展示,同時把人們各種各樣的幫助方式(單位集體募集資金或物品、個人捐贈、實地幫助或救助等等)也在屏幕上展示列舉出來,讓學生思考判斷。隨著圖片和背景音樂的播放,學生仿佛親身經歷這些場景,不僅學習了知識,也給心靈帶來了震撼,相信以這樣的方式習得的詞匯將深深印刻在習得者的腦海中。
(二)改善學生詞匯學習方法過于簡單的現象策略
培養學生正確的詞匯學習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和記憶單詞的方法和能力。遺忘是人類的正常反應,遺忘代表學生單詞曾記住過,只是不常反復又忘記了。記單詞要兼用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相輔助,把看到的、聽到的與感受到的記憶相配合,既要專攻單詞(如:通過單詞的讀音及拼法去記住單詞;通過語法規則中單詞的詞形變化,去更確切地理解記憶詞義;通過拼讀規律和詞形變化規則記憶,還要記住不規則單詞;也要在文句(即情景)里記單詞,把單詞放在文句中記,以“cold”一詞為例,在不同短語“cold current”(寒流)、“a cold person”(冷漠的人)、“cold feet”(畏縮不前)、“give the cold shoulder”(拒絕)中分別具有不同的含義。連單詞文句一塊兒記,這樣就能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學生積累了一定詞量后,可以讓他們把單詞進行分類整理,如天氣、顏色、家庭、場所等等。當然學生概括整理得越多越好,分類整理好之后可以讓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于紙上,就更能一目了然,便于記憶,不易混淆了。
老師還應多次重現學過的單詞,老師可以隨時檢測學生掌握情況,溫故知新。此外,適當增加課本之外、難度略高于學生當前水平的閱讀材料也是關鍵,在增加的閱讀材料中反復出現的詞匯會逐漸成為學生腦海中的熟詞,并被牢牢習得,無形中也在擴充學生的詞匯量。
(三)改善詞匯教學缺乏文化導入現象策略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同一個詞匯由于文化背景和習俗不同,其所表述之意也就大相徑庭了,而我們的學生們受母語思維定式的影響,常常下意識地會用母語邏輯去理解和表達外國語言,勢必有時會鬧出些笑話和尷尬的場面,導致交際失敗。如“green—eyed”一詞,其意并不是“綠色的眼睛”,而是我們中文的“眼紅”,表示“very jealous”這里的“green”就有“十分妒忌”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要導入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差異的介紹,鼓勵學生多看西方的雜志、影片、適合自己難度的英文原版著作等,體會感受其中的文化知識,開拓自己的中西方文化視野。只有了解語言中蘊涵的社會文化,才能切確地理解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義,從而使學生準確運用詞匯于恰當的場景中,實現流利,準確的語言交流。
四、 結語
漢字是漢語的基石,詞匯是英語的基石。英語運用能力強弱就看基石是不是牢固,這就須要看師生之間的教與學是否能相互促進。運用以上策略,通過一階段的實施,老師能夠更高效率地教學,學生能夠更便捷有效地掌握詞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董雅莉.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詞匯教學[J].教育信息化,2013(3).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7.